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实验情境,助力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2021-04-06许嘉

文理导航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许嘉

【摘 要】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是引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探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渠道,亦能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品质。借助于实验情境,从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中,实现实践活动与认知的统一、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进化学证据意识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情境;科学品质;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课标强调,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辨识和探析化学现象,使之具备探究精神和创新的意识、科学的实验态度与强烈的责任心等核心素养。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少不了化学实验的验证,通过构建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发散化学思维,从化学实践活动中,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化学素养的习得。从实验活动组织与设计上,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仪器使用、药品取用、架构实验模型等基本能力,要从实验认知与科学探究中发展问题意识、证据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加强实验观察与宏观分析,获取化学科学认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作为指导学生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思想,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去观察化学实验,积极去动手获取实验事实,从实验科学探究中去分析、判断和推理,建立化学逻辑关系。化学学科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情境的创设,便于学生从实验观察中获取具体的事实、数据和证据,促进学生得出结论和观点。在“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我们通过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去增进科学认知。首先,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其基本过程是:在烧杯中加入大约一半高度的蒸馏水,再滴入数滴酚酞试液;静置后,用镊子取绿豆大小金属钠,并利用滤纸吸干金属钠表面的煤油;最后,利用镊子,小心将金属钠,放入烧杯的水中,然后观察实验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以旁站指导的方式,做好每一步的说明,并将安全置于第一位。关于“钠与水的反应”,其实验现象是重点。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回顾物质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分析其沉浮状态,可以推测金属钠的密度,应该比水的密度小,才会浮在表面。金属钠在和水反应之后,熔化成闪亮的小球。从这一现象来看,物质在熔化中,需要吸热,才能得到熔点。说明金属钠与水反应时,需要释放热使其达到熔点。再根据室温条件下进行实验,可以推测金属钠的熔点应该很低。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漂动,回顾物质的运动需要有力的作用,金属钠在水面上,与水反应时所产生的气体,才能推动其四处游动,说明钠与水反应有气体产生。根据“嘶嘶”声,说明金属钠在与水反应时,因物质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声音,气体可能与水分子之间激烈摩擦,产生“嘶嘶”声。观察滴有酚酞试液的水溶液,发生变色,说明溶液有碱性物质生成。对于金属钠与水之间,具有碱性的物质有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碱性,说明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最终推理得出实验结论:Na+H20→Na0H+H2。由此来看,除了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还要结合实验活动及现象,让学生从宏观现象中去获得化学感性认识,并借助于抽象、分析、推理,将化学实验转化为化学认知。

二、注重实验过程与方法衔接,获取化学科学方法

在化学科学探究中,实验过程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参与实验,从实验中提出问题、引入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实验数据、推理和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实验现象、实验变量及条件,展开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抽象、判断、推理,从而获得科学实验方法。在认识“分散系及其分类”时,引入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实验,让学生从实验对比中认识丁达尔效应。当光束照射硫酸铜溶液时,没有光亮通路,而照射过氧化铁胶体时,却出现光亮通路。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缘由是什么?由此引出分散系知识,根据分散质微粒尺度的差异性,划分为胶体、溶液、浊液三类,从实验对比中,让学生推理得出科学结论。同样,在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中,我们结合实验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的实验方法。首先,提出问题,根据二氧化硫能够让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接着,请同学们猜想,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硫水溶液,两者是谁具有漂白性?要想对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硫水溶液进行判断,需要我们分别从有水和无水环境下,观察二氧化硫与品红之间的反应现象。具体过程如下:利用无水乙醇溶液放入品红,再将干燥二氧化硫放入其中,来观察品红是否褪色。根据实验现象,品红并不褪色,由此可以推测,干燥二氧化硫,不具备漂白性。二氧化硫水溶液,具有漂白性。但问题产生:为什么二氧化硫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如何验证该结论?首先,对二氧化硫水溶液进行分析,其成分较为复杂,有二氧化硫、亚硫酸,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氢根离子、氢离子等。对于上述成分,哪一种具有漂白性?我们可以分别在将盐酸、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分别滴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收集相关证据。实验发现,盐酸、亚硫酸钠滴入品红溶液后,不褪色;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滴入品红溶液后,褪色。借此可以进行推理,对亚硫酸、亚硫酸氢根,可以让品红溶液褪色,也就是说,亚硫酸、亚硫酸氢根与品红溶液发生反应后,而使其褪色。最后,通过拓展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对亚硫酸、亚硫酸氢根与品红溶液生成无色的物质。由此,在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获取证据、得出推论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三、从实验中提出有价值问题,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在化学实验情境中,问题的发现是关键。化学实验探究,要关注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根据问题展开假设、验证、推理,得出结论。胡适告诫广大青年,要“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化学领域,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阿里尼乌斯提出电离说,玻尔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等等,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对化学实验的敏锐观察,从问题中去想象得来的。以电解水实验为例,电解水实验的教学功能有两点,一是通过电解水,让学生认识到水是由氢气、氧气构成的化合物;二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得到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导出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为2:1。在实验中,需要对氢气、氧气的体积进行测定,但在一般条件下,氢气体积与氧气体积比会大于2:1,为什么?藉由该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探究。通过查阅资料,开展电解水实验活动,就整个化学实验反应条件、反应装置及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推测造成氢气体积与氧气体积大于2:1的原因。在整个实验中,电解水反应速率快慢,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速率、电解电压、电极材质、电极间距、超电势、溶液酸碱性等条件有关。要想推测其具体原因,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在采用铂电极、12%的氢氧化钠溶液,15V电压实验条件下,电解实验得出较快氢氧体积比2:1结果。由此,学生可以从化学本源分析中,通过类比、推理、变量控制、对比实验等方式,探究具体的实验方法。同样,在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探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氢气产量偏低,实验失败率高。根据教材中实验条件分析,原实验是将铁粉附着石棉绒上,石棉绒导热性不强,反应温度不足;现实验,将铁粉堆在一起,与水蒸气反应,接触面有限,铁粉与水蒸气无法充分接触。由此,我们提出改进实验方法。引入“钢丝棉”,该物质导热性好,且蓬松的特点,便于铁粉与水蒸气广泛接触;利用湿润的面巾纸包裹钢丝棉,置于试管,对试管进行加热,产生气体通过滴入洗洁精的溶液。借助于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更好的获取证据,对实验结论得出科学解释。

四、注重学生的证据意识培养,发展实验创新能力

傅斯年提出:“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有十份材料,说十份话。没有材料不说话”。对于所谓的“材料”,在科学领域就是“证据”。对于科学探究,要注重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通过实验得出哪些证据,这些证据包括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实验事实等内容。在高中化学实验情境中,分析实验条件,归纳实验现象,推测实验结论,需要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实验证据,来获得解释实验问题的学科素养。如“氯化钠在水中导电性”实验,我们通过设置“氯化钠”导电装置、“水”导电装置、“氯化钠加水”导电装置,对其实验现象进行对比,氯化钠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水,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氯化钠水溶液,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导电。同样,科学实验的本质是实践创新,创新品质要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及全过程。通过化学实验体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积累实验经验,从实验“异常现象”中激活认知冲突,生疑解惑,改进实验方案,发展实验创新能力。

总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需要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应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实验仪器的辨识,实验药品性质、分类、存放方法,对实验中药品的取用、物质加热、仪器装置的连接、仪器的清洗等方法,都需要從实验实践中来锻炼。教师要注重实验情境的搭设,激活学生实验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从问题中启发化学思维,从科学探究中发展创新精神,为落实化学学科素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严西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导向下气体制备的教学——以“氯气的制取”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0(06):52-54+63.

[2]张宁.高中化学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01):171.

[3]林瞻,王念泵.基于科学探究素养的高中化学探究性案例设计[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5):114-116.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的运用研究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