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人文护理与健康教育对社区失能老人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1-04-06康明丽李进霞薛文星段爱旭
康明丽,李进霞,薛文星,段爱旭
(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 年第6 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为1.78 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3.26%,2015 年末为16.1%[1],表明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同时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人类社会问题。老年人的正常衰老进程导致生理和心理出现退行性改变,身体机能下降,成了慢性病患病的高危人群。慢性病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数老人会带病长期生存,而其中多数为失能老人(60 岁以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长期失能使得老人饱受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多重痛苦。有研究显示,60 岁以上老年人56.7%存在睡眠障碍[2]。长期的睡眠障碍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沮丧等负面情绪[3]。对于失能老人更是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甚至加重病情,因此患者出院后应该得到持续性的、协调性的延续性人文护理照护,在护理过程中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除了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外,还要提供精神、文化、情感的关注。本研究对社区存在睡眠障碍的失能老人进行延续性人文护理与健康教育,改善其睡眠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大同市平城区106 例失能老人且存在睡眠障碍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 岁;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 项指标,1~2 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3~4 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5~6 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4];合并睡眠障碍(2001 年中华医学会睡眠障碍诊断标准);有一定沟通能力。排除标准:有明显认知功能障碍者,无法沟通交流;不愿意参与调查者。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5 例:男性30 例,女性26 例;年龄61~92 岁,平均71.72±5.11岁;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文盲5例,初中7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专及以上25例。对照组51 例:男性27 例,女性24 例;年龄62~90 岁,平均72.02±5.26岁;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文盲4例,初中6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专及以上23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睡眠障碍影响因素问卷(包括身体状况、居住环境、情绪状况、社会支持、作息时间5 方面)和皮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5]进行调查。PSQI 主要用于测评最近1 月的睡眠质量,它由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的使用、日间功能障碍7个指标组成,每个指标按0~3 级计分,各项累加为PSQI 总分(0~21),得分越低睡眠质量越好[6]。各指标单项得分>1,认为该项存在睡眠问题;PSQI 总分>7 表明睡眠质量较差,PSQI 总分<5 表明睡眠良好,介于两者之间为睡眠质量一般。
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方法和标准,经被调查者同意后现场行一对一调查,现场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保证回收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2.2 干预方法
试验组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的基础上强化人文护理与健康教育。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组建微信群、建立病友联系卡、发放医护人员名片、开展社区疾病相关专题讲座、建立健康档案、组织与疾病相关的娱乐活动等形式给予延续性人文护理与健康教育,这些方法可以配合使用。具体进行以下4方面的干预:
(1)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增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维持合适的温湿度,经常更换床单、被罩及枕巾,保持房间干净整洁,在房间内种植一些花草以愉悦心情,闲暇时放一些舒缓的音乐。
(2)根据患者病情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原因、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重点增加疾病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及如何缓解睡眠困难的方法等相关内容。
(3)加强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积极与患者沟通,发现消极情绪及时疏导,对错误的认知行为进行纠正,协助患者取得必要的社会和家庭支持,动员家属给予患者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最大支持。
(4)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睡眠行为习惯,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指导家属为患者合理安排饮食并辅助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3月后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再次测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失能老人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用Logistic 回归法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比较用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失能老人睡眠质量的因素分析
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了身体状况、居住环境、情绪状况、社会支持、作息时间5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这5 方面因素均是导致失能老人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身体状况、情绪状况和作息时间对失能老人的睡眠质量影响较大。见表1。
表1 影响失能老人睡眠质量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106)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PSQI 7个指标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的使用、日间功能障碍7个指标的PSQI评分和PSQI总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人文护理和健康教育后,试验组7个指标的PSQI评分和PSQI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见表2。
3 讨论
3.1 失能老人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长期的睡眠障碍会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很大危害,对于失能老人更为严重。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睡眠质量与性别、婚姻状况、身体状况、运动情况、宗教信仰、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7-14]。本研究针对失能老人的睡眠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导致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有身体状况、居住环境、情绪状况、社会支持、作息时间5 个方面,其中身体状况、情绪状况和作息时间对失能老人的睡眠质量影响较大,与有关研究结果相一致。
3.2 强化延续性人文护理与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在常规延续性护理的基础上强化人文护理与健康教育,大大增强了患者依从性。结果显示试验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的使用、日间功能障碍7 个指标的PSQI 评分和PSQI 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或P<0.01),说明采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护理,加强人文环境的改善、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鼓励亲属提供更多的亲情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树立健康意识等对改善睡眠障碍有效果。
3.3 延续性人文护理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睡眠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失能老人在长期带病生存过程中更是饱受睡眠障碍的折磨,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大大增加了照护者的压力和负担,因此在延续性护理中加强人文护理,体现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和尊严的关怀和照护,并给予失能老人生活性知识指导与健康教育,帮助老人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减轻失能老人由于长期睡眠障碍导致的焦虑、抑郁、沮丧等负面情绪,促进其早日康复。
睡眠障碍长期困扰失能老人,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失能老人强化延续性人文护理与健康教育,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切实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效益。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PSQI 7个指标评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