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中仪式感的作用
2021-04-07张茂艳
◎ 朱 超 张茂艳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古往今来,中国人是最注重“仪式感”的,大到国家节假日庆典,例如每年的国庆节、春节;小到婚姻庆典,例如每对新人在欢庆的仪式中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这些都体现着有温度的仪式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快乐和幸福。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更好地发挥有温度的仪式感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仪式意味着重大事件的开始或结束,象征承诺、宣誓、庆祝、改变甚至升华。教育的仪式是向学生传递特殊的信息与意义,比如入团仪式宣告着我们作为一个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行使的开始;国家公祭日的悼念告诉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向上,振兴国家。有些仪式虽然简单,但是十分庄重。不仅生活需要仪式感,教育也需要仪式感,有温度的仪式感对学生尤为重要。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渗透有温度的仪式感,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倍感温暖与温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重获追求目标的信心。
一、仪式感能让学生倍感温暖与温馨
在班级中有一小部分“问题学生”,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可能得不到教师太多的关注,有的是留守学生或单亲家庭,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也有的是性格、心理方面存在问题,无法很好地融入学校生活。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会在学生入学的第二个星期举行“感恩日”,请所有新生家长、班主任、学生一起在操场聆听教育专家报告,然后让学生给父母、教师一个真情的拥抱。同样地,父母和班主任对学生说一句最能感动他、最真心的话。通过这种充满温情和幸福的仪式,笔者相信学生真的可以理解父母的不易,真的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也能够理解教师对他们严厉是发自内心的关爱。由此可见,仪式感能让学生倍感温暖与温馨,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仪式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养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行为习惯是学生的必备品质之一,这也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当过班主任的都知道,每周的班会都是总结上周的班级情况,安排本周的工作,一节课光这两项工作就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而且形式单一,学生对传统的班会也提不起精神,觉得班会除了批评就是表扬,按部就班地执行学校和班级的要求就可以,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哪些缺点,自然也就不明白如何提升自身素养。因此,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中设计一些情景剧,把真实的场景进行复原,让学生看看哪些地方是自己做得不好的。学生要在情景剧中本色出演,演绎出自己的优缺点,并总结自己要如何改进。通过丰富多彩的仪式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洗礼,比单纯说教的班会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利用各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和手段,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实现习惯的养成。
三、仪式感能让学生重获追求目标的信心
仪式感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能让学生重拾自信心,达到改变自我的目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每月都会举行颁奖仪式,比如这个月我班得了学习流动红旗,笔者就会给本月学习进步的学生颁发学习进步奖;如果得了卫生流动红旗,笔者就给最勤劳的、打扫卫生最好的小组颁发劳动奖。笔者会精心策划颁奖仪式,做精美的PPT 展示获奖的学生,并提前让这些学生写好发言稿,讲讲他们是如何做的,还会请学校的一些领导来给学生颁奖。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收获了荣誉感,感受到了努力和勤劳带给他们的果实,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实的,同时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一学期的检验,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得到了很大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劲头更足了,每个学生都做了自己的努力计划,争取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班级管理中增添丰富多彩的、有温度的仪式感会让班主任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和交流,让学生在点滴中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洗礼。新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需要更多有文化内涵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体验价值的、有时代气息的仪式感,让学生充满能量,怀揣理想,奔向人生的理想驿站,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增添一抹亮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