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法初探
2021-04-06沈丹丹
沈丹丹
【摘 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业已深入人心。就高中生的特点出发,教师需借助适切的路径从利于教学的角度出发,寻求实现当前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效果的逐步优化为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预设、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就是当前凸显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具体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生主体;教学策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成为现代学科教学的主要共识。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总结等各个环节,围绕学生展开思考和调度,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以有效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高中学生有比较独立的思维基础,其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也已经具备,教师要充分放权给学生,在更多环节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权,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也有重要帮助。
一、依据内容,部分内容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设计
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之前,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如查阅教辅材料、搜集备课素材、借鉴图片视频等信息,还要做好学情调查,准备一些教具等。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这些工作作出分解,让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前预习准备之中来,这不仅能够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够让学生在预习操作中学习到一些学科知识,形成过硬的学科能力。特别是预习任务的设计,教师让学生自主完成,这个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锻炼,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
如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备课阶段,找了一部分学生参与了预设工作。首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个人一个小组,具体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要注意借助身边的教学资源展开操作。其次,进行详细分工。第一小组负责绘制相关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二小组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为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搜集相关数据和图表等信息,为备课做准备;第三小组做学习总结,运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表达对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最后,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展开集体研究,对所有资料进行整合优化处理,形成完善的教学方案。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确保教案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吸收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并作出详细分工,给学生提供难得学习体验的机会。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搜集各种学习资料,整合多种学习信息,展开集体研读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参数支持。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学习认知更为鲜活。课前预习操作中充分放权,教师做出明智选择,能够顺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活力。
二、控制过程,课中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想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主要可从几个角度展开引导。其一,多媒体设计和操作,以往都是教师的“独角戏”,如果能够将“遥控器”放到学生手里,让学生自由观看课件内容,一定能够给更多学生带来信息冲击。其二,课堂问题设计,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学问题设计,学生需要深度解析文本内容,还要查阅大量教辅材料,这个操作过程也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其三,教学训练设计,教师给学生划定训练范畴,让学生自我构建训练内容体系,学生根据自身学力情况选择训练内容,体现了分层教学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这是主体教育的重要追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不妨根据教学实际做出及时的调整,给学生创设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如在学習《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进行梳理性阅读,然后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组教学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覆盖,提交到班级备用。学生听说要自行设计一些教学问题,都非常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设计问题不断涌现。如: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什么来传递?太阳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教师对学生设计问题进行归结综合,选定问题组成集锦,组织学生进行重点讨论。问题由学生提出,再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这一教学内容加以梳理、总结,通过对应的小题训练来当堂巩固以实现所学内容的再次强化。
教师在教学中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归结学习问题,这个操作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学习历练。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文本内容,对不同制约因素进行对比思考,提炼出教学问题,促进其思维的整合和优化。质疑性学习是一种高品思维行为,教师合理运用这一学法,能够给学生带来全面的心理触动,形成崭新学习动机。
三、引导总结,让学生尝试自主课后反思
课后总结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每节课均会进行课堂总结,但学生以为课堂即将结束,大多没有心思听教师归纳、总结,导致课堂总结成为了“鸡肋”。因此,教师不妨充分放权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学习总结”。经过课堂学习,有哪些收获,形成哪些学习反思,有什么样的学习启迪,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认知内化的机会,也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需要一系列行动的支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坚定的贯彻意志,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其学习效率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在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进行直观认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对地震波形态进行直观展示。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知识归结,可让学生介绍下地震波有什么样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如何推断地球的圈层结构?能不能画图说明?学生开始思考和整理,很快便形成知识体系。根据地震波特点,可以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纵波能够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其速度相对较快,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当经过莫霍面时,横波、纵波速度明显上升,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还有同学主动画出示意图来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对于岩石圈范围的认识。教师对学生学习归结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个性学习思考,学生逐渐进入到学习核心,学习归结更为全面而深刻。在“界面划分、三大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等环节,教师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反思尝试,归结相关体系知识,学生都能积极回应,并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学生进入学科学习归结环节之后,教师需要做出必要的辅导和启示,也需要跟进调动,让学生自行归结学习知识和体会,能够形成丰富学习认知。高中学生有比较独立的学习思维,教师针对性展开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归结、思考、整合的机会,都能够让学生有全新的感知体验,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完善和鲜活。
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丰富自主学习契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还能够让学生建立独立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现实帮助。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自主设计、课中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后总结时让学生尝试自我反思,都能够形成崭新学习体验,教师需要做出科学设计和调度,以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实际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