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运行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1-04-06郑建彬宋秀庆王安冬
郑建彬,赵 明,宋秀庆,王安冬
(北京工业大学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北京 100124)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大,各高校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日益增多。如何科学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减少重复投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是众多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2015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都纳入统一网络平台管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在各高校逐步建立起来。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大仪平台在整合校内资源、开放设备共享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大型仪器平台管理机制,提高设备使用率、扩大开放共享程度、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校长期面临的课题之一[1]。
1 现阶段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些年,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在各高校逐步建立起来,并形成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式。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大型仪器设备综合效益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2]、运行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不够、对外开放共享程度不高、设备维护保养资金不足、部分设备长期闲置等,从而导致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整体不高,未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大型设备购置经费通常来源于中央或地方政府各个机构的财政拨款。由于项目资金来源不同、牵头单位不同、校内各学院设备信息交流不足、预算执行进度要求紧等原因,高校大型仪器设备采购流程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会有为完成预算执行进度而不得不买设备的情况,缺少对大型设备购置进行统一规范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
在设备购置计划执行过程中,虽然各高校一般都要对购置计划进行论证,但论证主要从项目需求或者单一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没有从全校教学、科研的角度全面审视购置设备的必要性,忽视了设备的通用性和可持续性[3]。论证时缺少对购置的设备是否存在替代性、购置后如何进行开放共享等问题的考量。很多项目在申请经费时没有进行仪器设备的购置论证,而是在项目已经获批,项目资金已经到位之后再进行购置论证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导致了论证工作不够科学全面,甚至流于形式。
2)部分设备负责人对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意愿不强。
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过程中,很多教师持支持的态度,也十分认可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效益的诸多举措。但在要求对本课题组设备进行开放时,部分设备负责人的开放意愿却不强烈[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开放共享的理念未能深入人心。部分高校教师还没有形成将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共享的理念,仍然抱着“谁购买,谁使用”,“谁购买,谁管理”的本位主义思想,把实验设备当作课题组的专属财产[4]。对于大型仪器设备,只考虑其能够为本课题组提供的实验价值,很少会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挖掘潜力,使设备综合效益最大化。甚至会觉得开放共享设备自己获益不高,担心设备开放会影响其优先使用的权利,还会影响自己的日常工作[5]。
(2)大型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经费待解决。目前,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一般可以通过申请政府经费进行购买。但课题结束后,设备日常的维护保养、零部件更换则很难通过政府资金解决,即政府资金“管买不管修”。这就造成了设备负责人不愿意对设备进行开放共享,以免产生更多维护保养设备的开支。
(3)缺少设备专业人员配置。设备负责人的工作团队往往围绕科研项目进行配置,基本不会为设备专门配置工作人员。对课题组内的设备进行开放共享,需要有工作人员开展实验工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组成员的工作量。
3)开放共享平台运行管理模式不成熟。
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是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主要途径。共享平台的运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型设备的共享程度。目前,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
在多级平台联动机制方面,尽管很多高校已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共享平台,运行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但均存在着校级平台开放程度较高,院级和独立机组(学科级)的平台开放程度较低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校级、院级和独立机组三级平台在权属和管理上均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彼此相对独立,目标定位不尽相同,在职责分工、信息互联、成果共享等方面尚未形成高效成熟的运行模式,开放共享程度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在团队建设方面,平台仪器的操作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操作能力。但其日常工作性质决定其以重复性实验为主,很难依托学院的课题组开展创新性实验。即使受重大课题组委托,开展创新性实验,其实验结果也是“为他人做嫁衣”,一般不会成为平台操作人员的科研成果。而学院的实验员的工作内容虽然与平台的操作人员类似,但凭借其课题组成员的身份优势,在成果认定、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均比平台技术人员存在一定优势。这在客观上也影响平台技术人员的积极性[6]。这些因素既不利于技术队伍的稳定,也制约了对现有设备的功能开发和测试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水平。
在拓展平台测试业务方面,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着客户来做测试,靠着学校投入资源,要来资金解决问题。忽视对外宣传的重要性,缺少通过市场来解决平台现实问题的意识。造成平台业务范围单一,服务群体有限,部分设备时常闲置,平台运行效益不高[7]。
2 促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的举措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一个系统性课题。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涉及的高校内部的人事、财务、资源,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及校外企事业单位等众多部门,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作为基础保障。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稳定平台管理技术队伍,扩大服务对象范围,才能够使之正常高效地运转,从而提高大型仪器的整体效益。
2.1 完善大型设备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
1)强化大型设备购置制度建设,减少重复购置。
对于全校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工作,应由一个校级部门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多部门分散管理[8]。教师在申请重大科研项目时,如涉及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应对校内现有设备功能进行了解,确定无法替代时,方可在项目申报书中添加大型设备需求。加强论证环节在购置流程中的作用,科学全面的制定论证指标。管理部门应建立论证专家库,论证专家从库中随机抽选,同时尽量规避利害关系人[9]。论证工作不仅仅从学科和项目需求的角度出发,也要将“学校是否已有类似设备”“是否可通过的购买测试、化验或加工等外协服务代替”“购置后的开放共享方案”等作为重要论证内容,并在评分项中予以体现。论证通过后,项目负责人签署设备开放共享责任书,明确设备对外开放的具体时数,确定综合效益目标。在验收环节,管理人员要与验收专家组共同参与验收工作,对设备的数量、主要性能等进行检查,履行监督职责。总之,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应充分论证其可替代性以及是否存在购置后使用率低的风险。对新购置的大型设备,在验收后要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并进行综合效益考评,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流程见图1。
图1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流程图
2)制定可操作的大型设备综合效益评价方案。
对不同类型的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益进行分类管理,在前一年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合理设定下一年使用率的目标。每台大型仪器确定开放共享责任人,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所创造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纳入学院、学科和责任人的年终考核指标,并与其绩效考评、场地使用、下一年度设备购置资金分配等挂钩。对于考核优秀的单位在实验用房面积核算、设备购置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考核的手段既可以促进学院、学科开放共享仪器设备,也能够逐步提高教师的开放共享意识。
3)建立各级平台联动机制,明确权责关系。
针对院级和独立机组级平台的大型仪器使用率不高的问题,校级平台作为专门的开放共享平台,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向院级、独立机组平台提供测试需求信息,网络预约、网上收费等服务,提高院级、独立机组平台的建设水平。有条件的可以将多级平台纳入统一的校级平台网络,并通过校级平台接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共享网上资源。同时,合理制定多级平台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院级、独立机组平台共享设备的积极性。在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专项维保基金[10],保障设备的日常维护检修,消除各级平台的隐忧。除维保投入外,对于开放共享考核优秀的平台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聘用研究生助理以及工作人员奖励等方面的支出。通过奖励的手段,可以切实有效地解决院级和独立机组在运行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打消设备负责人对于开放共享的顾虑,提高设备的使用水平。以我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为例,近年来通过提升多级平台管理水平,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人次及使用机时数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我校2017—2019 年部分重点仪器使用情况见表1。
2.2 加强平台运行团队建设
大型仪器平台运行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积极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仪器的使用效率和平台的运行效益[11]。因此需要从提升团队业务水平,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两方面入手加强团队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操作人员须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操培训,提高其对现有仪器设备性能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其追踪先进设备的发展趋势的意识。在考核激励机制方面,设立团队整体目标责任制,将目标完成情况与团队和个人的绩效相挂钩。对于利用现有设备,开发创新实验设计,产生实际效益的人员给予奖励。鼓励平台技术人员参与相关学科的科研项目,发表科研成果,晋升职称等级[12]。
2.3 提高平台信息化管理水平
依托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大型仪器平台的运行效率和设备的使用效益。高校大型仪器平台管理系统的设计应与自身的管理模式相适应。在模块设计方面,应具备“信息交互、预约管理、经费管理、设备管理、效益分析”等基本功能[13]。在联网建设方面,与学校财务处、资产处等相关部门的管理系统相连接,实现在线申请、实时结算等功能。结合学校各级大型仪器平台管理模式,将各级平台的设备接入校级平台的管理系统,统一预约、收费管理,减少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开发移动终端,在移动终端上实现预约、缴费、设备管理等功能。
表1 北京工业大学2017—2019 年部分重点仪器使用情况
2.4 加强对外宣传,拓展业务范围
很多高校研究生甚至部分教师对校内大仪平台现有设备情况不清楚。根据某高校调查结果,有超过30%的教师及研究生对学校拥有的大型仪器平台的设备不了解[13],校外人员了解程度则更低。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平台自身的力量加强对外宣传,让现有校内的测试需求能够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可以与市场中的测试服务企业合作,通过市场的力量推广平台资源。除日常教学科研以及校内外测试业务外,平台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承担面向中小学的科普教育、入学教育、科技夏令营等公益性活动,多维度发挥平台的综合效益。
3 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高校和国家的重要教学科研资源。通过大型仪器平台对仪器设备进行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和全社会的需求。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的建设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平台建设者应摒弃“水到渠成”的被动思想,积极推动校内制度建设,理顺各种关系,加强平台内部管理,拓展业务渠道。只有将平台的建设与学校发展、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平台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将设备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