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发现“语文”

2021-04-06朱莉董旭午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会生活发现语文

朱莉 董旭午

[摘 要] 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师要设计、开发和实施专题讲座课程,教学生从社会和自然现象中去感受、悟得、发现“语文”,真正把语文学活、学会、学通透,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体悟通透、学习自觉、核心素养高的语文人。

[关键词] 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发现“语文”

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教学生去发现,进而真正学活、学会、学通透。为此,教师对现行的中学语文必修课程做必要的拓展,开设了“生活和自然现象中的‘语文”这一专题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安排了如下两次讲座,下面就依次做介绍、谈体会。

一、教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语文”

这次讲座所教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命名中的“语文”

这一部分,首先引导学生留意身边人的大名、小名、绰号,并从中发现“语文”。如某人近视程度深,眼镜从不除下,同学们看见他就喊“眼镜”,这是运用了借代修辞。这种命名方法就蕴含了修辞艺术,而这种修辞艺术就蕴含“语文”。再如,古人十分讲究取表字,而这表字与本名的意义往往是有关联的。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名与字的意思相同,可以互相解释;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和不及,取其制衡之意,等等。这也是命名艺术中的一种“语文”现象。

其次引导学生留心发现店名中的“语文”。一些招牌上的店名,其实都蕴含着“语文”。例如:

谐音联想型——“维利康”面包房:蕴含“唯一的希望在于顾客您的利益和建康”的寓意。

比喻形象型——“光合作用”书店:把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营养比喻为人通过阅读把书本转化成知识能力。

只要留心,学生就会从各种店名中发现“语文”,进而随时随地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2.广告中的“语文”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广告。广告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令人眼花缭乱。

请先看这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是联想电脑的广告词,可谓一语双关。它既指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联想,也指大家的工作、生活离不开联想集团的产品,并以设问的方式引起广大消费者的注意。

除了商业广告,还有一些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下面,就是一些由生硬冰冷转向柔软温馨的公益广告案例,后者充分展现了“语文”的魅力,体现人文关怀,令人感觉特别温馨,乐意接受。如:

生硬冰冷型 柔软温馨型

请勿喧哗!

悄悄地来,悄悄地去(阅览室)

禁止践踏草坪

请不要踩我,我会痛的(公园)

请节约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餐厅)

请节约用水

希望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的眼泪(盥洗室)

3.节日中的“语文”

每年都要过一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其实,在过这些节日时,都会与“语文”相逢。

先来领略一下“春节”中的语文。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贴对联是春节的文化。对联写作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这就是“语文”。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再有,像元宵节吃元宵、做纸灯、猜灯谜等,这里面也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不仅如此,节日里悦目的景象、美味的佳肴、欢愉的气氛等,都无不在渲染着氛围、愉悦着心情,这本身就是渲染和烘托;节日里的准备、对远方亲人的等待,这是在做充分的铺垫;节日里对长辈的祝福,这更是一种美好的衬托。这一切,只要生成一双“语文”的眼睛,就会随时随地感受和发现。

二、教学生从自然现象中发现“语文”

这次讲座所教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植物中的“语文”

柳条,学生都很熟悉。这一部分就从柳条谈起,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语文”。“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所谓“杨柳风”,便是春风吹动杨柳纤细的枝条,来回摇荡,左右飘拂,像一帘碧色的清风。因“柳”与“留”发音相似,古时候送别的码头又一般种有柳树,人们便折柳送别,以此表达彼此难分难离、恋恋不舍的心意。李白词里的秦娥望着“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不由得想起分别许久的爱人;看见人们折柳赠别,白居易不禁伤感万分,写下《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以此抒发伤春叹别之情。再有,柳枝柔软纤细,一般比作女子的腰,如“玉肌花脸柳腰肢”“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杨柳腰枝,春来尚怯铢衣重”等诗词佳作。柳叶弯弯且细长,可比作女子的眉,后世广有“柳叶眉”的美称。

诗文中的“柳”,可谓意蕴丰厚,“语文”味道十足。其实,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只要肯赋予它们诗情画意,那何尝不又是一个“语文世界”啊!

2.气象中的“语文”

湿漉漉的雨季,也是一个深蕴着“语文”的世界。不妨就先由梅雨切入,引领学生去发现、品味气象变化中的“语文”。

梅雨季节,细雨绵绵,连月不开,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不知曾唤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愁思。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叠写三句,极言愁绪之多之广之长,兼兴中有比,韵味悠长,为传诵一时的名句,贺铸也因此获得“贺梅子”的雅称。这个季节,若能遇上几天晴好天气,就像久旱遇甘霖一样,心情自然是轻快舒畅的。宋代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改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其实,一年四季的气象都蕴含着语文密码。用心品味这些气候现象,就能深刻地感受其中的“语文味”。

3.季节中的“语文”

一年四季的變化中也蕴藏着“语文”,季节更替,四季轮回,每季都有独有的风景和韵味——春的希望和勃发,夏的积蓄和繁荣,秋的成熟和稳重,冬的磨砺和考验。不同季节会有不同景致,也会有不同的“语文”意味。

春天,大地回春,万物生长,最能触发诗人的诗兴。如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以一句“处处闻啼鸟”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由此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进而体味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悟得春光的宝贵。

夏天,一年最炎热的季节。杜甫《夏夜叹》中的诗句“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白居易《观刘麦》中的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写出了夏季的炎热,同时也道出了夏季昼长夜短的规律。

可以说,诗的产生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或是一种生态现象。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诗人、诗歌和自然构成了一个圆满的生态系统,互相得到滋养、成长。语文宛如一个自然、生活共同孕育的特殊生命体,它时刻在用自己最为接近自然和生活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着真善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我们设计、开发和实施这一专题讲座,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去感受、悟得、发现“语文”。社会、自然、人和“语文”融通了,也就一通百通了,也就可以学通悟透了。学生学通透了,就会真有兴趣。学生真有兴趣了,就会主动地学习和感悟语文,并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过高品质的语文学习生活,做一个体悟通透、学习自觉、核心素养高的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9).

[2]董旭午.生活化语文教育场[M].南京:凤凰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4).

[3]董旭午.生活化语文教学课外拓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社会生活发现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