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园林设计类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
——以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为例

2021-04-06李圆圆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知识点实验

李圆圆

(西南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重庆 400715)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中提倡树立新理念,研究创新组织模式,健全双创教育体系,注重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强调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推动“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风景园林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风景园林专业具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创新能力突出”等新工科特征[1]。为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改革研究。目前,国内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主要从课程设置、内容架构、知识串联、教学组织、教学资源、考核评价等方面展开[2-6],提出按模块整合设计类课程群,加强设计类相关课程的衔接,设置综合性实验课程,参与设计竞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等策略。但针对设计类实验课程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基于工程教育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开展设计类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十分必要。

1 课程现状

我校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类教学覆盖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实验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 53.4%(未含综合实践学时数),其学分占总学分的39.7%,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要点,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调查研究和实例分析方法,运用设计规范进行相关景观规划设计,培养综合意识、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1 设计类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教学改革在设计类单门课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整个专业知识的构建和专业技能的运用方面,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设计类课程实验有重复现象、课程间的交流不充分,学生的知识自评环节缺失、知识整合能力有限,进行综合性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作业量大、阶段性训练成果不显著,调研和方案的深度与广度不足,考核形式单一,因“教师主导性”和一味追求图面效果而陷入“纸上谈兵”的现象比较严重[7],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热情不高等。总体而言,这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出发,我校在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重学轻教,以学生查阅资料和教师归纳问题为基础,课堂研讨为途径,采取小组课题的形式细化并深入研究方向;先行后知,通过调研和问卷形式了解设计对象,搜集使用者意愿,分析现状,归纳总结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并为设计寻找依据;重导轻灌,注重图纸点评,结合小组互评、设计师参评、使用者参评等形式;以赛促学,结合课程参加相关设计比赛,实施参赛成果与实验作业互认政策。

2 设计类实验课程改革策略

2.1 按设计尺度划分实验课程群,实施集体备课制

由于设计类实验课程以特定的景观基址为研究对象,其设计尺度、功能需求、设计深度等存在明显差异。教改研究分析了培养要求与设计类课程要求的关联度,以培养方案和设计类实验大纲为依据,梳理相关实验课程,按设计尺度划分实验课程群(见图1),包括中小尺度设计、较大尺度规划设计、绿地规划及城市设计三种尺度,提出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作业要求和实验成果内容。实验课程群的教师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对案例、实验作业的内容、深度等进行统筹规划,以便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避免重复。

图1 按设计尺度划分实验课程群

2.2 以“知识胶囊”为基础单元集成知识网络,提高知识整合度

按照知识类型推进的“递进式”教学方式具有传达清晰的条理性,但学生在应用实践时依然迷茫,原因在于实验的相应知识点连续性不足。因此尝试重组知识点,构建“知识胶囊”,形成依托于实验的知识单元的“整合式”知识链。“每个“知识胶囊”的知识点独立、完整且结构统一,有利于学生学习吸收。递进式”知识链向“整合式”知识链转变见图2。

图2 “递进式”知识链向“整合式”知识链转变图

(1)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特性订制“知识胶囊”。将“集成性、可研性、自主性”作为制定依据[8]。集成性——注重复合型知识的应用,以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便于学生建立起各课程知识间的联系。可研性——强调研究条件的便利性和研究价值的深入性,实验的阶段性成果显著,便于学生操作和实现。自主性——鼓励学生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开放式问题,重体验轻形式、重提问轻答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等方式寻找问题、探究答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

(2)将“知识胶囊”集成专业知识网络。以中小尺度课程群中三年级的课程组为例,课程实验可归纳为案例分析类“知识胶囊”集群、调研分析类“知识胶囊”集群、设计实践类“知识胶囊”集群三种实验类型,而每种类型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都具有相同的诉求。课程群教师团队设计不同类型的“知识胶囊”集成知识网络共享(见图3),针对三大实验类型分别集中讲授相应要点,包括案例分析的内容、案例抄绘的形式、有效评价的方法,问卷设置、调研、数据整理,与研究对象间建立交流的方法等。该途径适宜弹性教学,利于学生激活知识并灵活应用,可帮助学生整合专业知识,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图3 “知识胶囊”集成的课程群知识网络结构示意图

2.3 整合实验,保障作业深度,便于阶段性成果考评

专业教师的缺乏和培养目标的高要求形成的矛盾,长期困扰着风景园林设计类实验课程教学。只有充分发挥课程合作机制,科学整合实验,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实验作业深度的突破口。

2.3.1 从独立课程实验转向多课程合作实验的机制

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间存在紧密联系(见图4)。由于知识框架的完整实现涉及多个环节,而分解后的新知识分步骤融入已有知识体系是相对容易的,因此需要将新知识通过实验与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有效联接,激活专业知识,促进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合并同学期具有相通性的设计类课程实验,实现多课程实验合作下的实施机制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精力,拓展实验成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同期同年级设计类课程实验的知识关联结构见图5。

图4 风景园林课程紧密联系图

图5 同期同年级设计类课程实验的知识关联结构图

在大三上(即第五学期)的相关设计类课程实验中(见表1),以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实验为例,可与景观地学、花卉应用学、环境心理学、生态设计与修复技术、风景园林工程实践等5 门课程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原则包括:由共同的前期基础课程作为支撑,利于巩固同类型基础知识;具有共同的专业能力考查点,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在共享的景观设计基址上开展综合设计,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将11 门课程的13 个实验进行横向整合形成三个实验,每个实验的对应知识点均融入至少两门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学生可同时得到至少两名教师的指导,实验成果可获得至少两门课程的认可,实现了阶段性实验深入开展的目的。原总学时数从130 学时缩减至51学时,节余的79 学时用于开设“设计类课程综合实验”,以便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表1 同期同年级同类型设计类课程实验调整表

2.3.2 从传统参观式调研转向体验参与式调研

合理的设计来自对景观基址的正确解读,倾听使用者的心声。为避免调研“参观为主、方法单一”的现象,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进行调研,赋予调研数据的科学性;调研过程中注重多方的参与途径,加强与景观基址的交流,增强与使用者的互动,保障调研内容的全面性。结合景观基址现状和使用者需求,引导学生梳理问题,提高解决策略的适宜性。

2.3.3 从独立的规划设计环节转向复合性、开放式的综合设计实践

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学习模型中,讨论、实践等向外输出的学习形式更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发挥各课程特点,在同一景观设计基址中开设综合性实验。通过“社区微更新”实践周,让学生整合各课程知识,制定开放性实践计划,与居民、社区管理者、教师一起讨论、组织和实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小微设计实践入手感受公众参与的力量和亲身实践的意义。

2.4 以结果为导向的动态测评,优化教改方案

以结果为导向的动态测评,从丰富评价人群结构和优化评价方式入手,打破传统的任课教师独立评价形式,增加学生互评环节,提高学生自查能力,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产生积极性和紧迫感[9];纳入群众意见,形成多课程教师同评、学生互评、群众参评的复合评价细则(见表2)。同时,根据作业的专业性调整人群结构的分值比例,细化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以及意见的明确性,便于学生思考和有针对性地修正。

以预期的学习结果为实验教学的起点,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结果为教学实施的目标,服务于学生获得学习结果在于教学资源的配置,通过教学评价来证明学生是否获得学习结果,有效促进学生自省、自查、自学。以结果为导向,并通过“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保证持续性的改进。通过教学环节评价,验证阶段性实验成果的效果,结合知识点掌握情况自评,帮助学生找出疑难点和不足之处,最终完善教改方案。

通过连续3 年对本专业共计近200 名学生展开调查,在明确以结果为导向的前提下,学生对“方案讨论”“微更新实践”和“与竞赛结合”的环节认可度高,学习收获显著,课程实施环节评价见图6。在多课程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场地设计与功能”和“调研方法”的掌握情况良好。但由于相关知识的缺失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运营管理思考”和“景观工程可行性”等方面的知识运用有待提高,学生知识点自评分析如图7 所示,可见后期需要加强管理类和工程实践类的课程实验。

表2 复合评价细则表

图6 课程实施环节评价图

图7 学生知识点自评分析图

3 结语

通过风景园林设计类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推动了教学组织向科学化发展,组建了更加专业而紧密的教学团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出了符合现状条件的系统性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实验作业的质量,使学生的认知不再趋于表面化,将书本知识和设计图纸与实地之间建立联系,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用户的使用需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然而,不同尺度、不同课程群的设计类实验仍然存在具体差异,本研究所探索的策略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依据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该策略亦需要不断修正。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知识点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做个怪怪长实验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