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2021-04-07梅曦丹郑远方
梅曦丹,郑远方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中医治疗“八法”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最早载于《伤寒杂病论》中,系统全面地应用中医治疗“八法”治疗疾病,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范例。继承和发展“八法”,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探讨,现详细论述如下。
1 汗法
《内经》中“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意为邪气在表者,可用发汗祛邪外出。中医里“肺”与汗息息相关,肺气宣发卫气充皮肤、肥腠理,司汗孔之开阖,营气化津液为汗排出体外。当邪气郁闭肺气,肺失宣降,腠理开合失常,或无汗、或汗出,后者谓“病汗”。以药物治疗,多用辛散之品,开宣肺气,恢复升降,邪气随汗而解,无汗、有汗皆得药后微汗而愈,称为“药汗”,后者即“用药汗止病汗”。因“汗”为心之液,辛散太过,易伤阴津阳气,故而仲景言“取微似有汗”,汗出病瘥则“不必尽剂”。
汗法为“八法”之首,根据病情需要,可与他法组合而用;如汗下相合的防风通圣丸、汗和相合的柴胡桂枝汤、汗温相合的小青龙汤、汗清相和的麻杏甘石汤、汗补相合的再造散、汗消相合的五苓散等。至于汗吐相合,可先吐,再汗,将在下章“吐法”中有所论述。现代研究表明,汗法具有抑制细菌与病毒,增强免疫力,促进局部炎症吸收等作用[1]。汗法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广泛,举汗法治大叶性肺炎一案为例[2]。
患者张某,女,51岁。近日因搬家劳累感疲乏无力,昨晚又感发热、恶寒,拍片诊为大叶性肺炎,患者因青霉素过敏,求治中医。刻下:现仍身热、身痛、无汗、恶寒、口干、心烦、胸闷,时咳而胸痛,舌苔白根腻,脉浮紧。予大青龙汤:麻黄18 g,桂枝6 g,杏仁9 g,生姜9 g,大枣四枚,炙甘草6 g,生石膏90 g。服一煎,汗出热退,尚余咳嗽,吐黄白痰,据证与半夏厚朴场加减而愈。
2 吐法
《内经》中“邪高者,因而越之”,提示凡邪气在上的皆可通过呕吐的方法驱邪,包括痰饮、宿食、瘀血、热毒(湿热)、毒物等。吐法易耗人体阴津元气,故体虚之人慎用。用药物催吐时剂量运用需因人而异,得吐需止,且吐后宜养。
宋《圣济总录》谓“肺痈酒疽可吐”。呼吸科常见痰涎壅盛、喘促不宁患者,其中尤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他重症合并肺部感染、耐药性肺部感染者难治。西医强调保持呼吸道通畅,中医也强调祛痰。若用常法燥湿、化痰、健脾等无效,辨证确有实邪,可考虑用吐法一试,以咳吐出胃脘部、咽喉等部位的痰为主,以此排除邪气,畅达气机。盖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如同河道壅塞不洁,光靠引活水来济,往往无效,需清理河道后保持源头有水不断,方是保持水体洁净之法。此类患者往往形体肥胖,素喜肥甘,咳吐浓痰,量多,或喉中痰鸣有声而咳吐不利。因痰阻运化,久而使脾虚,运化之力愈差,而痰饮愈聚,如此恶性循环,预后不佳,若神志清醒,可视病情选用盐汤、瓜蒂散等探吐刺激机体主动驱邪,速去其标,再图后治,常结合补法顾护正气和善后。有使用藜芦治疗醉酒淋雨后痰涎壅盛、需气管切开者的相关报道[3]。举吐法治白喉一案,以兹说明[4]。
患者蔡某,男,5岁,刻下:体热、音嘎,声如犬吠,呼吸困难,咽中痰嘶,鼻翼搧动,两肋间隙及剑突部有深度吸入性凹陷;咽喉红肿,有白膜;舌头红,关纹紫;经涂片确诊为白喉。开水兑服“稀延散”六分,咳出浓痰数口,呼吸缓和。“连珠散”每隔30 min吹喉。再服汤药:生麻黄八分,杏仁三钱,浙贝母三钱,龙胆草一钱五分,元参三钱,黄柏一钱五分,板蓝根三钱,生石膏六钱,杭菊三钱,粉甘草二钱,生山栀三钱,瓜蒌衣、霜各三钱,马兜铃三钱,白萝卜汁二酒盅,分两次兑服。二诊:白膜十去共七,体温正常,喘、咳已平,原方继服一帖。三诊:咽喉红肿、白膜已无,咳嗽亦不作。原方去麻黄、杏仁,服一帖。四诊:褚恙正常。咽涂片两次阴性,出院。
3 下法
《内经》中“其下者,引而竭之”,提示邪气在下焦者,可因势利导,运用药物将与寒、热之邪搏结的粪便、积滞、痰涎、瘀血等有形实邪从后窍而出。下法的运用,主宗张仲景及吴鞠通,前者创三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黄附子汤及蜜煎、猪胆汁灌肠法,后者在其基础上创护胃、宣白、导赤、牛黄、增液、桃仁承气汤、承气合小陷胸汤及新加黄龙汤,不论虚实寒热、邪气间杂,凡有腑实郁滞皆可按此辨证选方加减而下。牢记下法亦是中病即止,且辨证施治时勿犯虚虚实实之错。
中医中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相互影响,肺热壅盛,移热肠腑,可见大便秘结。呼吸科可常见便秘患者,下法运用的范围也很广,举下法治慢性支气管炎并扩张一案[5]。
患者项某,男,47岁,慢性咳嗽10余年,有痰中带血病史,经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扩张。4天前受凉后,咳嗽复发,始痰中带血,胸中胀痛。继咳较多鲜血,间夹泡沫,发热烦躁,口苦微渴,腹稍胀,大便2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数。方用凉膈散加味:黄芩10 g,炒桅子10 g,连翘10 g,生大黄6 g,朴峭6 g(冲服),枳壳10 g,竹叶10 g,海蛤壳20 g,茜革根10 g,白及10 g,生地10 g,生甘草6 g,蜂蜜30 g(冲服)。服药4剂,热退血止。
4 和法
“和”即调和,仲景创小柴胡汤调和少阳枢机,扶正驱邪,后世医家将其发挥,扩大范围,除了少阳证,还将调和胆胃、肝脾、肠胃的治法归为和法。又广而论之,中医治疗之目的在于阴阳、表里、虚实、升降等协调和谐,可运用其他七法来达到调和目的,如汗法调和营卫,消补温凊调和肝胆脾胃,吐下祛邪,使气机调畅等,皆可谓之“和”。故而和法的运用需注意的也是辨明证情之寒热虚实,表里上下,兼杂。
呼吸科中,发热者,咳嗽者,胸痛者,老年人之肺部感染只见乏力、纳差者等辨证属邪犯少阳者皆可用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至于慢阻肺等慢性疾病,常见忧郁、痞满、小便不利等症状,也可以调畅肝脾肺之气机来论治。举和法治病毒性感冒一案[6]。
患者赵某,男,28岁,高烧持续(39.6 ℃),与恶寒交替,类似疟症。夜晚发热甚,身痛无汗,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与阳明并病,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之热。方药:柴胡16 g,半夏14 g,党参6 g,炙甘草6 g,黄芩10 g,生姜8 g,大枣7枚,桔梗10 g,枳壳10 g,连翘10 g,生石膏30 g,板蓝根16 g,玄参14 g。服药3剂,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8 ℃,又服2剂而愈。
5 温法
《内经》中“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意为用温热的药物祛除寒邪,温养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肺部疾患中,寒、痰、饮、湿等病理产物均属阴邪,易损阳气,仲景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当辨证确为阴寒证、阳虚证时当用温法。温药之中,以乌附驱寒助阳之效为优,然皆有毒,使用时需辨证准确,可小剂量尝试并随病情而加减,且当先煎。阴阳互根互用,注意顾护阴精,必要时阴中求阳。举温法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兼尿失禁一案[7]。
患者冯某,女,82岁,患咳嗽气喘,数月不愈,不能平卧,咳吐稀白痰涎,觉味咸。小便频数清长,咳时小便遗出。伴畏寒肢冷,两足浮肿,腰背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细。予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合缩泉丸,1周咳喘大平,遗尿明显减轻,两周咳喘大愈,后以肾气丸合五味子善后。多年未发,92岁方寿终。
6 清法
《内经》中“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指通过寒凉药物清泻火热邪气。火热之邪最易耗伤阴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伤及肺,金实不鸣,炼液成痰,宣降失司,发为咳痰、喘促,或煎熬肺络,迫血妄行,发为咳血。清法之中,中医大家皆喜用石膏治气分实热,张锡纯言石膏退热之力胜于冰,实热炽盛,不拘老幼孕产皆可,甚可至七八两至数斤[8]。清法之用,于温病之说而丰富,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等,可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中发热、咯血、喘促伴心律失常等属热证的情况,也需注意寒凉败胃,亦是中病即止。举清法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期一案[9]。
患者郭某,既往乙肝病毒携带者,病程7天,既往最高体温39 ℃。刻下:高热,最高体温39.7 ℃,持续7天高热不退,怕冷,腰酸,无咳嗽,无痰,无气急,无胸闷,无恶心欲呕,大便稀,饮食正常,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予三石汤加羚羊角、黄芩。处方:生石膏30 g,寒水石20 g,滑石20 g,苦杏仁10 g,通草6 g,芦根15 g,竹茹10 g,黄芩10 g,羚羊角1 g。此方仅服3剂,患者高热即退,转危为安。
7 补法
《内经》中“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意为通过药物调补气血阴阳及脏腑之不足而达到治病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癌在呼吸科中都常见,这些皆是消耗性疾病,加之老年人居多,病程长,往往有“虚”,故而常用补法。根据辨证,或以补为主,或驱邪同时佐以补法,或攻逐之后以补法善后,随证治之。有诸多报道中医药运用补法治疗COPD,如湖南省名中医柏正平教授用补肺益肾膏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能达到调理体质、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的目的[10]。而肺结核患者发病主要在肺,久则传脾肾,治疗上常用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滋阴补阳等治法论治。研究表明肺癌中气阴两虚和阴虚内热证最为常见[11],治疗药物中以补益药使用频率最多,其次才是清热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12]。这些均说明补法在呼吸科中应用之广泛,举补法治肺鳞癌一案[13]。
患者王某,男,71岁,反复痰中带血1年余,CT示:左上肺见肿块影,约8.1 cm×5.1 cm,分叶状,病灶内见泥沙样钙化影,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诊前行吉西他滨1.6 g化疗,刻下:咳嗽不多,痰少,纳呆乏力,大便干结难解,面色灰暗,眼圈发黑。舌红、少苔,脉细数。予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麦冬、党参、山药、仙鹤草、鸡血藤、焦山楂、焦神曲、炒谷芽、炒麦芽各15 g,黄芪20 g,姜半夏、火麻仁、陈皮、柏子仁各10 g,石斛、川贝各12 g,苡仁30 g。每次化疗后均服沙参麦冬汤加减,一年后CT复查:左上肺肿块3.0 cm×2.6 cm,分叶状,病灶内见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示病灶轻度强化,病灶后方可见片状模糊影,未见转移。患者病情稳定,能外出旅游。
8 消法
《内经》中“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是指通过消散、攻逐、行气、活血等方法,祛除身体内的癥瘕积聚,痰饮宿食等有形实邪,达到“去菀陈莝”的目的。呼吸系统疾病,痰饮为患,运用化、燥、利、攻逐等方式可祛除;久病入络,瘀血为患,运用行气活血散结法可消除。值得注意的是消法属攻法,行气活血容易耗气伤血,燥湿利水过则伤阴,攻逐之法更是耗伤元气,消法一般与补法相结合,根据情况攻补兼施,或先补后消,或先消后补,或边消边补。其中攻逐之法,临床上运用较少,曹颖甫老师曾用皂荚丸治痰喘之证[14],也有报道用牡蛎泽泻散[15]、十枣汤、大陷胸丸[16]等攻逐之剂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报道。可见峻猛之剂运用得当可起意想不到之效,举消法治结核性胸膜炎一案[17]。
某患者,男,70岁,胸腔积液,抽后又涨,先后抽液6次,最后一次抽液时休克,抢救过来后放弃治疗,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予十枣汤1.5 g,1周服2次,配合服用健脾益气中药及抗痨药治疗。第2周改2 g,1周2次,1月后复查胸水消除。停十枣汤,服健脾补肾中药和“抗痨药”3月,病情痊愈,半年后随访未发。
9 结语
“八法”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方法,可单用,可组合而用,运用得当能获良效,减轻患者痛苦。其中吐法、消法中的攻逐之法临床上运用较少,古籍及临床实践表明,若能应用得当,往往能救于危难;若畏于峻猛有毒,当去不去,一味求稳,往往错失良机。而其余之法,虽多平和,然亦有偏性,辨证不对,选法施药失当亦有损害,故临床上应谨慎使用。“八法”的运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拓宽其使用范围,为患者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