助力卓越教师成长,构建学校治理新格局
2021-04-07惠依琳
惠依琳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将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关键支撑。
新时代,如何助力卓越教师成长,构建学校治理新格局?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专家及各学科、学段名师工作室校长(园长)共同探讨。
议题一 卓越教师如何引领团队走向卓越?
程红兵:何为卓越教师?所谓卓越教师就是在教学岗位耕耘多年,有教育情怀、有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成绩卓著、研究成果丰硕,在同行中享有广泛美誉度和影响力的优秀教师。
卓越教师的意义何在?卓越教师历来出自一所学校,但可以影响辐射一个区域的学科教学,并通过论文、专著、演讲等方式,在一个阶段影响全国各地的学科同行。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更需要卓越教师在学科教学领域率先垂范,积极深入课程改革,探索一条符合未来发展的教育教学新路径,引领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教育水平。
名师工作室是引领团队走向卓越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组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其中一个重要的路径是向下研究,即研究要素、结构、技术。如不研究课堂要素和课堂关系、结构,不研究不同目标的课堂等,只能是泛泛而谈,这样的研究就没有学术含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泛化是工作,细化才是学术。
还有一个路径是向上研究。所谓向上,就是研究结构系统,研究教学理论,研究课程。研究结构系统,是更上位的研究——从行为结构出发,往上寻找到与“行为”相关的上位概念,即“大系统”概念;研究教学与课程理论,是更抽象的研究。它是教育理论中承上启下的层级,上承教育基本理论,下启教材教法和课例案例,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关键和核心环节。例如,一所学校提出办学术节、学术沙龙、学术共同体,能否建构自己的学术节、学术沙龙和学术共同体的基本标准,就属于上位的研究。
朱孝忠: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自2014年成立后,通过举办联盟理事会议、联盟学术年会、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博览会等,有力推进了名师工作室事业的发展。2021年,联盟根据国家培养卓越教师的战略任务,凝聚各个工作室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出《引领卓越》一书,以实证研究方式,通过优秀案例回答了“卓越教师如何引领团队走向卓越”的问题,至少给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名师工作室完善了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整合了各方优势,助力教师走向卓越。我国构建了国家、省、市、区县、校“五级联动”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这是中国教师教育的重要特色。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名师工作室这一层级,名师工作室的开放性、关联性特征,机动灵活地整合了各方的资源,强化了引领教师走向卓越的牵引力。
精心设计切合实际的课程规划是基本保证。怎样精心设计一个周期内的规划,要完成哪些课程的研修,这是工作室成立后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成立伊始,全体成员围绕工作站工作宗旨和成员学习需求,应用团队研修方式,形成了专业学习课程计划。依据课程计划,他们制定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每个成员进行科学的自我诊断,根据“现在的我”“工作站期待的我”及本人加入工作站学习所期望实现的“更为专业的我”之间的变化过程,具体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成员带着各自的规划,开始在工作站的高速轨道上向着卓越教师的目标前进。
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关键。许多工作室领衔人、主持人长期扎根教育教学一线,从入职到合格到骨干再到卓越,均有一部在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中历练的创业史、奋斗史,他们在历练中造就了卓越教师的综合素质、特质,领悟了从普通教师走向卓越如何破解难题、抓住关键,成为成员仰慕的榜样。
名师工作室创建了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提供了有效的团队研修策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是由国外首先提出的。名师工作室借鉴这一理念,在继承我国教师教育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根植于中国教师教育的现实,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工作室成员具有正确的价值追求,具有共同的信念、目标、愿景,教师自愿组织起专业发展共同体。许多工作室在成立之初就提出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一定要从职业认同、职业情怀、教学智慧、教育信仰谈起。
创造性地运用研究方法,引领团队成员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的提升。课题研究既体现了卓越教师的特质内涵,又是从骨干走向卓越的路径方法。工作室的重要使命就是使课题研究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并创造性地运用研究方法,使课题研究深深扎根于每个成员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扎根于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过滤感性,沉淀理性,提升教师的研究品质和专业水平。
名师工作室深耕课堂,发展课例研究,成为历练教师教学主张的摇篮。如何有效地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智慧?工作室名师普遍采用了深耕课堂、发展课例研究等方式。许多工作室还成为教学主张的孵化器,不仅有工作室共同的特色教学主张,还衍生出每个成员各具特色的教学主张。
名师工作室助力卓越教师培养未来学科带头人与学校领导者。学校管理者在名师工作室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保障作用。一大批校长运用名师工作室的相关理论、原则,结合本校实际,助力卓越教师成长,构建了学校治理新格局。
名师工作室讲的是中国教育的故事,体现、丰富了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四个自信”,并将引领广大教师实现2035年培养数以十万计卓越教师的宏伟目标。
议题二 师资培养的难点、痛点何在?
陈福静:幼儿教育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优良师资培养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园长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幼教名师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找到孵化幼教名师的路径和方法。实践证明,在师资培养方面我们有难点,也感受到了痛点。
说到难点,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突破。如国家教师培训资金的保障、学歷提升的奖励政策等,杭州钱塘新区也推出了名师激励长效机制,这些对于教师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幼教名师的孵化需要内在动力,幼儿园就是其源泉。例如,园长的一句赞赏可以给教师成功感与获得感;园长那双发现的眼睛也会促成一个个名师的诞生;园长可以在日常巡班和家长开放日等情境中发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或教学特色。总之,园长要善挖掘、常激励,让教师知其优势、奋发图强。
说到痛点,第一,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送评的论文或课题是有名额限制的,行政部门考核时主要看市级以上的成果,而一个拥有36名一线教师的幼儿园只有2个区级送评名额,市级的更是凤毛麟角,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很难获得区级以上部门的认可。第二,一些教师存在打工心态,他们并不想在专业上获得发展,没有创造激情,思想和观念固化,使得园长很难把这些教师带成卓越教师。第三,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时间被碎片化,没有成块的时间做专业提升,仅有的园本培训很难解决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问题。面对难点,第一,我们要不断完善幼儿园内部的体制机制,让教师们在幼儿园内部先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雁;第二,建立读书激励机制,树立“四有六标”好教师形象;第三,建立教师反思激励机制。
解决了这些难点、痛点,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卓越教师被孵化出来。
关景双:所谓教育家办学,旨在按教育内涵、教学规律办学。教育家型校长应立足本校仰望教育理念,俯察学校教师现实,在内涵上探索出具有校情特色、师情特点、学情特征的教育模式和风格。
兴校先强师,考验教育家型校长的勇气。目前很多校长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困惑于“培训搞了,考察跑了,名家请了,经验也学了,但教师素养还是不尽如人意”。为何?原因在于,这些校长往往只是请专家开讲座,对教师提期望、要求,而缺乏直接引领、持续带动学科教师扎根课程教学的勇气;教师则大多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训,没有目标地考察学习。教师队伍难成卓越,原因更在于教师没有悟得操作方法。
强教贵得法,考验教育家型校长的底气。当代教育政策好、经费足,校长治理学校要专注于抓实教研助力师生有法、夯实课堂助力教学得法,扎根校情、师情、学情,寻求基于本土特色的有效方法。学习榜样和经验仅是教师成长的显性模仿,难以内化。细品经验和名师成长的心路,做实自我,才能实现专业成长。
重学须赋能,考验教育家型校长的静气。静气表现在助力教师在课堂中成长,引领教学在改进中成熟。课堂就是学校的品位。我所主持的“师之蕴”工作室基于上课、实操等一线视角,把教师的课堂表现称为“教学素养”,分解为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操作、研讨观评、用笔说话、观点分享六大实操能力;开展“目标贯通的学习课堂”课例研修,从“学习课堂”的探索与课堂品质的提升等方面历练成员。
方法就是能力,能力就是素养,素养就是教学品位,就是教师的卓越境界。助力教师走向卓越是教育家型校长的新视野、新境界。
范永杰:师资培养之“痛点”:地域间阶梯式“非对称”流动。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师资培养,践行“只有教师发展好,学校才能发展好”的师资建设理念。同时,不少基层学校似乎永远处于优秀师资缺乏的状态。其原因是,一些教师,或出于对更高发展目标的追求,或是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一旦成为相对优秀的教师之后,往往会出现“乡村学校—区镇学校—城市学校”的阶梯式“非对称”流动。这类基层学校培养一批流失一批,实际上成了优秀教师培养的“摇篮”或“中转站”,没能真正实现培养师资、提升学校的预期。
师资培养之“难点”:阶段性分化的高原期倦怠。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规律。统计数据表明,一般来讲,教师入职初期的1~5年,教学水平会快速提升;5~8年,教学水平提升速度显著降低。更值得关注的是,有95%的教师从入职后的第8年起,教学水平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这被称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高原现象”,通常也被称为教师工作的“职业倦怠”。当教师发展到了青壮年时期,各方面都趋于成熟,本应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但因客观上存在着发展高原期的阶段分化,这类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往往不足,在学校教师研修培训等学术活动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师资培养收效甚微,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缓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校师资培养的预期成效。
师资培养的“痛点”与“难点”如何破解?
解决基层这类学校优秀教师地域间阶梯式“不对称”流失问题,国家已在政策上做了不少倾斜,但由于客观上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地域差异,这种“不对称”的教师流失问题,仍难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我们建议,一是国家持续加大政策上的倾斜扶持强度;二是大力弘扬师德为本,加大教师价值观的引领力度;三是要真心实意地倍加尊重和爱护教师。这也是稳定优秀教师队伍的“三大法宝”: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
针对教师职业阶段性分化的高原期倦怠问题,强化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正向教师观为引导是上策。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是注重对教师的文化浸润。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为专业尊严、为团队荣誉、为学子未来”的“三为”教师文化,培养朴素教师观;对成熟教师提出“师德为根、学识为本、课堂为天”的“三为”教师文化,促进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价值观的阶梯式提升。二是注重对教师专业学科观的深化。如地理名师工作室提出“通天地之理,晓人和之道”的学科价值观,成为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的内生共识,大大激活了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热爱和追求。三是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对课题研究、赛课获奖、专题讲座、学科社团活动、论文发表、著书立说等实行量化积分制,予以表彰和奖励,想方设法缩短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分化的高原期。
简言之,培养师资可以概括为“三部曲”:点燃唤醒、持续激励、自主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培养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才能促“培养—成长”“坚守—奉献”融为一体,使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议题三 卓越教师成长有哪些规律可循?
程红兵:教师继续教育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在教育生活、教师生活、校长生活中。我到上海之后参加培训无数,给我印象最深也是培训效果最明显的培训,历数起来有五种——
第一种是师徒式培训。大概是1995年,我所在的建平中学和浦东教育学院为我聘请了于漪老师带教,她的为人和学识都是为我所感佩的。20年来,几乎遇到任何大事我都要向她请教、和她交流。
第二种我称之为行动跟踪式培训。我从1997年开始担任冯恩洪校长的助理。他的带教风格独一无二,不仅做出样子给你看,而且给你职务、任务,放手让你干。可以说在冯校长身边我学会了当校长,学会了管理。
第三种是需求驱动式培训。2007年我去攻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博士,虽然教授们也曾不断鼓励我读博,但真正打动我的是借读博可以好好地总结自己在建平中学所做的课程改革。这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需求。
第四种是情境反差式培训。2011年,我隨北京人大附中校长赴美考察了四所高中。整个考察过程时时触动我的大脑,激活我的思维。在归来的飞机上,我写下文章《误读美国教育:中国英才教育批判》,发表后在国内同行中引起较大反响。
第五种是异质小组式培训。上海浦东模范中学校长吴小仲带了四位校长,所带校长的类型不一样,导师团队的导师也不一样(有校长、科研人员、督学)。培训方式就是走进学员所在学校,集体讨论问题。每位导师、学员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所做的现场分析、所提的意见建议不一,互相之间启发很大。
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仿照他的话语,我想说:不要让培训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培训的核心问题。
关景双:理念没有方法支撑就是空谈,方法没有理论指导就是蛮干。“师之蕴”团队研修的追求是:把理念变成行动,把经验内涵化为做法。这样的追求能让教师“高素质”看得见、“专业化”摸得着、“创新型”做得到。
做“高素质”好教师,就要“一边教学、一边研课、一边读书、一边历练”,即做课例研修。教学,在于教学设计,设计是教的思路、学的质量的表征;研课,在于观课思悟,学人家的,想自己的,教学得法就是教学实力;读书,在于读书随笔,丰富“教什么”,这是教师的高度;历练,在于有主题地持续研修,渐渐形成教学风格,提炼教学主张,明晰教育理念。
做“创新型”好教师,是教师的终身追求,但许多人都没有学对、做正确。一些教师观摩取经、学习名师,习惯于显性模仿。而只有透视经验取得的过程,透视名师奋斗的历程,引起学习者共鸣,才能走自己的路。每位名师的经验,都是自我经历的阶段性总结;每位名师的光环,都是实作式、批判式、情境化、动态感、人本化的思维呈现。
做“专业化”好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内涵发展路径上修炼素养与寻找对策。“师之蕴”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对策:解读文本内涵三层次法、圈点目标三维度法、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范式、课堂环节的双维表述、批注设计的观评写课、四大板块的课例报告格式等。我们盯住 “上好课,讲上课,写上课”循环修为,体悟“越做越知道,越讲越明白”的道理。有成员概括“师之蕴”是“讲做式历练”,他们深知:课前细读,课堂才出效益;课后笔耕,教师才生境界。语文人唯有敬重文本,敬畏课堂,敬爱师生,才能促进师生的精神成长。
孙琍:站在“十四五”开局的起跑线上,让一批优秀教师成长为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以及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卓越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呼唤,是国家培养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卓越教师需要广泛地涉猎,深入地研究,精准地提炼。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广泛涉猎中锤炼学术。卓越教师的成长,需要丰厚的学术底蕴。名师工作室研修和在职学位提升都是很好的路径,可以培植优秀教师走向卓越的学术旨趣。无论是对接本专业的学位提升,还是跨界的开阔视野学习,在阅读中广泛涉猎产生的轻重不一的读书印痕,会写进教师的知识系统和未来的阅读中,乃至与生活经验互相发生作用。特别是在打磨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过程中,以研究的名义创获智慧,从科研的视角陶镕品性,为进阶卓越打开学术殿堂的大门,为卓越教师的成长奠定基石。
在深入研究中探索教学。围绕名师工作室的研究主题,以科研引领教学、以课题指引课堂,在研究中梳理、反思中实践,从而深化思考,实现专业成长。孙琍名师工作坊先后以浙江省教研重点课题“区域推进经典儿童文学阅读的实践探索”和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战疫背景下空中读写教室的构建与研究”为载体,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构建了经典文学阅读的课堂教学范式。全体工作室成员基于课题的论证研讨、磨课研课和公开展示,在潜心研究中深化思考、探索教学,积极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推进卓越教师的成长。
在精准提炼中物化成果。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名师工作室的名优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名优教师需要定期反思、精准提炼,将执教的研究课、公开讲学的观点报告进行梳理,凝练成文字,使成果得以物化。名优教师走向卓越更需要笔耕不辍,厚实研究成果,发表于各级学术期刊或结集出版著作,同时利用各类数字化平台推广成果。这样不但提升了辐射引领作用,增强了学术自信,而且能帮助名优教师进一步锤炼成果表达,积累相关经验,在优质成果的物化丰厚中走向卓越。
让优秀有传承,从优秀走向卓越,是卓越教师成长的必修课题。愿更多教师秉持并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成为卓越教师的理想之路上,为“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基,为新时代奋斗!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