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粤语童谣传承与译介的价值
2021-04-07李露
李 露
一、时代背景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力推粤港澳经济与文化事业和谐发展,是“十九大”以来国家重点战略之一。粤港澳虽然山水相连,往来频繁,但由于经济模式不同,合作尚未实现真正的融合。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在香港部分青年中文化认同感减弱,出现一些异样声音,这也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基于这样的现实,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加强大湾区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二、粤语童谣传承与译介工作的开展
一般而言,粤语童谣的收集研究工作往往是包含在广东民间歌谣中完成的。从80 年代开始,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搜集并出版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其中包含了超过一千首的粤语童谣。另外,也有一些粤语童谣收藏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编辑委员会编撰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萧桌光主编的《广州民间歌谣》、屈大均编撰的《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等民谣册之中。
在粤语童谣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方面贡献最大的广州师范学院的陈子典老师。他从90 年代开始对现有的粤语童谣收集成册,编撰了以《珠三角童谣》、《广东传统儿童歌谣》、《老广新游之广府童谣》等为代表多部粤语童谣集。在这些童谣集里,他收集了数百首粤语诗歌,细心地注释了生僻的粤语词汇,还加上了拼音来标注粤语读音。他还在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州节目制作室等单位的帮助下,出版了一系列与上述书籍相应的音频文件,为读者与研究者能全面生动地欣赏到独具广府风情的童谣,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陈子典的收集整理以外,还有很多粤语童谣是以歌本的形式保存与流传的,如广州大南路小学的叶丽诗老师主编了以《唱响广府新童谣》为书名的歌本等。
另外,一些报刊也对粤语童谣的历史研究做出了贡献,如在2011 年9 月24 日的《羊城晚报》中,刊登了戚喜对《1905 年的粤语童谣》报道;在2012 年11 月18 日《羊城晚报》中,刊登了江沛扬题为《广州方言抗战儿歌》的报道等。
此外,还有众多学者在粤语童谣的学术研究上做出了贡献。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万珊珊老师在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表多篇论文,包括《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歌曲化历程》、《粤语童谣的教育传承与发展》、《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落雨大”为例》等。在《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落雨大”为例》中,她着重强调了粤语童谣的文化价值,其发展现状的不足,还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保护与传承粤语童谣,其实就是保护传承粤港澳百姓精彩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精神风貌。[1]除此之外,还有邵兰珠老师对粤语童谣的语言特色及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冼著贤老师提出粤语童谣对区域文化认同感的作用,刘蕾老师对其语言特色的研究等。
目前本人作为英汉译者,致力于对粤语童谣的英译工作,目前正着手于粤港澳地区童谣的英粤双语对照本的编撰工作,希望能为全世界的儿童文学研究者提供无比珍贵的研究素材,为世界的儿童文学研究填补了中国童谣的空白。
三、传承与译介的价值
1.时代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粤语童谣的传承与译介承担着维系三地文化交流与增强区域间文化认同感与精神归属的职责,是这一时代重要的文化建设举措。
首先,保护与传承粤语童谣,是在现代文明下保护传承粤港澳百姓的民俗记忆。粤语童谣记载着粤港澳三地千百年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岭南民间文化的代表,是广府人家桑基鱼塘的生活记忆,反映了岭南的风土人情、节令、气候、风物,也反映了粤港澳百姓真挚素朴、乐观幽默的审美趋向,经济务实、平淡笃行的生活追求,大胆前卫、独立自强的生命美学[2]。保护与传承粤语童谣,其实就是保护传承粤港澳百姓精彩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精神风貌。
其次,保护与传承粤语童谣,是在方言日渐式微的时代保护粤语方言。粤语方言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语言,它有“六调九声”,是古代中原“雅语”的分支,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演变的“活化石”,用粤方言朗诵古典诗词能还原它的本来韵味。而粤语童谣更是保留了这种语言的原始韵味与美感。让粤方言区的儿童朗诵粤语童谣,因为好听好记,能使他们从小就体会到母语的优美,并进而讲粤语,使具有悠久历史的粤方言不被普通话与英语等强势语言同化,继续成为活的语言,从而保存传承下去,持续保持我们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再次,保护与传承粤语童谣,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以粤语为依托,以岭南文化为媒介,唤起港澳同胞的文化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
粤港澳九市两区共同流行的大众方言就是广府粤语方言。粤港澳区域协同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势共享,离不开粤语作为依托。共同的粤语方言基础不仅可以使大湾区之间沟通无障碍,而且会产生更多的默契与感情,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香港、澳门曾经分离近百年,虽然回归祖国已经二十多年,但有不少港澳同胞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甚至本土语言仍然非常陌生。通过粤语童谣的搜集、整理与翻译,重新唤起港澳同胞对母语文化的亲切记忆,产生对岭南的骑楼、茶楼和剪纸版画等民俗文化独特的美感欣赏,意识到自己的母语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进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
2.文化价值
童谣与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研究中很重要的分支之一。通过收集出版广府地区童谣,为童谣与儿童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另外,粤语童谣包含了多种类儿歌,丰富了现有的对于童谣种类的认知,并且也为儿童游戏种类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素材。
童谣里涵盖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如风土人情、节令、气候、风物,是本土民俗文化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素材。收集粤港澳大湾区的童谣为了解近百年来广府民俗文化,为了解粤地民众与处于殖民时期的港澳同胞的抗争,提供了研究的途径,也有利于研究者深刻地了解粤地独特的人文精神、群体价值取向。
研究粤语童谣,也是对粤语方言进行保护性研究。通过童谣中的用词、组句、修辞,可以分析近百年来粤语的变迁,其受外来语言影响的程度,粤港澳三地语言在相对独立的进化过程中各自的语言变化等等。同时也为在新时代应该如何保护古老的粤语方言提供有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