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议题式教学艺术
——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例
2021-04-07窦文静
◎ 窦文静
依据新课标,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设计为《品味真理味道,感悟信仰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一则新闻给笔者带来的启发。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的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围绕“真理味道”设计议题,将讲好中国故事和设计思政议题相结合,这不是最走心、最具吸引力、最富感染力的思政课堂吗?有了主线,整节课的议题设置便有了灵魂,子议题的设计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讲好故事,引出本课主题?笔者设置了“听故事,悟真理”环节作为导入。故事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对课堂充满了期待。
一、探究起源之问,激发思维活力
第一目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如何围绕“真理味道”设计子议题,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呢?探讨起源问题,可使用疑问词,譬如“从何来”“怎么来”“如何产生”“怎样出现”等,将主题“真理味道很甜”与以上疑问词相结合,设置子议题“真理甜味从何而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学生觉得有新意,接地气,探索精神被点燃,思维活力也被激发了。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甜”是不是生来就有的?“甜”从“苦”中来,而“苦”是什么,为何会“苦”?这就非常自然地导出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以失败告终的结局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正确三观的引导。
二、探求原因之问,培育科学精神
第二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教学目标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和诞生标志,并能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何是科学的,这是原因之问。原因类最常用的疑问词是“为什么”,将“真理味道”与“为什么”相结合,便生成了第二个子议题:“真理味道为何甜”,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如果说“真理甜味从何来”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剖析,那么“真理味道为何甜”便是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这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由于高一语文教材中选用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教师不妨设计跨学科的探究活动,通过阅读经典,思考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学生在感叹思政与语文息息相关之余,学科协同育人的功效也能够得以展现。
三、探寻成果之问,增强政治认同
第三目是“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逻辑结构上是真理被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和证实的过程。如果说前两个议题分别对应“是什么”“为什么”,那么此议题可以以“怎么样”来统筹。结合主题“真理味道”,将子议题设计为“真理味道有多甜”,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列举史实说明各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实践成果,契合了本目的教学目标,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00 后学生对我国当今发展成就有切身体会:抗击疫情、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学生发言十分踊跃。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论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铺垫。
四、探讨未来之问,渗透公共参与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本节课的最终目标是坚定学生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虽然课本最后只有一段话,却是落脚点。基于此,教师可设计“真理味道会一直甜吗”的子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就“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展开辩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在辩论中,学生增强了对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的认识,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同。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的洗礼和时光的淬炼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辩论赛结束后,教师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意义、生命力,品味真理味道,感悟信仰力量。
2020 年恰逢《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出版100 周年。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以其彻底的理论逻辑、富有激情的文字以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与本节课开始时的故事相对应,教师设置“经典诵读”环节,师生一起高声诵读经典,品味真理之甜,汲取奋进力量。
课堂最后,教师布置特色作业: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当地杨匏安(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陈列馆,写一篇参观感受,与同伴交流分享。学生通过参观当地红色场馆,学习英雄人物事迹,感悟到真理的磅礴伟力,践行了知行合一,坚定了理想信念。
综上,一节本来理论性很强的思政课,由于议题设置层层深入,梯度递进,在与情境、活动、任务、理论的有机结合中,实现了深度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