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21-04-07陈翠华
◎ 陈翠华
教师在高中历史授课活动中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不但可以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然而从总体上看,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历史教师就需要持续对授课模式加以探究与革新,继而使其变得更为高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在高中历史授课活动中完成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要想确保在高中历史授课活动中进一步做好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工作,就需要教师明晰现状,继而避免相同的问题出现在自己的课堂之中[1]。详细来说,现状主要有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授课观念存有偏差,就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情况而言,由于受到应试观念的制约,很多教师都会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很难让人文素养在历史教育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是对人文素养的注重程度不足,虽然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人文素养的关键性,也在高中历史授课期间加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当前还存在着学生对人文素养注重程度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需要面对高考,身心存在一定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学生无暇顾及自身人文素养的实际情况,将所有注意力都投放在了考试内容的记忆与学习之中,此时想要提升其人文素养,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改善教学气氛,让学生领略人文情怀
想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改善教学气氛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高中历史授课活动中,人文化的气氛是教师需要探究的方向,比如教师讲述历史知识的相关背景时,人文情怀也会在其中得到体现,使学生领略人文情怀,点燃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兴致。例如,在将高中历史(人教版)课本作为教学教材期间,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实际内容,在授课时播放《档案》《历史大揭秘》等剪辑过的历史纪录片,借此改善教学气氛,并让学生写一篇简单的观后感,在课堂上和其他人分享,通过历史背景将历史课程中的人文情怀予以展现。在遇到授课难点或重点时,为了缓解枯燥的气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演绎历史关键人物,通过对角色的直接演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其中的人文情怀,并在这种气氛下展开对历史的思考,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优化课程内容,让学生感悟人文情感
以高中历史课本作为根基,持续优化课程内容,是促使历史人文素养教育成效提升的关键路径,教师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完成授课内容的创新,加强人文情感的展现。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本构建趣味化的人文素养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授高中历史(人教版)《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作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这样不但可以给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能让学生感悟人文情感,拥有家国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事先对学生完成分组,确保各组人员的恰当性与科学性,随之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从历史课本中找寻线索,对我国的近现代史进行总结和探究,让学生自主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感。
3.借助经典文化,让学生体验人文情愫
现如今,我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国际,西方文化也随之传入国内,使得中西文化交互融合。然而,中西文化的交互融合也存在着利弊两方面,有些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崇洋媚外”,从而忽略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2]。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授课活动中做好对学生的历史经典文化教育,让学生体验人文情愫,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使其得以更好地成长。例如,在教授高中历史(人教版)《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相关内容时,其中很多内容和一系列的思想无不展现着思想道德素质对人的关键意义,以及对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经典文化,如观看历史经典文化相关的视频、阅读经典书籍、开展读书讨论会等具有针对性的授课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热爱历史文化、体验历史经典文化中的人文情愫,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以新课标的内容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创建适合学生的授课模式,从而培养其人文素养。历史科目在高中人文学科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外,还应该在历史授课活动中逐步渗透人文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