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下的旅游翻译探索与实践
2021-04-07张晓辉
■张晓辉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当下翻译教学与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如,翻译专业学生对翻译理论理解不够深刻。翻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翻译市场鱼龙混杂,翻译质量难以监测。翻译伦理是有关翻译活动、翻译研究、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的道德或伦理规范研究,翻译伦理主要包括了“译者伦理”、“中间人伦理”“读者伦理”及译本的接受和传播。笔者在翻译教学中,运用翻译伦理理论做指导,对《追风筝的人》的汉译本进行研究,将翻译伦理理论运用于课堂,以期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一、课程思政下的旅游翻译课程现状
当前中国各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以线上线下混合课建设、慕课研究、校企合作等为中心,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因英语专业课程的特点,教师容易偏重西方翻译理论而忽视了中国学者对译论的研究;教学内容注重欧美国家文化、社会发展,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教师思政能力薄弱,造成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容易“崇洋媚外”。因此,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时期,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旅游翻译课程中是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的必然。
旅游翻译是英语专业高年级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为陕西培养合格的旅游翻译人才。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教学内容中除了旅游翻译相关理论与技巧外,很容易与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课程思政下的旅游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
“课程思政”概念是在第十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专题讲座中首次提出。针对外语类课程,“课程思政”即充分挖掘外语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促进学科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外语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相结合,是跨学科研究,能够促进外语类学科发展,为当下中国实际服务。
因此,在对旅游翻译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作者提出了在词汇翻译、句式翻译及篇章翻译及主题翻译的过程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更新教学模式的课程理念。
(二)旅游翻译教学模式
本教学模式分为三个环节:教师与学生、教学环境创设与课程设计、教学模型对比,以赛促教与测评反馈,达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闭环,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思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1.教师与学生
(1)教学目标的设定
以“课程思政”为思想指导,教师重新设定课程目标。该课程既定目标为“为陕西省培养适用于陕西经济发展的旅游翻译人才”,更新为“为陕西省培养文化自信、精神传承与宣传的旅游翻译人才”。随着2017年12月西安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以来,陕西的旅游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18年更是成为网红城市。如何展现西安形象,宣传陕西人的新时代精神,成为陕西旅游业的新议题,也成为陕西培养旅游行业人才高校的新思考。2019年国家教育部提出“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无疑是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适时提出“培养文化自信,精神传承”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正符合当下实际。
(2)教师与学生准备
在设定新的教学目标后,教师本身也需要为即将开始的课程做好各项知识储备,其中包括技能知识与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主要涵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模式下的平台定位、选择与操作使用,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理论知识则指新的教学方法的理论知识储备、课程思政理念及教育文件解读、教学相关设计技巧与方法、创新创业比赛与课程相融合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评价方法与手段等。
教师在开课前发放问卷调查,提前了解学生学情,讲解该课程的设计理念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并理解课程实施计划。同时,提前与学生一起测试网络环境,帮助学生熟悉线上平台操作流程,为顺利开课做好准备。
(3)教学内容的选择
围绕已设定的教学目标,以以下三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一是代表陕西新形象的思想精神的旅游相关素材;二是陕西传统旅游路线与当下经典旅游线路及其历史故事的外译发掘;三是翻译理论与当下翻译实践的结合。
2.教学环境创设与教学设计
教学环境创设分为心理环境创设与教室环境创设两个维度。在心理环境创设方面,主要采用提前线上视频观看,课中学生间讨论的模式,利用课件明快色彩的选择来降低学生对于学习环境的紧张感,在宽松、明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在教室环境创设方面:线上课堂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表达,多使用表情符号,线下课堂桌椅摆放采用小型会议时的圆桌式摆放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相对不受打扰的安全环境下进行讨论。
在教学设计方面,以课程思政思想为指导,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竞赛促教的方式进行设计。例如在选取代表陕西新形象的旅游素材方面,以绿色环保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措施为主线。例如“金山银山是我们的绿水青山”的绿色环保主题旅游线路翻译时,搜集相关词汇翻译,为后面的句子、段落与主题翻译打下基础。例如,作者选择西安市进行垃圾分类后的相关英语词汇作为切入点,厨余垃圾:kitchen waste;可回收垃圾:recyclable waste;有害垃圾:harmful waste。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动植物保护相关句子的翻译,最后以习近平同志到访陕西柞水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为主题,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英文旅游资料,设计相关旅游主题,开展旅游线路设计、介绍及推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中通过模拟导游方式进行现场口译,增强课程实战性,感受新形势下陕西旅游发展的脉络与未来,彰显陕西发展新形象。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导游与游客两组,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互评满意度,课后撰写体验报告,从实践中感受把握旅游职业动态,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由词汇入手到句式、段落、篇章的循序渐进式的方法,由简入难,让学生逐步适应翻译的难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旅游行业受影响巨大,鉴于当前形势,组织学生以疫情为主题,结合国内旅游行业现状,探讨疫情下与疫情后旅游的新发展走向及策略应对等。通过此项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应对变化的旅游市场的能力,开拓思维。
而在挖掘当下旅游线路外译过程中,教师选择在陕西大地上绵延发展了800多年的代表陕西人精神传承的“关学”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开端,向学生们展开自己祖先的思想画卷。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探寻“关学”鼻祖——张载的教育理念,并与翻译理论相结合,开拓学生的翻译理论视野,课中将张载祠的英文历史介绍与当下横渠书院的发展相结合,引领学生设计新的适合当下的“关学”旅游新路线,阐述旅游线路的开发理由与可实施方案,课后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学者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述与成就,并就此与西方进行对比研究。之后,组织学生自我查找“关学”在陕西的历史遗迹并进行英译实践。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旅游景点的英文讲解,在设计新的旅游线路和讲解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实际现场反应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赛前撰写大赛项目书、大赛项目课件及视频简介录制与制作、大赛现场答辩等环节,将课本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笔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创新性思维。
通过此教学内容,以翻译理论为基础,以课程思政思想为指导,以实际内容为主线,集理论、实践、实操为一体,让学生在理论与实操两个层面,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得到知识的拓展与心灵的涤荡。
3.教学模型对比
首先,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景点介绍环节,教师给予两个班级的教学资源和资料是相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两个班都事先给予了环保类词汇与句式翻译练习,线上提供了牛背梁风景区的相关视频学习,要求学生自我搜集相关资料,课堂进行景区介绍展示。一班同学进行了牛背梁景区的小组展示,包括课件及短视频展示,但是仅仅对网上资料的一个呈现,对景点展示各部分没有进行时间和重点划分,对景区的八个景点全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耗时长、重点不突出。二班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游客服务为重心,根据该景区与西安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设计牛背梁景区旅游为两天的旅游时间,提供了从高铁站、飞机场、西安市区到景区的出行方式,并提供长途客运、自驾等多种线路,对景区各景点进行了全览式介绍,突出旅游区的绿色环保、夏季休闲避暑佳地概念和动植物品种及保护,并温馨提示了当地的天气状况和酒店信息,做到全方位服务,吸引游客到实地参观游览。通过课堂分组,将学生分为导游与游客两组,增强学生的角色代入感,给予学生充分的小组讨论时间,总结出牛背梁旅游的要点及导游与游客两个不同角度的意见,为设计较成熟的旅游线路、讲解旅游过程中的重点英文词汇与段落,总结导游与游客沟通技巧及常用语言表达总结提供了良好土壤,并创造性地提出网络宣传语的翻译,基本做到全方位的旅游翻译服务。
其次,在当下景点旅游线路开发及其外译方面,张载祠及其衍生景点的外译是一个教学难点。课前为两个班的同学均提供了宋明理学相关的英文词汇表达及相关的一些国内外研究论文。一班同学的课堂展示中出现翻译错误,教师提问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解释张载的某些哲学思想,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出现困难。没有将张载祠与关学其他景点相结合,没有完全表述清楚张载祠在当代的保存意义。二班由于背景知识的欠缺,学生们本身对于北宋时期理学就是一知半解,除了对相关知识的填充外,教师以课程思政为指导,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张载及其关学精神的当下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旅游翻译。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组长的能动性,根据张载哲学思想对小组分别进行任务分类,组织组员查阅相关国内外资料,了解国内国际对张载哲学思想的研究动态,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陕西人的性格渊源,体会“关学”相关哲学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当代的社会意义,及其传承发扬的重要性。虽然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较深刻的哲学思想不能完全解释,但对张载的“横渠四句”的英文翻译解释透彻,理解深刻,并创造性地提出将张载祠与关中书院、子午镇井田制、泾阳味经书院、于右任故居等景点进行联合式“关学”精神追寻旅游线路主题,将人文建筑游览与哲学思想相结合,将“关学”的过去与现在相结合,衍生出了景点旅游外的创新意识,也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关学”课后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效果呈现
在课程进行了两个月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两个班总数62人,附表1所示为调查结果。
附表1 课程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学生们对于课程的满意度达到90.32%,同时,笔者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大部分同学表示,课程思政指导下的旅游翻译课程内容,扩充了词汇量,增加了翻译实践机会,扩充了中国文化相关知识,拓宽了旅游翻译的视野,为未来适应旅游行业成长为旅游翻译人才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三、课程思政下对旅游翻译课程翻译实践作用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对旅游翻译课程内容的重新筛选,同时加入陕西地方旅游知识元素,从实验教学班级翻译实践对比不难看出:第一,教师将翻译实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教师的引导、教学素材的选择及教学模式的改进,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助推作用;第三,新素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