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州区藉河上游水源地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

2021-04-04郑晓风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3期
关键词:总面积面源水源地

郑晓风

(天水市秦州区水务局, 甘肃 天水 741000)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上游水源地在涵养水源、蓄洪、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维护着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当地的生态屏障,另一方面,水源地位于藉河的源头地区,对藉河水质和水患的控制有重要作用,保护好藉河源头水源地生态环境,对维持藉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平衡和供水平衡有积极作用。

1 水源地自然概况及生态现状

1.1 水源地自然概况

秦州区藉河上游水源地位于该区西部土石山区,地处东经105°12′05″~105° 24′47″、北纬34°28′25″~34°36′58″,土地总面积为136.23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29.84 km2,土壤侵蚀模数为3 900 t/(km2·a)。水源地总人口8 654人,经济发展落后,年人均纯收入仅3 500元,属贫困山区。区域内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海拔1 594~2 710.6 m,坡度大,土壤以红土、垆土为主,土壤瘠薄。气候为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80 mm左右,5—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暴雨、冰雹、低温冻害等是此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属藉源林区,森林覆盖率为52.2%。

1.2 水源地生态现状

藉河上游水源地土地利用现状为:农地3 084 hm2,占总面积的22.6%,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和平缓的坡脚;林地7 118 hm2,占总面积的52.2%,主要分布在区域内北侧缓坡上;草地358 hm2,占总面积的2.6%,主要分布在林缘下的荒坡上;荒地2 697 hm2,占总面积的19.8%,主要分布在区域主沟道北面山坡上;水域面积111 hm2,占总面积的0.8%;其他用地255 hm2,占总面积的2.7%。实地调查表明,水源地具有如下特点。

(1)天然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源地毁林、铲草开荒现象严重,林草面积日趋减少,林地面积由原来的7 654 hm2减少到7 118 hm2,以灌草为主的天然荒草坡增多,增至2 697 hm2,目前该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52.2%。该区域林地面积中天然次生灌木林多,乔木林少,林分结构不合理、不稳定,加之天然灌草坡枝叶截留及根系固土保水能力弱,自然调节能力低下,改善区域环境、调节流域气候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弱,水源区生态环境恶化。

(2)农业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日趋贫瘠。水源地区域降水在季节上分布不均,夏秋为降水旺季,干旱洪涝灾害时有发生。水源地农业用地3 084 hm2,多为坡耕地,其中15°~25°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77.3%,未曾采取任何保土耕作措施,加之降水与作物生长不同步,在强降雨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水源地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5.3%,每年流失土壤约52.11万t,主要发生在农业区。

(3)人为水土流失严重。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采石、建房、修路等人为活动加剧,人为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水源地地表植被遭到大量破坏, 已有大片林地变为疏林地,加之当地群众法律意识淡漠,水土保持法宣传和执行力度不够,人为水土流失严重。

(4)牧业发展与植被保护矛盾突出。水源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文化素质低、生活贫困,当地农民受经济利益驱动,盲目增加牲畜数量,且沿用传统的放养方式,致使植被破坏严重。

(5)农村面源污染加重。受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影响,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施用量大幅度增加,加之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畜禽养殖也以放养为主,加重了水源地的面源污染。

2 保护对策

针对水源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应加强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封山育林,并通过保护抚育更新天然次生林,禁止乱砍滥伐,保护天然植被;大力开展人工种草种树,有计划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扩大森林面积,改进林分质量,逐步提高水源涵养林功能;充分发挥草场优势,发展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达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实施移民安置。

2.1 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针对水源地上游及北面山坡农业区的水土流失,无法退耕的采取坡改梯措施,有条件的退耕还林还草,再结合封禁治理、舍饲养畜、生态修复等措施,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使区域水土流失得以治理,生态环境逐步良性循环。

2.2 加强生态修复

水源地气候条件、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均适宜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源地实施生态修复费省效宏。林草植被可以在短期内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郁闭,林木涵养水源的能力也可以随之提高。

(1)开展封育管护。水源区气候湿润,适宜于动植物繁衍生息,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相对较弱,可通过封山禁牧、设置网围栏和封禁标示牌等,限制人畜活动,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良好条件;对疏幼林地可采取补植措施,促进自然植被恢复。

(2)强化能源替代。以项目为依托,在水源地上游及周边村修建沼气池,推广节能灶,普及太阳灶,采取“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尽可能满足当地群众的能源需求,以有效遏制乱砍滥伐,保护自然植被。

(3)发展舍饲养畜。结合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优惠政策,在保证口粮田的基础上加大退耕力度,对水源地上游及周边村庄的养殖户进行舍饲养畜培训,改造畜舍,对牲畜进行圈养,减少牲畜对水源地林草植被的破坏,进而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2.3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在水源地内结合村庄环境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将垃圾集中分类堆放,定期由专人清理,并做到污水能处理、有去处。农业种植多用农家肥,少施化肥,少喷农药,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通过政策扶持、利益引导,鼓励当地农民进行无公害农业种植。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整治河道等,全方位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2.4 实施移民安置

积极响应国家对水源区保护的移民安置政策,结合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政策,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村民进行移民搬迁安置,减轻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水源地绿水青山重现。移民安置应当与安置区的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相结合,经依法批准后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猜你喜欢

总面积面源水源地
菏泽市牡丹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及分析
多思善想 巧求分数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严坪林场森林抚育研究
——以起源权属为例
基于SWAT模型的漳河流域面源污染模拟研究
基于因果分析图法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探讨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