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摇篮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21-04-06金晓筠
金晓筠
摘 要:幼儿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团队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幼儿园凝练的无形精神力量。本文阐述了在摇篮文化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的具体形式,以及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行为研究启示。可见,摇篮文化中的学习共同体作为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熏陶浸染,润物无声,是幼儿成才、教师成长、园所发展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摇篮文化;孕育希望;学习共同体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探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导”与“被导”的关系,而应是在教师尊重幼儿主体性前提下的“对话”关系。教师的教育行为应适宜幼儿兴趣、需要,应适宜幼儿模仿学习,应适宜幼儿年龄特征,应适宜幼儿心智的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如何以幼儿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幼儿新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我们主要是从构建学习共同体而达成的。
一、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三层平台
(一)所谓实践共同体——是指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共存、多个层级并举的学习共同体,以共同学习、研讨、经验交流的形式促进教师适宜性行为的有效发展。
(二)我园是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建立三层平台——基础层、核心层和提升层的全园教师学习共同体。基础层是教师团队,采用“自主交流”。核心层是科研核心人员,采用“专题研讨”。提升层是专家引领,采用“整合研讨”。
二、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五法
(一)观察法
在教师教育行为发生的现场进行观察,利用日常随时的现场观摩等时机对教师行为进行观察,及时记录有研究价值的教师行为,并对其中的适宜行为和不适宜行为的发生背景、具体表现等进行记录。
(二)调查法
我们以问卷调查“以摇篮文化为特质的教师行为研究”的思路设计一份问卷,对教师观念与行为现状进行调查。教师针对问题自由回答,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问卷从对幼儿的认识、师幼交往、集体与个别教育、教育反思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教师的真实思想。
(三)资料分析法
通过阅读教师所写的“观察记录”“教育个案”“家访记录”“幼儿成长档案”等文字材料,发现、捕捉教师的观念与行为问题。开展了教师行为案例的观察收集,从安全保护、应对冲突、快乐情感、随机教育、家长沟通方面精选编辑教师案例。
(四)行动研究法
我们的研究是以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行为为研究对象,而教师个体行为具有特殊性、主观性、灵活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我们的研究也体现多角度、多形式、多层面、多方法,注重帮助教师了解和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外在表现分析教师的内在教育观念,以促进其首先转变教育观念,然后实现教育观念与行为的统一协调。
(五)案例记录法
我们开展了“教师适宜行为”的情景剧活动。教师们精心编写剧本,自编自演,将游戏化的情景剧与一日活动中的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方式不谋而合,剧目具有教师行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剧情涉及幼儿一日教学活动、晨间接待、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方面的教师行为问题。
三、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行为研究启示录
(一)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行为
研究使教师对教育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产生了新的理解与认识,教育行为质量
进一步提高。通过参与研究,教师们认识到“适当的等待”往往比帮助更有价值,适当的等待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自我探索的成功喜悦中。教师们认识到好探索是幼儿的特点,幼儿对比较熟悉的玩具产生兴趣之后,就可能把它拆开进行研究;对喜欢的植物可能会拔出看看根是怎么长的?……这其实正是幼儿探索精神的表现。教师应该对这种探索精神给予保护,并为其提供继续探索的条件。给小鸟画上三只翅膀是想让小鸟飞得更快一些。如:给小鱼身上画上粗粗的横道是怕小鱼没有水活不了。教师在紧密联系实际的研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尊重幼儿,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等观念的理解,其教育行为发生了自觉主动的转变。
(二)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
怎样的教育引领是教师喜闻乐见的?瞄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讨。切实为幼儿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环境,探索具有现代特点,满足师幼内在需求和发展空间。通过研究我园教师们在研究中不仅学会了运用理论看待与分析问题,探索出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而且形成了一种对问题的研究意识,这种研究意识使教师在看似平常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反思,进而调整自身的一言一行,实现与幼儿的良性互动。而良好的教育效果又给教师带来成功的体验和职业满足感,由此进一步推动了自身的发展。正如有位教师所说:“科研为我埋下了一颗研究与思考的种子,这颗种子在我的工作中渐渐生根发芽,遇事思考成为了我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也带来了幼儿发展与班级面貌的改变。”科研对我园教师来说不再是一个深奥莫测、高不可攀的事情,而是她们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运行模式——基础、核心、专家三层平台。教师是教育实践、形成学习共同体的主体。任何教育理论都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并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研究中运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手段,对教师资源的每一次挖掘,都会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适宜幼儿的一百种语言》中,许多思想最初都来源于教师的思考,许多行为都是教师们在实践中曾经做到并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着眼于从多角度、多方式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共同体,使它具有平等、民主的内部环境,多点多位多角度互动的特点,使它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认知、情感关系,从而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个别化专业发展,充分挖掘教师个体和群体在共同体中的地位与价值,发挥教师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