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2021-04-06曹柳庄博蔡道成

上海管理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门槛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

曹柳 庄博 蔡道成

摘 要: 为了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考虑城镇化在其中的作用,选取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使用泰尔指数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测度,运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对城镇化在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城镇化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城镇化水平超过72.9%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此,提出了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门槛效应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consider the role of urbanization in it, this paper take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city grou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the Theil index to measure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uses the panel data from 2009 to 2018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role of urbanization i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conducive to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urbanization has played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v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urban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double-threshold effect in the impact of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whe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low,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narrow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when the urbanization level exceeds 72.9%,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wide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rationally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adv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rural income gap; urbanization; threshold effect

近年來,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全民脱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帮农扶农政策相继落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201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仍然相差两倍多,城乡收入之间的鸿沟并未消除,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开始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着产业结构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存在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差距较大等问题。城乡产业结构失衡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缩小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保障国民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深化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2019年10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提议将黄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城市加入协调会,自此,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41个城市,全部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范畴。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城乡居民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统计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城乡收入比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从2001年开始,浙江、江苏、上海的城乡收入比在2007年分别提高到2.49、2.56、2.34,安徽省上升到3.22,三省一市到2014年后才开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态势。鉴于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镇化三者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将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考虑城镇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试图厘清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1 文献回顾

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陈娟和李文辉(2014)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认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形成更多的经济剩余,从而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卢冲等(2014)通过构建面板协整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分析认为三次产业的发展都能推动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其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郑万吉等(2015)通过构建半参数空间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在长期内能够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不平衡。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高霞(2011)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认为这种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以及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产业结构变动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刘慧等(2017)结合数理模型分析与实证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升级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国内学者研究主要表现为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曹裕等(2010)通过对1987—2006年我国省级数据进行面板协整分析发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阶段波动性,城镇化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杨志海等(2013)运用我国1523个县的大样本面板数据,建立了县域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内生联立方程模型,认为县域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第二种是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李宪印(2011)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且这种影响越到后期越大。李尚蒲等(2012)认为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现阶段的城镇化战略普遍侧重于大中城市。第三种,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倒“U”形趋势。覃成林和刘佩婷(2016)运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分阶段检验表明,1996—2004年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在2005—2013年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李子葉等(2016)利用我国2003—201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入世后我国城镇化进程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种影响效应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倒“U”形趋势。学者们普遍认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和地区差异性。

钱纳里(H.Chenery)最早在研究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关系时就提出: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得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不可否认,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能够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杨文举(2007)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1978—2004年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状况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张魁伟(2004)认为城市化的发展能够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发展。黄勤和曹汐(2016)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在城镇化中的作用,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吸收、溢出、协调和环境等多重效应,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从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转变的根本动力。吴穹等(2018)基于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滞后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得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利于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2010年,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拉开了自上而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幕,也引发了众多学者对长三角地区的关注。在长三角城市群收入差距的相关论述中,早期的研究大多得出长三角地区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学者们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持有不同见解。韩留富(2007)对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居民收入水平统计指标单一、发展战略城市偏向、分配原则效率偏向、社保制度城镇偏向等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洪银兴(2007)认为长三角地区农民、农业、农村对工业哺育和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农业和反哺之间的不对称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21世纪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宋伟轩等(2013)采用变异系数和马尔科夫链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收入格局,发现城镇收入差异水平先升后降,1998年以后变异系数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态势。综合来看,与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相关的研究,普遍侧重于考察两两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较多基于省级宏观数据的分析,基于市级、县级尺度研究的较少。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数据为基础,将三者纳入同一框架中剖析其中的传导机制,不仅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角度来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同时考察城镇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2 理论分析与假设

2.1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当下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发展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不同产业之间要素需求的变化,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能够促进劳动力要素转移、改变劳动力结构。2010—2018年,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泰尔指数从0.205下降为0.126,产业结构向均衡状态不断优化;从就业结构来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从2010年的36.7%持续下降为2018年的26.1%,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34.6%上升为46.3%,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幅度仅约1个百分点,表明了劳动力在传统农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大转移。

2010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59.58%,八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助于落后地区或低附加值部门转移出的劳动力与高附加值产业的需求结合,加快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融合,同时改变了就业结构,扩大了就业规模,推动了外出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我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0—2017年农民工数量增加了3900万,2018年第三产业从业的农民工比重达到50.5%,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长率为12.04%。但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中期发展阶段的后半期,农业中可供转移的劳动力所剩无几,加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总共减少了578万,此时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就业效应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开始减弱。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因此提出假设一:城镇化在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2.2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带来劳动力结构的变动,还会影响其他要素流动以及技术发展,推动各种要素在地理上向城镇聚集,影响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首先,从劳动力转移角度来看,主导产业升级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第二、三产业转移,人口迁移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又为更多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ohn R. Harris(1970)指出,只要城市边际实际收入超过农业生产实际收入,个人在经济理性上的选择必然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有7个城市的人口净流入超过100万;劳动力流动推进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已有9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城乡收入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说明产业高级化带动劳动力迁移可以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其次,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以及高加工度产业占主导地位演变,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创新,使相关产业在城镇集聚,扩大了城市规模,不仅提高了这些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而且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流入。王艳芳(2019)使用索罗余值法与DEA-Malmquist方法对1992—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由估算结果可知,第二、三产业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率显著高于第一产业,2008年以后第二、三产业TFP年均增长率为2.95%和2.046%。《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让处在25%和50%分位数上的就業者的年工资水平分别提高了11950.23元和8371.39元,对中低收入人群产生了显著影响。因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加快城市发展,改善收入差距。

第三 ,从资源偏向角度来看,第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在城市聚集。在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热潮中,流入农林业生产的FDI占比从2010年的1.8%下降为2018年的0.5%,而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利用FDI比重分别从1.06%上升到6.4%、6.7%上升到13.9%。加之我国长期实行城市偏向政策,在各种优势资源与政策推动下的城镇化发展,使城市居民在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比农村居民更优质的待遇,加剧了城乡居民之间生活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差异。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可以通过城镇化间接影响收入差距,因此提出假设二:城镇化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3 变量的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3.1 变量选取

城乡收入差距(IG):在衡量地区收入差距时,应该要考虑城乡人口结构因素,因此本文选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其表达式为

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PGDP):学者们普遍认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息息相关,本文选用当年的人均生产总值来表示,为避免数据大幅波动对人均GDP取对数,表示为PGDP。政府行为(GOV):本文采用各地区政府当年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占该地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强度(INV):本文采用当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OPEN):本文采用当年商品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并按当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转换为人民币进行计算。外商直接投资(FDI):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同样按当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转换为人民币进行计算。

3.2 数据来源

本文的分析基于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市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3.3 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城镇化是否发挥了中介作用,结合中介作用的定义,将模型设置为

其中,IGit代表被解释变量i地区第t年的城乡收入差距指标,TLit表示解释变量i地区第t年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controlij,t表示各控制变量指标,εit为随机干扰项,I(*) 代表指示函数,qi,t代表门槛变量,γ代表城镇化水平的门槛值。

4 实证检验及分析

4.1 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城镇化的中介作用

为了在混合回归、随机效应以及固定效应中确定最优的回归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进行F检验与Huasman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最终选定固定效应模型。根据上文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运用Stata 16.0进行实证检验,各模型所得的估计结果经过整理如表2所示。

由表2中估计(1)、估计(2)的结果可知,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入控制变量以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从-0.0539变为-0.0282,同样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模型拟合优度提高至0.3385,说明各控制变量解释了部分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政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加快了城乡基础设施以及资金人才的建设,改善了地区发展条件,增加了地区的吸引力;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尤其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促进了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收敛。

中介效应存在的前提是解释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显著相关。估计(3)揭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中介变量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显而易见,长三角城市群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同时长三角地区还是全国的重要创新极,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各种资源向城市地区集聚,显著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最后,在原模型中加入中介变量,若中介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显著相关,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相对减弱或变为不显著,则说明中介变量发挥了作用。由估计(2)、估计(4)的结果可知,在模型(1)中加入城镇化后,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也产生了负向作用,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同时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绝对值从0.0282减至0.00864,说明城镇化的中介作用分流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部分影响,拟合优度提高至0.5631,模型解释能力上升。综上可知,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促使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收敛,其中城镇化发挥了中介作用,吸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部分影响,假设一得以成立。

4.2 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城镇化的调节作用

本文以城镇化为门槛变量,借鉴王群勇(2015)的门槛值估计方法,检验城镇化水平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并通过构造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互项来检验是否存在调节效应。进行门槛效应分析前需要先确定门槛数量并检验门槛值的真实性,由于本文选取样本数据时间跨度有限,因此暂时将门槛数量设定为2个。表3报告了以城镇化为门槛变量,原假设分别为无门槛效应、单一门槛和双门槛时的F值、P值和自抽法 Bootstrap 重复抽样 300 次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根据表3的抽样结果可知,单一门槛和双门槛模型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因此选择双门槛模型。双门槛模型门槛值估计结果显示,在95%置信区间下,城镇化的第一个门槛值为0.5090,第二个门槛值为0.7290。结合双门槛的估计结果,构建如下双门槛模型:

双门槛模型根据门槛变量城镇化水平这一指标,把样本数据分为三个不同区间,即城镇化水平低于50.9%、城镇化水平高于72.9%,以及介于两者之间。本文以城镇化水平为标准,寻找在三种不同区间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差异,调节效应以及面板门槛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估计(5)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回归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估计(6)显示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互項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城镇化发挥了调节作用,假设二得以成立。进一步,由估计(7)可知,在三种不同城镇化发展水平区间,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城镇化发展初期,城镇化水平较低(URBAN≤0.509),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产业结构越趋于合理化,其指标越小,城乡收入差距指标也越小,即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发展初期水平较低意味着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较大,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也较高,此时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农业从业人口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第三产业的利润率较高,农民整体报酬水平提升,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当城镇化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时(0.509

在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负向作用,其中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作用最为显著。随着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各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扶持性政策越来越广地惠及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开放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收敛,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沿海地区最大的城市群,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大大促进了制造业、金融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些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产业主要分布在城镇地区,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为正,FDI与对外开放类似,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包含中高端行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同时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制度保障与投资环境等区位条件更为优越,而农村地区FDI吸引力较弱,流入较少,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3 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更换被解释变量指标,使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记为GAP)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在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的作用重新进行检验;第二,更换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采用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和与第一产业产值之比的对数(记为lnTS)来衡量,检验城镇化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是否发挥了中介效应;第三,更换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采用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来衡量,计算公式为

其中,Yi(i=1,2,3) 表示各次产业增加值,Li(i=1,2,3)表示各次产业就业人数,E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度,E值越小,就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构造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城镇化水平的交互项来检验城镇化的调节效应。稳健性检验的估计结果如表5、表6所示。

表5显示了更换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后各模型的估计系数。由估计(1)、估计(2)的结果可知,产业结构高级化依旧对城乡收入差距指标产生负的影响,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加入中介变量城镇化后,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也产生了负向作用,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有所下降,说明城镇化发挥了中介作用,吸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部分影响,中介效应回归结果与表2基本相似,说明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更换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后,以城镇化为门槛变量,在单一门槛和双门槛自抽样检验对应的P值分别为0.0033、0.0267,均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仍然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门槛值检验结果显示第一、第二门槛值分别为0.509和 0.687,对比基准回归中使用泰尔指数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结果可知,第一门槛值不变,第二门槛值稍微有所变化,由0.7290下降为0.6870,各变量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水平与表4基本相同,可见前文关于城镇化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也是较为稳健的。

表6显示了更换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更换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的估计结果。估计(4)与估计(5)中采用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和与第一产业产值之比的对数(记为lnTS)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来检验城镇化的中介效应,除了估计(4)中经济发展的系数变为不显著,核心解释变量和其他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基本和表2相近。估计(6)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估计(6)的基础上加入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城镇化的交互项,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说明城镇化的调节作用显著。表6和表7的结果综合表明:检验城镇化在产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发挥的作用的模型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围绕城镇化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中的作用展开,在相关文献整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构建计量模型,运用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第二,城镇化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较低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城镇化水平超过72.9%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三,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负,对外开放水平與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正。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

(1)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自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来,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服务业是吸收劳动力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也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转移的主要领域。因此,应该结合长三角地区自身发展优势,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支持现代金融、交通信息、科研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或技术知识型行业。(2)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下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质量,完善农村市场建设;加大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3)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级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过程,应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城镇化率较低的城市应适当降低落户门槛,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吸引力,积极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应着重解决外来人口问题,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郊区分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陈娟,李文辉.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48-52.

[2] 卢冲,刘媛,江培元.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增刊1):147-150.

[3] 郑万吉,叶阿忠.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基于半参数空间面板VAR模型的研究[J].经济学家,2015(10):61-67.

[4] 高霞.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协整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12):120-128.

[5] 刘慧,伏开宝,李勇刚.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7,34(5):93-98.

[6] 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3):29-36.

[7] 杨志海,刘雪芬,王雅鹏.县域城镇化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1523个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2-48.

[8] 李宪印.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2011(8):50-57.

[9] 李尚蒲,罗必良.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8):37-42.

[10] 覃成林,刘佩婷.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域面板模型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0):3-11.

[11] 李子叶,韩先锋,冯根福.中国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家,2016(2):69-74.

[12] 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1):78-81.

[13] 张魁伟.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学家,2004(4):9-14.

猜你喜欢

门槛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金融发展水平对投资的门槛效应研究
出口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引进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