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种“陆机年谱”平议
2021-04-07黎思文
摘 要 陆机为“太康之英”,而其年谱迟至民国始有人编纂。民国的三种“陆机年谱”,李泽仁《陆士衡史》最先在《尚友书塾季报》发表,校补后经志景书塾铅印出版,其中不乏创见;朱东润《陆机年表》厘清了西晋平吴后陆机被俘等关键问题,最具影响力;何融《潘陆年谱》大约与朱谱同时完成,考证简略,刊登于总共出版两期的《知用丛刊》上,长期以来淹没不闻。厘清民国三种“陆机年谱”的版本情况和学术价值,有助于认识“陆机年谱”的编修历史,对陆机研究的某些观点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
关键词 民国 陆机 年谱
分类号 G25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1.02.014
Comments on Three Kinds of Lu Ji Chronicl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Siwen
Abstract Lu Ji was the outstanding talent of Tai Kang, while his chronicle was compiled lat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Zerens History of Lu Shiheng, which was full of originality,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hangyou School Quarterly, and then published by Zhijing school after a supplement. Zhu Dongruns Lu Ji Chronicles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 for it clarified the key issues such as the capture of Lu Ji in the West Jin Dynasty. He Rongs Chronicles of Pan Lu was finish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Zhu Dongruns Lu Ji Chronicles, while lilttle known because of its simple research and difficult publication. Therefore,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vision history of Lu Jis chronology and re-evaluate some views of Lu Ji study by clarifying the version and academic value of the three kinds of chronicles of Lu J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Keywords Republic of China. Lu Ji. Chronicles.
0 引言
民國时期,撰成并发表或出版的“陆机年谱” ①有三种,分别是李泽仁《陆士衡史》、朱东润《陆机年表》、何融《潘陆年谱》。这几种年谱的版本情况及学术价值长期以来未得到学界的充分认识,其中以下三点尤可注意:第一,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发表在《尚友书塾季报》的李泽仁《陆士衡史》是最早的“陆机年谱”,此谱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经志景书塾铅印出版。然而目前多种论著载录的出版信息舛误不胜枚举②,如关于出版刊名,《中国历代年谱总录》称该年谱见《南友书塾季报》第五期,《中国文学答问总汇》和《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等均沿袭其谬;关于出版年份,《陆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注释李谱载于1925年版《尚友书塾季报》第五期,《成都市古籍联合目录》著录温州图书馆藏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志景书塾排印本《陆士衡史》一卷,《四川省志·出版志》则录为1933年,《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 (卷三)定该本出版时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移花接木,错谬不堪。第二,发表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朱东润《陆机年表》是此期最为著名的一种,其关于西晋平吴后陆机曾被俘虏的考证最具学术贡献。第三,何融《潘陆年谱》成文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发表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出版的《知用丛刊》上,此谱最为淹没不闻。这三种“陆机年谱”草创于前,部分观点至今仍不过时;姜亮夫《陆平原年谱》、刘运好《陆士衡年谱》、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和杨明《陆机年表》集成于后,较此三谱大为推进,更为精深。然而,民国三种“陆机年谱”的筚路蓝缕之功不可否认。
1 李泽仁《陆士衡史》的成书与创见
李泽仁,字惠生,四川华阳人,曾在成都尚友书塾跟从刘咸炘学习经、史、子和为文法度,在成都县中、华阳县中、树德中学等校教授国文。刘咸炘对其寄托颇深,《赠李惠生》云:“李生将别乞诗句,为道寰区共一天。恶俗几人闻鲍臭,良材多被作牲牷。我如山树难移植,汝始飞腾似纸鸢。莫叹滔滔东逝水,起为云气复西还。”[1]
尚友书塾是由双流刘止唐后人创办的国学学校,位于成都纯化街延庆寺。刘家俊杰刘咸荥(豫波)、刘咸悛(仲韬)、刘咸炘(鉴泉)继承先祖鸿志,照清代书院教授学员。1918年,刘咸炘任书塾主讲,1925年,创办《尚友书塾季报》①。他宗章实斋之学,倡导三种论学之法:知言、论世、总于明统。“知言者,用中也,明源流之异。论世者,御变也,通古今之变。用中横,而御变纵。以两观之,或束或放,或冷或热,其大要也……故必先明统,统莫大乎六经。”[2]在第三期的《尚友书塾季报略例》中声明论学宗旨和刊选类型,“本书塾专究国学,已历十年。今仿书院总集学校杂志之例,印行季报,以发表一堂师弟研究之所得,期与当代学者共商榷之。本塾同人,深知学术乃天下公器,止问是非,不分中西新旧。凡所论究,与各公私团体,有范围之异,无主义之殊。”[3]刊登内容分为四类:甲录特撰、乙录课文、丙录日札、丁录杂作。季报编辑处为成都纯化街尚友书塾;印刷处为四川官印刷局,后改为成都维新印刷局;发行所为尚友书塾出版事务室;分售处有成都学道街志古堂、成都昌福馆华阳书报流通处、成都锦华馆新民书报流通处,后又扩大到京沪等地,增加北京东安门内汉花园北京大学出版部、上海民智书局、上海扫叶山房、上海洪宝斋。定价每期四角,预定全年一元四角。季报原则上每季度发行一册,四季月出版。但实际上,从1925年3月创刊至1932年10月停刊,期间总共出版八期,从第五期开始,期号通编,不分卷数,且因印刷延误,不再按季出版。
李泽仁《陆士衡史》(上篇)撰成于乙丑年十二月初十(1926年1月23日),其中编有“陆机年谱”。该文发表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30号出版的 《尚友书塾季报》第五期。1932年,刘咸炘英年染病去世,李泽仁在延庆寺附近创办志景书塾继续国学教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陆士衡史》经李泽仁弟子盐亭赵恩沛、崇庆张国铨、崇庆徐贵勋、华阳朱锡先、崇庆张国敏、温江张文松校刊由志景书塾全璧出版,不仅包括1926年在季报第五期上发表的上篇“谱系”,还包括下篇“著述”,将陆机的文学和历代诗文评情况一并纳入。李泽仁在弁言中说:“我这篇文章,分为两段:上段是世系和年谱,下段是著述。年谱后面附论他的德行,著述后面附論他的文学。自来评论士衡之文行,有可论之价值者,一概收纳。”[4]1
李泽仁在尚友书塾求学多年,其《陆士衡年谱》的创作和出版,都深受刘咸炘的影响。首先,作《陆士衡史》的动机与刘咸炘论学和为文主张有关。刘咸炘为文始于治史,中学古文,而后综合骈散,主张为文要知法度、别派别,标举雅和、文质彬彬之作,以汉至刘宋文章为标准,以陆机为典范。他曾说:“吾于文学所见日进,至于近年,乃专宗陆士衡,虑人不达,且将疑为变改,故特详说之。”[5]《陆士衡史》弁言选录刘咸炘《文学述林》卷四中《陆士衡文论》的一段,名曰“吾师刘鉴泉先生说”,可谓切实践行老师的治学理念,李泽仁说:“这便是我所以做此文的动机。”[4]1其次,铅印出版《陆士衡史》的志景书塾与刘咸炘亦有莫大之关系。刘咸炘藏书楼曰“内景楼”,李泽仁将自己新办书塾名曰“志景”,实有纪念先师之意。
李泽仁《陆士衡史》有《尚友书塾季报》本(以下简称“季报本”)和志景书塾排印本(以下简称“志景本”)两个版本。两本相较,内容并无太大差别,仅有数处细微改动:
第一,“志景本”增删“季报本”。在陆氏世系表中,“志景本”据《陆晔传》于陆晔下增陆嘏。在年谱中,“志景本”增系《文赋》于吴天纪四年(280年),其文云:“《文赋》,《艺文类聚》‘陆机二十作《文赋》。”[4]7按,杜甫《醉歌行》(别从侄勤落第归)起句云“陆机二十作文赋”,后世有人遂以此为《文赋》撰年之证。而《艺文类聚》是由初唐欧阳询等人按照“事居于前、文列于后”的体例编撰的一部类书,成于武德七年(624年)。《醉歌行》乃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时期,约在十四载(755年)春。《艺文类聚》不当有杜甫此诗,宋代类书《文苑英华》则有收录。李泽仁所引或属误记,或弟子误刊所致。“季报本”永宁元年引《平原王干传》:“宣帝子也,以武帝时封,永嘉五年薨。”与陆机行迹并不直接相关,颇觉辞费,“志景本”将其刊除。
第二,“志景本”校正“季报本”。“季报本”系《张华诔》和《咏德赋》于永宁元年(301年),云“按华之殊在此年”[6],“殊”字误,“志景本”改“殊”为“诛”;又,“志景本”改“永宁元年庚申”为“永康元年庚申”。据《晋书·张华传》,永康元年(300年)夏四月,梁王彤、赵王伦矫诏废贾后为庶人,张华、裴頠同时遇害。按照李泽仁“季报本”编订的年谱,《咏德赋》 《叹逝赋》 《愍怀太子诔》并系于永宁元年陆机四十岁,且“永宁元年”重出:“永宁元年庚申四十岁”“永宁元年辛酉四十一岁”。陆机生于吴永安四年(261年),晋元康九年(299年)三十九岁,永康元年(300年)四十岁,永宁元年(301年)四十一岁。年谱本身已经自相矛盾,所以后出的“志景本”订正了此失。
李泽仁“陆机年谱”的一点创见在于,明确《赠熊文罴迁斥丘令》中的“熊文罴”即“冯文罴”。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四言。《晋百官名》曰:外兵郎冯文罴。集云:文罴为太子洗马,迁斥丘令,赠以此诗。阚骃《十三州记》曰:斥丘县在魏郡东八十里。[7]1135(《文选》李善注)
《赠冯文罴》一首,五言。《钞》曰:罴为斥丘令,机前已作诗赠熊,答讫,机复重赠也。陆善经曰:详诗意,冯时在斥丘也矣。[8](《唐钞文选集注汇存》)
冯文罴不见史传,《集注》以罴与熊为同一人,但注释并不详尽。李泽仁《陆士衡史》首次指出冯熊,字文罴,为冯紞之子:
文罴,《晋书》无传,惟见名字于其父紞传末,与机交好。《文选》机《谢平原内史表》云“中书侍郎冯熊”,注云“字文罴”,当即此人。又按此诗有句云“出自幽谷,及尔同林”,注谓“俱为洗马也”,故知此诗作时在此年。又有句云“借曰未洽,亦既三年”,按机以太康十年入洛,及此正三年也。[4]8
《晋书·冯紞传》载冯紞为安平人,有两个儿子冯播和冯熊。冯熊字文罴,曾官中书郎。《顾荣传》载冯文罴为顾荣谋划避祸齐王囧之事,《惠帝纪》云永兴二年(305年)其为成都王颖部将公师藩所害。姜亮夫《陆平原年谱》称诗中“有命集止,翻飞自南”说明冯熊也是吴人,实则误解原诗,此句盖陆机自谓,下句“出自幽谷,及尔同林”才是讲两人共事,这恰恰证明李泽仁的考辨很有见地,后出的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和杨明《陆机集校笺》关于冯紞的考证都未脱其藩篱。
2 朱东润《陆机年表》的贡献
朱东润《陆机年表》发表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一卷第一号。朱东润的《陆机年表》虽然晚出,但是与李泽仁的《陆士衡史》并未有明显承袭之处。然而,这并不妨碍此谱的学术价值,在民国的三种“陆机年谱”中,它是影响最大的一种。
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陆机时年二十岁。先唐史书和杂传大多记载陆机兄弟在吴平后,退居华亭读书,直至太康末方才俱入洛。基于此,总结朱东润《陆机年表》的贡献主要有二:
第一,首次提出陆机在太康元年被晋军俘虏。陆抗卒后,其儿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领抗兵。陆晏为裨将军、夷道监,陆景封毗邻侯,拜偏将军、中夏督,在荆州参与对晋作战。西晋大举伐吴后,陆晏被王濬别军所杀,陆景随即也被害。吴亡之后,陆机、陆云到底去了何哪里,《三国志》没有记载。《八王故事》说他们度过了一段比较平静的岁月,《世说新语·尤悔》刘孝标注引《八王故事》曰:“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9]据臧荣绪《晋书》和唐修《晋书》,陆机兄弟此后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直至俱入洛。李善《文选》注引臧荣绪《晋书》云:“年二十而吴灭,退临旧里,与弟云勤学,积十一年。誉流京华,声溢四表,被征为太子洗马,与弟云俱入洛。司徒张华,素重其名,旧相识以文。”[7]761房玄龄等初唐史臣基本采信这种说法,《晋书·陆机传》云:“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10]1467如果单看这几种历来受到学者重视的史书和别传,几乎找不到陆机在吴灭后的任何活动线索。其实,按理说西晋灭吴后,江东并不会立即归于平静:吴主孙皓被迫迁往洛阳,其战亡部将之家被迁往寿阳。《三国志·吴书·孙皓传》云:“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11]《晋书·武帝纪》云:“孙氏战亡大将之家徙于寿阳。”[10]72作为皇亲贵戚和将门之后,陆氏的去向很值得探究。朱东润在《陆机年表》中指出:“陆机先是尚在荆州带兵,大致曾经晋军俘虏一次,但是次年以后,遇释而归。”[12]177朱东润根据的材料主要是陆机《与弟清河云》和陆云《答兄平原》赠答二诗,尤其陆云说:“王旅南征,阐耀灵威。予昆乃播,爰集朔土。载离永久,其毒太苦。上帝休命,驾言其归。”[13]史传和陆机集将此事隐而不发,北宋时杨彦龄从陆羽《警年》摘得只言片语,记录在其《杨公笔录》中:“陆机入洛之年,史传莫可考知其岁数,惟陆羽《警年》云二十岁,亦不知何从知之。”[14]朱谱参佐陆云答诗终于窥见一斑。后来傅刚推测陆机被俘至洛阳、沈玉成推断他是去了寿阳,都是在朱东润《陆机年表》基础上进行的考辨。
第二,《赠弟士龙》篇名及系年之辨。此篇在《陆士龙文集》中题为《兄平原赠》,据诗题像是陆机为平原内史后所作。朱东润辨之甚详:
晋太康二年(281年)机二十一岁。是岁有《赠弟士龙》 一篇。(题据《古诗纪》)云答诗当亦在是年。
在古人集中,动辄杜撰篇题,最为遗误后人之事。即如此篇见《陆士龙文集》,题为《兄平原赠》。《文馆词林》则称《与弟清河云》,丁福保《全晋诗》,仍沿《文馆词林》之失。不知原序具在,彰彰可考。[12]177
此诗《艺文类聚》题名《与弟云詩》,《古诗纪》题为《赠弟士龙》。姜亮夫《陆平原年谱》对诗题也生疑窦,他推测:“云集之题,乃云定集时所加,在遇害前不久时也。而《文馆》一题,则后人所增,必非机原题也。”[15]总之,如诗题所言,则此诗撰年在永宁二年陆机出任平原内史后,而此后陆机不曾南归,与陆云诗中“上帝休命,驾言其归”不合。所以姜亮夫和刘运好都将此诗系于元康六年,以合于陆机“以元康六年冬取急归”。但是,诗序“士龙又先在西”和“衔痛东徂”还是费解,因为元康六年陆机由吴王郎中令转尚书中兵郎,陆云亦离家北上任职,“东”与“西”无从说起。朱东润在《陆机年表》中解释道:“机初自晋释归,故云‘衔恤东徂,云先在西,故云‘遗情西慕。序文无一字不可考,著作之时期亦确不可移。”[12]178郝立权在《陆士衡诗注》中说:“按《晋书》,成都王颖表机为平原内史,云为清河太守,事在永宁二年。而此诗之作,览其序文,当在吴亡后一二年间,不应以平原清河命题。《古诗纪》作《赠弟士龙》,甚是。”[16]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和杨明《陆机集校笺》都以为郝立权最先发明,郝说虽“所拟之不殊”,可惜“暗合乎曩篇”。郝立权以为此诗“当在吴亡后一二年间”,而朱东润早已据原诗“悼心告别,渐历八载”判断,从凤凰三年(274年)陆抗辞世,陆机兄弟“墨绖即戎”开始,至太康二年(281年),前后正好八年。所以朱东润将此诗系于吴亡后一年,融通文史之功确实高超。
3 何融《潘陆年谱》的问题与价值
何融(1903—1995),广东梅州大埔县大麻镇人,1921年入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文史部,1925年毕业于广东大学(1924年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省立广东法科大学、省立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广东大学),随即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研究科,师从杨树达学习语法,师从黄节学习古诗。1927年毕业后,曾任广州知用中学训育委员,又在国民大学、广州大学任教,建国后任华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何水部诗注》《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等,发表过《〈文选〉编撰时期及其编者考略》 《汉语动词词尾“将”的研究》等文章。
知用中学是由知用学社所创办。1922年11月,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以“先归纳以求知,复演绎以致用,求知致用双方并重”为宗旨成立知用学社,何融作为该校学生,后来加入此社。1924年,学社开办知用中学,1929年,出版《知用丛刊》[17]。《知用丛刊》编辑者为知用学社出版部,发行者为知用中学,印刷者为远东印务局,由广州市各大书店代售,定价每册四角。因稿件、印刷等困难,此刊只出至第二集。
何融《潘陆年谱》鲜为人知,学界对其的认知仅限于“何融《潘陆年谱》,《知用丛刊》第二集”几个字。此谱是何融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时所作,任教知用中学后,因《知用丛刊》乏稿催文,何融略加删改原作,其新稿撰成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20日,发表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1日出版的《知用丛刊》第二集。他在谱序中说:
民国十四五年,余在北平师范大学肄业时,常慨吾国学者之众,立国之久,而无一完善之文学史,因欲集合同志,分代撰述,期集成一美备之本国文学史。时余正从事于六朝诗文之研究,乃立意先撰此期。又思将各名家生平详细研求,各立年谱,附于书后,俾阅者寓目瞭然,不意仅成潘、陆、江淹三谱,即毕业出平,事遂中辍。[18]26
与《陆士衡史》和《陆机年表》两谱相较,《潘陆年谱》中的“陆机年谱”最为简略,也最乏善可陈。其中可堪称道的,是考定《赠弟士龙》作于陆机二十一岁时:
按机年十四而父抗卒,与兄弟共领父兵,至吴亡共七年,故曰“渐历八载”。其西征之年,疑即抗卒奉命“墨绖即戎”之岁,至此适及八年,《赠弟士龙》诗,当在此岁所作也。[18]32
何融将陆机此诗名曰《赠弟士龙》,应当也发现了文集中诗题的错误,与朱东润可谓不谋而合。何融《潘陆年谱》和朱东润《陆机年表》约同时完成,根据《知用丛刊》中《潘陆年谱》的题志,何谱撰成时间为1930年4月,这恰是朱谱的发表时间。《潘陆年谱》的刊发要略晚一年,但其草创甚至早于朱谱。如何融在谱序中所言,此谱约成于1925—1926年,则其有首创之功。
何融《潘陆年谱》创见甚少,却有几点考辨瑕疵。例如,陆机二十作《文赋》的问题。何谱云:“晋太康元、吴天纪四年庚子,二十岁。三月吴灭,作《文赋》。(杜甫诗)”[18]32关于《文赋》的创作时间,“季报本”《陆士衡史》并不系年,朱东润《陆机年表》未将《文赋》系于陆机二十岁时。朱东润并非不知杜甫的“陆机二十作文赋”,若以此厘定《文赋》撰年,将杜诗当信史对待,则是误读了《文选注》和《醉歌行》。民国末年,陆侃如、逯钦立和陈世骧等人对此考辨甚详,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基本确定《文赋》作于陆机四十岁左右,兹不赘述①。再如,陆机入洛年的问题。《晋书》本传说陆机太康末与弟陆云俱入洛,史载是否可信,另当别论。何融《潘陆年谱》备注此条:“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序曰:‘绚少陆机入洛之三岁,多重耳在外之二年。按重耳出外十九年,多二年为二十一,加三年为二十四,是谓陆机入洛在二十四岁,与《晋书》大异,不知何所据而云然。”[18]33此说最早出现在《南史·彭城王义康传》:“义康素无术学,待文义者甚薄。袁淑尝诣义康,义康问其年,答曰:‘邓仲华拜衮之岁。义康曰:‘身不识也。淑又曰:‘陆机入洛之年。义康曰:‘身不读书,君无为作才语见向。其浅陋若此。”[19]邓仲华即邓禹,据《后汉书·邓禹传》,光武帝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司徒,禹时年二十四岁,那么《南史》所谓“陆机入洛之年”亦是二十四岁。此说不惟见于《南史》,《通志》《韵府群玉》《语林》和《佩文韵府》等书均有载录,何谱之疑实属失察。
4 结语
总之,就“陆机年谱”的编订而言,李泽仁《陆士衡史》具有首创之功,此谱最早发表在《尚友书塾季报》,又经志景书塾排印出版,后来《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八册)、《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第十二册)和《汉晋名人年谱》(第三册)影印了“志景本”《陆士衡史》的年谱部分。朱东润《陆机年表》综合文史的考证很具说服力,此谱也成为民国三种“陆机年谱”中最为流行、成就最高的一种。何融《潘陆年谱》最为稀见,其陆机诗文和行迹的考证比较简略,但某些方面与朱东润《陆机年表》有异曲同工之妙。长期以来,民国时期的这三种“陆机年谱”的版本和学术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刘咸炘. 刘咸炘诗文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93.
刘咸炘. 学纲[J]. 尚友书塾季报, 1925(1): 1-2.
刘咸炘. 尚友书塾季报略例[J]. 尚友书塾季报, 1925(3): 1.
李泽仁. 陆士衡史[M]. 成都: 志景书塾, 1934.
刘咸炘. 刘咸炘学术论集(文学讲义编)[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08.
李泽仁. 陆士衡史[J]. 尚友书塾季报, 1926(5): 108.
萧统.文选[M]. 李善,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佚名编. 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98.
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M]. 刘孝标,注, 余嘉锡,笺疏.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1050.
房玄龄等. 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陈寿.三国志[M]. 裴松之 , 注.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177.
朱东润. 陆机年表[J]. 文哲季刊, 1930(1).
陆云. 陆云集[M]. 黄葵,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48.
杨彦龄. 杨公笔录[M]. 北京: 中華书局, 1991: 13.
姜亮夫. 陆平原年谱[M]. 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66.
陆机. 陆士衡诗注[M]. 郝立权,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79.
知用学社. 知用学社宣言[J]. 知用丛刊, 1929(1): 2.
何融. 潘陆年谱[J]. 知用丛刊, 1931(2): 26.
李延寿. 南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367.
黎思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文学博士。 北京,100732。
(收稿日期:2020-05-10 编校:马 晴,田 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