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进阶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建构
2021-04-07蔡宗璎黄春兰
◎ 蔡宗璎 黄春兰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是为学生普及地表地理、地理环境、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的一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近些年,新课标理念深入课堂,有效改善了“填鸭式”的教学局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向着探究式、合作式靠拢。教师在备课时适当加入情境创设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地理知识,加深认知,进而丰富现有思维。
一、借助工具,巧设问题
高中地理学习并非完全抽象,其会涉及地球仪、经纬仪、地理坐标、岩石坐标、等高线模式等实物。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以实物及多媒体作为导入,创设富有趣味的情境,带领学生直观地接触并学习地理知识。
1.利用视频影像,设置随堂问题
近些年,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事业中大致完成了普及,它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将抽象、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文字及视频等形式,教师可在地理教学中植入视频环节,结合章节主题,设置不同随堂问题,学生在此模式下会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产生探索欲望,进而解决各种随堂问题。
例如,在学习《山岳的形成》时,教材中强调了褶皱、断层等地貌特征,以及各种山型的形成演变。教师可以制作视频,以亚洲、印度洋、太平洋等板块的演变过程为导入点,介绍以往学过的地球地貌形成,可通过文字阐述,也可通过视频论述,将重点表达出来,即板块移动、碰撞、张裂,进而形成如今的各板块分布。然后直接以世界海拔最高山脉为导入点,拼接出与课题相关的随堂问题。问题可设置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什么板块作用形成的”,学生接收到问题后会立马进行谈论和查找,进而快速解决随堂问题。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成果的同时,会加深对章节知识点的记忆,并助推其后期学习[1]。
2.利用实物模型,引发学生思考
实物教学在地理课堂中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地理概念性理论较多,为了避免学生混淆知识点,需借助实物加以分析,突破学习瓶颈。鉴于此,教师可在随堂问题中加入实物教学。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时,教师先给学生普及基础知识,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这些内容。其次,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如“岩石层存在于地球哪个圈层”,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索问题,并提供相关参照物,帮助学生降低问题难度,这时学生会发现:岩石层大概处在地壳、地幔结构中。教师借助模型教学可将抽象知识点直观化,学生可通过信息深入探索问题,进而了解地理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问题式教学法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关键环节,借助具体问题,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身做好引导者身份,带领学生探索地理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动性等多项能力。由此可见,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在于:教师设疑、学生破疑,其中配合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地理魅力,进而获取学习成果。
1.逐步加大难度,引导思维进阶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合理利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说,设置问题是营造氛围的一种表现,教师通过各项暗示或提醒,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既拉近了师生关系,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地球早期演化及地质年代》时,教师可设置“小问题”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如“地球早期的大气是什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当学生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后,教师可继续设置问题,如“地球上的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难度,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此外,提问期间可进行师生互动,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度[2]。
2.小组合作探究,揭开事实真相
教师可借助合作学习法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提高,即以公平公正为前提,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保证各组实力均衡。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期间,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与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思想,从而更快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山岳形成》时,教师可以设置多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期间小组内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个人潜力,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学科,传统教学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需根据新课标理念做出适当改变。利用问题式教学法为学生授课可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索问题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