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江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路径探索
2021-04-07唐国跃
■唐国跃,李 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顶层合作倡议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一带一路”给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使命,也必将推动办学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新时代,进一步发挥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作用,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意义重大。
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一)“一带一路”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区域均衡共同发展,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框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交流、融合提供了大契机,沿线国家教育必将在加强教育合作方面有更多举措和行动。
(二)“一带一路”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
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后劲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严峻挑战摆在全人类面前。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提出的治理方案是:以“一带一路”为发展框架,构建共同体,实现全球共赢。“一带一路”之教育行动,为沿线国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经由单一教育“输出”变成“输出”与“输入”相结合的教育大国,有能力“输出”高质量的教育,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等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这需要中外合作办学搭建沟通、合作的桥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互通有无。第三,教育最重要的一个使命是培养人才,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培养更多本国或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建设国家和服务社会。
(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不断丰富“一带一路”的内容
“一带一路”是为解决全球经济长久高质量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目标是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而相对应配套有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方面的举措和行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行动的重要方式,必将不断丰富“一带一路”的内容,中国和沿线国家通过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培养更多精通语言、建筑、金融、气象、天文、设计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为“一带一路”的长久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这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和“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领域的生根落地的重要文件,中外合作办学必将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一,中国建立与沿线国家开展双边多边人文交流高层沟通机制,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合作提供便利,为区域国家发展提供机制保证。第二,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平台,不断延展教育务实合作平台。第三,实施“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借助“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大对沿线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总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必将为“一带一路”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智力和软实力支持。
二、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情况
(一)江苏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来”情况
1.总体情况
截至2020年9月,我国依法举办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办学机构和项目2000余个,在校生十余万人。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来”涵盖了绝大部分省份,但是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仅有28个,数量少,涉及国家仅有4个。主要原因是江苏大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重心在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开展合作,合作项目有333余个,涉及国家19余个。
2.区域分布
就区域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江苏开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的共有4个国家28个合作项目。如表1所示,“引进来”涉及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可以看出,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输入”型国家较多、教育“输出”型国家较少。第二,江苏高校没有与沿线国家例如以色列、波兰、捷克等高校开展有效合作。
表1 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引进来”情况
3.办学层次
就办学层次而言,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专科层次合作项目18个,占总项目64%;本科层次合作项目7个,占总项目25%;研究生层次合作项目3个,占总项目11%。可以看出,江苏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中外合作项目层次不均,高层次的办学项目较少。
4.课程专业
就合作办学高校来看,开设专业或课程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金融管理类专业或课程。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生产力与标准局学院共同开设的商务管理专业,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马来西亚砂劳越英迪学院共同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等;第二类是机械电子类专业或课程。例如,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等专业。
(二)江苏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情况
1.总体情况
就中国而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项目呈增长的态势,教育行动“走出去”正在突显红利。就江苏而言,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去”合作项目较少,有10余项,而且集中在汉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相关制造类技术的传播等,专业涉及面窄。
2.区域分布
就区域分布而言,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走出去”教育行动主要集中在南亚和东欧国家,如表2所示。江苏是我国的教育大省,但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合作项目不多,主要原因是江苏教育行动“走出去”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
表2 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走出去”部分情况
3.办学层次
就江苏教育行动“走出去”办学层次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类,第一类是语言类专业或者课程,例如东南大学与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共同开设的孔子学院的课程,借助已有的公共外交平台,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培养既掌握中国政策、又精通当地语言的多层次语言人才,铺好“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语言之路[1]。第二类是中外高校或者企业共同开设培养高技术人才的专业或者课程,例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印度尼西亚南加海螺集团等企业共同探索“丝路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丝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丝路-扬工文化、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实习”三大课程平台,着力培养技术型人才。
(三)江苏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来”“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1.语言障碍
江苏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教学及工作中存在语言障碍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高校外文教材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接收程度不匹配。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语言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受语言水平限制,对外文教材精髓的理解有限。第二,双语授课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语言发音标准、授课水平、专业能力等直接影响整个合作办学的质量。第三,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招生时候降低标准,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考核和测试,学生入校后不仅仅要学习专业课,还要学习语言,增加了学生的课业压力。
2.政策层面制约
就目前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及相应的《实施办法》是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性文件,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没有指导性文件或者政策予以解决。第一,文件中原则性的规定较多,实操性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文件中提到要坚持合作办学的公益性,但实际上大部分合作办学仍然以营利为目的[2]。第二,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范围界限不明确。有的高校开设外国大学预科班,有的语言培训机构打着语言培训的名义开展办学,这些举措无益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高,也对学生人才培养无益。
3.“引进来”“走出去”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世界上高水平大学优质资源的互通有无,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双方高校的层次决定了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一方面,就目前来看,江苏与沿线国家高校合作有很大提升空间,沿线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以色列、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等。尤其以色列,国土面积虽小,高等教育水平却可以与欧美国家相媲美,江苏高校可与之合作的项目很多,但实际上,江苏高校与以色列这类“一带一路”沿线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江苏是我国的教育强省,有很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例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但江苏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走出去”的项目也不多,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对接“一带一路”,推动江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新发展
(一)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一带一路”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资源互补的新倡议,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最大公约数”需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注入“黏稠剂”。2020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教育部长视频会议上,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提出中国政府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实现教育国际化[3]。首先,国家层面,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尽快出台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指导性文件或者法规,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当前的办学条例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其次,树立国际化办学的观念,沿线国家中有不少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引进来”,同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走出去”条件已经成熟,例如江苏高校的信息化、人工智能、无人机等专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可以有效助推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最后,建立资质认证平台,实现资质互认便利化、网络化、自主化。建立与沿线国家高校信息查询平台,有利于强强联合、互帮互助,更高效地实现中外合作办学。
(二)携手共进:建立区域联盟
搭建区域教育联盟是实现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资源优化的重要方式,而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以合理配置为前提,包括政府、高校、企业、信息等资源的使用和安排的优化。第一,建立江苏与沿线国家高校联盟,实现高校资源共享。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双方高校之间的联盟,可以实现高校设施、科研资料、教学资源的使用,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共享于沿线国家。第二,建立江苏与沿线国家校企联盟,实现资源共享[4]。校企之间紧密联系主要是为沿线各国家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语言类、法律类、技术类人才,通过校企联盟助推沿线国家企业之间的合作。自2015年以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华夏力鸿商品检验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联手,先后面向缅甸等国留学生,在电气自动化、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国际贸易实务、建筑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率先开展“丝路人才”联合培养,该项目紧紧围绕“走出去”企业所面临的高技术人才匮乏、工作人员无法正常语言交流等问题开展探索,提出“熟悉当地国情、通晓当地语言、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培养理念,携手走出去企业开展新时代“丝路人才”培养新模式。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区域联盟,聚力培养更多“丝路人才”,为沿线国家企业服务。
(三)乘势而上: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江苏是我国重要的教育资源大省,有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教育资源,抓住“一带一路”重要机遇,乘势而上,理清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分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来”“走出去”。第一,江苏“双一流”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与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合作。通过数据分析,沿线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与这些国家相比,江苏“双一流”高校在办学水平上有较大优势,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1000强中有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这些“双一流”大学可以在沿线发展中国家建立分校或者共同开设部分专业,例如东南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第二,江苏高水平高校一流学科或者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学科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科与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合作。在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太地区大学排名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亚太排名中位于第111—120,在世界排名中位于501—600,其中大气科学学科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优势学科,可以与沿线国家针对大气科学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全球挑战。第三,江苏高校抓住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优势学科开展合作,统筹并整合中外双方优质资源配置,使双方资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5]。例如以色列理工学院在信息科技、纳米科技、物料工程、干细胞、生物科技等领域很有建树,江苏高校可以与之相关学科开展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离不开高端人才,而能满足沿线国家人才需要的是教育。新时代,坚持高等教育“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探索“一带一路”视域下江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新路径,为沿线国家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江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