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下的甘肃省淤地坝建管思考
2021-04-04朱建海
朱建海
(甘肃省水利厅,甘肃 兰州 730000)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造田、改善交通、保护生态的重要工程设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淤地坝建设,早年在梁家河任村支书时亲自带领群众修建的“知青淤地坝”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在后续调研中再次做出“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推行”的重要指示。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甘肃要负起责任,抓好黄河上游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语重心长地指出,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
1 甘肃淤地坝基本情况及面临的机遇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特别是以陇中陇东为重点的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降雨少、时空分布不均且多短历时暴雨,区内侵蚀沟道多,坡面冲刷及沟道强烈下切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裹挟大量泥沙的浊流顺着沟道进入黄河干、支流,成为下游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早在明朝时期,先民就自发通过“打坝造田”来增加粮田、遏制侵蚀。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省在庆阳南小河沟、平凉纸坊沟试验建设了淤地坝,取得了良好成效。在1970年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之后,甘肃省淤地坝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各类型淤地坝1 600座。通过逐坝落实行政、技术、管护“三个责任人”,加强淤地坝日常运行和防汛度汛管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完善“三类坝”防汛预案,细化“防、撤、抢”措施等系列举措,甘肃省淤地坝运行安全,未发生溃坝及较大安全事故。淤地坝为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山区群众出行条件、促进区域农业综合开发、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擘画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三农”工作重心已由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期、新机遇,淤地坝这一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其建管机制必须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质量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改革深化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甘肃省将主动作为,不断思考求变,大力创新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先发力,出亮点。
2 甘肃省淤地坝建设存在的不足
2010年以来,国家暂停了新建淤地坝专项投资,逐渐转向按照轻重缓急对既有淤地坝实施除险加固。按照水利部印发的《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方案》,甘肃省有360座中型以上淤地坝列入水利部除险加固名录,通过增设、修复和改建溢洪道,修复水毁坝体,处理坝体渗漏、裂缝等措施实施除险加固,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受资金不足及其他因素限制,截至目前甘肃省仅完成了名录内262座淤地坝的除险加固。另外,全省还有650座未被列入名录的中型以上淤地坝仅有坝体和放水建筑物(俗称“两大件”),没有泄洪设施;有205座其他类型淤地坝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毁现象,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淤地坝所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汛期大量需水与淤地坝不能蓄水的矛盾突出;部分淤地坝已淤满或丧失功能。
3 甘肃省淤地坝建设的思考
甘肃省将紧抓历史机遇,强化摸排,对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的淤地坝加快除险加固,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监控;制定全省淤地坝建设规划,因地制宜新建淤地坝。
一是大力开展淤地坝除险加固和安全运行监控。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既有淤地坝,按照轻重缓急,加快除险加固进度。借鉴“河长制”成功经验,建立淤地坝“坝长制”工作机制,靠实管护责任。与气象、应急、通信等部门加强联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新时期淤地坝安全管理平台。优先给下游有村庄、住户的重点淤地坝安装视频精准监控设施,及时预报、转移、抢险,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探索推进淤地坝安全管理服务政府购买制,通过竞争选择有管理能力的第三方实施监管,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设、轻管护”及“有人种地、无人管坝”的问题。
二是大力新建淤地坝。尽快修订淤地坝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行的指导意见,加强对新建淤地坝的规范指导。优化坝系规划,建立层层拦蓄消能的沟道坝系。强化对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和推广。探索推进集柔性溢洪道、水位预警处置、免维护为一体的新型淤地坝建设。配合固沟保塬等工程建设,建立从塬面到沟底的立体防护体系。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剧烈、沟道来水量大的区域,参照小水库建设标准,大力建设高标准淤地坝。对坝顶承担重要交通功能的淤地坝,按照效益共享、成本共担的原则,协商多部门共同筹集资金建设。
4 甘肃淤地坝“四变”改革思考
据统计,甘肃省现有淤地坝中有42座的周边,苹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较好,需水迫切。经多年运行,甘肃省有574座中型以上淤地坝已达到设计淤积年限或已经淤满,部分坝地已成为群众耕种的高产良田,坝顶成了便捷群众出行的交通要道。对防洪能力萎缩,拦泥淤地功能降低、丧失或者改变的淤地坝,与其空挂虚名,不如思考求变,建立“四变”改革机制并施行,甩掉管理和防洪的包袱,集中有限的人、财、物用到真正需要管护的淤地坝上。
一是提质增效变水库。淤地坝不让蓄水,但坝区周边特色种养业需水又特别迫切,这是长期以来淤地坝面临的最突出矛盾,下一步需要围绕“蓄水”做文章。对周边种养业发展势头好、汛期需水迫切、沟道蓄水能力强的淤地坝进行提升改造,通过夯实心墙,坝肩及迎水面防渗加固,溢洪道配置闸阀、配套引提灌等措施,将淤地坝改造提升成小水库,促进水资源积蓄利用。
二是生态补偿变农田。黄土高原土质松散、植被覆盖度低,遇强降雨特别是短历时暴雨,表层肥沃土壤顺沟而下,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淤地坝蓄浑排清,在荒沟中淤造了大量土肥水足、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甘肃将发挥政府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依据土地质量评估情况,探索将淤积的高产坝地纳入地方政府占补平衡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土地置换,由政府购买,用于淤地坝建设与管护。
三是近自然治理变水沟。对已淤满或丧失除险加固价值的淤地坝进行销号,对其所在小流域开展系统规划,合理配置各项措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现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面防治,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探索推行PPP模式,吸引社会及金融资本参与建设管理,形成主体多元化、投入来源多样化、资源开发多渠道的新格局,高质量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
四是销号移交变公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区交通极不便利,严重制约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建成的淤地坝的坝顶成了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既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对已淤满的淤地坝,与交通、城建等部门协商,将其从既有淤地坝名录中销号,移交变公路,由实际使用村组或责任单位承担管护责任。
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搞好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必然要求,建好管好淤地坝尤为重要。甘肃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谋划长远的同时,注重干在当下,在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构建淤地坝建管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