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合一 建构高品质美术课堂
2021-04-06高新华
高新华
[摘 要] 长久不变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为提升学生的文学和美术素养,可以将诗歌和绘画有机融合在一起。借助诗词可以帮助学生营造意境,融入个性化的想象,理解画中深刻含义,斟酌色彩如何调配,并在拓展活动中懂得如何鉴赏画作,引领学生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术世界。
[关键词] 诗画;意境;个性;情感
诗画合一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将古诗词的内容引入美术教学中,用来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优化认知结构,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采用诗画合一的模式,鼓励学生参加诗画合一的创作、展览及讲评活动。充分利用诗歌激发学生绘画创作的欲望,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文学素养,构筑更高品质的美术课堂。
一、引入:营造意境
不少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很难调动兴趣投入到创作中。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诗歌和美术创作结合在一起,营造充满意境的课堂,学生带着情绪展开诗画赏析,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悟,激发创作潜能。
学习“学画山水画”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教师首先引入了一首古诗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引导学生结合山水画展开赏析,说说美术创作如何体现诗歌的意境。学生发现在山水画作品中常常展现重峦叠嶂,而且还会添加云雾等事物,让人体会到山景云气氤蕴,这样就营造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视觉效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入了山水画构图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在作品中如何展现辩证性和规律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山水画讲究开合、聚散和虚实。以“虚实”为例,作品中景物常常有远近、有明暗的差异性,而且景物之间也有清浊和强弱的对比,作者正是运用这样的方式展现出层峦叠嶂的感觉,让原本平面的画面展现出了一种立体感。引入古诗词,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山水画构图中的哲学思想,对山水画构图特点的掌握也更为深入。
教师可以结合作品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诗歌类型。如对具有卡通特点的绘画作品,则可以引入儿歌童谣类的句子。而对于中国山水画等,则可以引入古诗词。这样学生能更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在自主创作时也能结合诗歌在头脑中构筑情境,画出更具有意境美的作品。
二、想象:融入个性
欣赏美术作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思考绘画者如何利用造型、搭配、结构、色彩等方式展现诗歌的艺术美。既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能让他们的评论有了抓手,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赏析中。
学习创作“窗外的景色”时,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更具有新意,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绘画作品并配上古诗词,引导学生展开赏析:“大家觉得‘窗含西岭千秋雪这句诗好在哪里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一个“含”字运用得十分巧妙,作者让窗外的景物如同一幅画一样凸显了出来。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诗歌和美术作品,看看哪些作品体现出了这样的特点。学生发现有的作品将外框设计成了窗子的样子,这样就能展现出诗歌的意境。这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再次展开想象,思考是否能融入自己的个性想法修改画作,让绘画作品也呈现出这样的艺术效果。如有学生便将“俄罗斯套娃”和“窗外的景色”结合了起来,画了一层层套叠的窗子,每一扇窗子看到的场景都不一样,这样让画面更具有立体感,而且给人风景无穷无尽的感觉,让欣赏者眼前一亮。学生在自主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了更有新意的作品。
在学生展开自主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尝试将绘画知识和技巧等用儿歌韵文等方式展现出来,这样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用这种方式展现新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眼前一亮,能更清楚学习重点,进而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创作:理解情感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体现自己的情感。此时不妨引导学生寻找符合诗歌内容的图画,又或者给图画配上诗歌。学生会发现不管是美术创作还是诗歌创作,作者都会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倾注到作品中。学生在自主创作时也会更好地投入情感,画出能感染人的作品。
学习“诗情画意”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若干富有情感的诗歌,并引导他们结合诗歌内容展开创作,思考如何将情感融入美术创作中。如鼓励学生围绕《墨梅》展开赏析,学生发现作者虽然写的是梅花,但是实际上展现的却是高洁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将“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中的情感带入绘画中。如有学生在画梅花时添加了傲然挺立的赏梅人,认为通过添加高洁的人物形象,让画面也充满情感,展现出高尚的品德。还有学生没有添加人物,而是画了蜜蜂蝴蝶围绕左右,但是却不敢靠近的状态,展现出梅花有着冷艳的气质,庸俗的蜂蝶都不能靠近它,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情感。教师可要求学生就这两幅作品进行互动讨论,说说哪一幅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好,能更好地流露出情感,此外还鼓励学生思考是否有更多的方式将诗歌的情感体现于画作之中。
若能将诗歌融入进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将诗歌的画面呈现出来,学生可以在诗歌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添加一些绘画内容,让画面变得更具有感染力。
四、对比:调整色彩
不少学生在绘画时比较关注所画物品的形貌特点,但是却忽略了对于颜色的调整。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丰富色彩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说说里面有哪些表示颜色的字词,作者为何要将这些颜色整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能得到启发,思考如何調整自己作品中的色彩,让画面更具有美感。
在创作“愉快的春游”时,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评价作品,看看在着色方面有什么问题。如有一幅作品全部采用了绿色,让人觉得画面太满,反而无法展现出春游的愉快,容易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针对这幅画的色彩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展现春天景物特点的古诗词,“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等,学生发现这些诗句都用对比色展现出了春天的姹紫嫣红,前一句中“乱花”和“浅草”呈现出了对比的效果,而后一句虽然都是红色,但是却用“深红”和“浅红”展现出了层次感。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作品着色过于单调了,应该增添多样化的色彩,展现出春天的缤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看看自己和他人创作的作品在色彩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还可以对比自己修改前后的作品,看看有什么差异,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掌握色彩的特点。
五、拓展:学会鉴赏
要真正提升学生的美术品质,不能光靠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在课后展开拓展学习。如可以和生活结合起来,思考如何用诗画合一的作品美化自己的日常生活;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游览,看看古今书画名家如何将美术和诗歌、书法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别样的美。
在围绕“鸟语花香”展开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去博物馆寻找等方法寻找古代的花鸟画,看看上面配的诗歌是什么,思考这些诗歌是否能展现绘画的意境,思考诗画如何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有学生赏析了郑板桥的竹子,并配合赏析其诗歌《竹石》,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竹子的形象给人坚贞不屈的感觉,让人觉得好像挺立在诗歌之中,则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展现出了不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怀。”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诗歌和绘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合二为一能更好地展现作者的思想,并体现出创作意图。在鉴赏得出启发之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展开花鸟画的创作,并思考要配上什么诗歌,如何用诗歌传达自己的创作理念。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其它课后拓展活动,如结合自己赏析的美术作品展开评论,又或者将自己创作的装饰物拍下来,将照片上传网络待他人品评。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开拓视野,展开互动讨论,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采用诗画合一的教学模式,促使他们将美术创作和抽象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别样的赏析和创作情境。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提升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敏.诗画合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J].江西教育,2018(12).
[2]梁雅倩.小学美术教育的“诗画合一”[J].新课程导学,2017(27).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