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2021-04-07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工具性素养传统

齐 燕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

语文最重要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和传递信息,这自然会表现出强大的工具性;同时,语文本身也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会从内到外散发出很强的人文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基础文化知识为基础,以语言和文化的运用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小学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自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让学生与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产生共鸣。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启蒙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思想的成熟。

1.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育人必先育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要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小学学校方面可以带头组织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方面的活动,让语文教师可以将各自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见解和想法进行交流及分享,使教师各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得以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2.提高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

语文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根据教材实施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对教学计划的制定非常重要,教材内容结构的积极变化将对教学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穿插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并根据当前学生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从而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系统地讲解汉语传统文化课分三至五节给学生上课,从而保证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从而达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3.开设传统文化实践课程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更多的是一种固守,只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本之中,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适当地穿插讲解,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顺便听一下即可,教师并不去管学生是否听懂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要得到改变,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传统文化传承需求,找准时机来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进行参观,讓学生能够亲自融入其中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比在课堂上反复进行讲解要有效得多。再如,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传统节日的时候,引导学生来对教室进行相应的布置,然后进行一堂与该传统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令学生能够置身其中去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4.课内外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化传统的教学并不只局限于书本之中、课堂之上、教师口中,更多的时候是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甚至伴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了传统美德故事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能够回到家中与父母进行互动,用一系列的实际行动来全诠释中华传统美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去花一点时间来进行阅读,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得更为自然。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的积极意义开始显现了出来。笔者就对此略做探析。

1.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正处于思想和智力发展的启蒙时期,道德品质尚未形成。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正是养成学生优良品质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显得尤为必要,既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更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2.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积淀形成的瑰宝,其凝练的优质内容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令学生的基本素养得到提升。

3.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小学语文教学需同时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用工具性特征来进一步促进其人文性特征的体现,用人文性特征来增强工具性特征的表达。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使用语文这一工具之外,更多的还是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时代和社会在进步,学生会从学校逐渐走向社会,只有不间断地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必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随着小学语文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优化课程形式、提升个人素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同将会得到不断的加强,最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猜你喜欢

工具性素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