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驱动性问题的有效性分析
2021-04-07殷彩春
◎ 殷彩春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驱动性问题教学法也是其中之一,现已广泛运用至多个教学阶段的多科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一系列驱动性问题,把零散、繁多的知识点系统、有序地加以整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讨,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一、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巧妙设计驱动性问题
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化学教材涉及不少生活化元素,而化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极为常见,还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为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寻找所授内容同实际生活的衔接点,结合生活现象或素材巧妙设计驱动性问题,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熟悉感与亲切感,使其主动参与问题的思考与探讨,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最终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相应知识。
例如,在教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依据对教材中“交流与讨论”的物质进行分类,使其回忆有关物质的概念,从宏观上将自然界的物质分为混合物与纯净物两大类,然后教师设疑:生活中常见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分别有哪些?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会列出氧气、蒸馏水、铁等纯净物,以及牛奶、空气、矿泉水、食醋、可乐等混合物,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接着,教师继续设置驱动性问题:根据物质的组成,钙、氯气、氯化钙溶液、硫酸、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该如何分类?引导学生得出同一类物质在组成或某些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结论之后,教师再次提问:什么是酸?酸有哪些通性?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巧妙设计驱动性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思考与讨论,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体会化学同生活的联系。
二、把握科学研究特征,精准设计驱动性问题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典型的自然科学类学科,主要在分子和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创造新物质,具有显著的科学研究特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化学学科的科学研究特征,围绕课堂教学主题精准设计一些驱动性问题,突出探究性和开放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探索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活跃其化学思维。
例如,在开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常识性问题:平时衣服洗完后晾起来,为什么会晒干?学生结合知识经验知道原因是水会蒸发,衣服晒干本质上是水分子扩散。教师追问: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学生统一回答是分子。教师继续设疑:是否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呢?然后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物质的构成”图片,使其了解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教师接着设置驱动性问题: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有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哪位科学家?其主要观点是什么?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教师再次提出过渡问题: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忆原子的构成,师生一起研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发现是分层排布。如此,教师始终围绕原子相关知识设计驱动性问题,突出了化学的科学研究特征,使学生了解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并认识到实验、假说、模型等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三、善于利用实验教学,合理设计驱动性问题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常规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也是有效应用驱动性问题的良好切入点。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利用实验教学的契机,根据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药品、目的、方案、现象、过程和结果等合理设计驱动性问题,确保实验操作和问题分析同步进行,带领学生一边动手实验,一边动脑思考和动口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
例如,在开展《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大家知道化学界的“苏氏三姐妹”都是谁吗?学生会想到苏打、小苏打和大苏打。然后,教师设问:了解物质的性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回顾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接着,教师拿出碳酸钠、碳酸氢钠样品,并询问:类比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性质,预测它们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指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色态、溶解度、溶液pH 值等,并分别向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稀盐酸,加热后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思考两者如何相互转化。促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两种物质。教师利用实验教学的契机合理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思考、讨论和互动,使其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让他们学会采用类比法学习。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设计驱动性问题的有效性,通过从实际生活、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等方面灵活设计驱动性问题,为学生的思考与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活化他们的化学思维,使其化学综合素质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