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
2021-04-04李涛
李 涛
(1.陕西华正生态建设设计监理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4;2.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陕西分公司,陕西 西安 710100)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核心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主要源地之一,总面积3.4万km2,新时期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工作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土资源的重要保障,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核心和基础工作,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构建健康生态系统、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和长远保证。
1 新时期榆林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1.1 榆林市传统水土保持基本情况
榆林市境内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带和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全社会的努力和艰苦卓绝探索下,榆林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毛乌素沙地治理成为全人类治沙领域的样本工程和示范工程,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根本性的扭转;黄土丘陵沟壑区大规模建设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显著,减少了入黄泥沙,优化了农林牧产业格局,提升了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白于山梁状低山丘陵区统筹实施了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和农田防护林,在防风固沙、粮畜安全、人居环境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版图中,榆林市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兴起、推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新时期榆林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1)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保障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土资源,是解决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基础工作,《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榆林市主体功能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但是当前榆林市传统水土保持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禀赋仍然很差,实现旱区农业现代化仍存在严重短板;良好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只是从简单的黄沙漫天转变为绿色覆盖,距离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还有很大空间。
(2)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条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实现乡村振兴,最终要做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水土保持工作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途径。只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才能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增加农业和生态产品供给,最终实现生态优、环境美、土地资源好、产业兴、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振兴蓝图。
(3)解决区域内生态产品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环境是新时代榆林市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优质生态产品,指的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由森林、草原、湿地、景观等生态空间制造的优美生态产品。目前,全市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仍然不充分且南北不平衡,只有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生态产品之间的关系,并将制造生态产品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之一,才能最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以促进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有机融合。
2 对榆林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思考
2.1 明确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
历经相当长时间,榆林市传统水土保持工作成功解决了北部风沙问题、南部入黄泥沙问题和粮食问题,为榆林市经济民生做出了根本性贡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并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景、路、村容、产业“十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新时期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各界应该统一思想、统一共识,明确新时期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水土保持在榆林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
2.2 丰富水土保持的内涵
在传统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打坝淤地、坡改梯、营造农田防护林等工作基础上,适应新时期新要求,重新确立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丰富新时期水土保持内涵,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水土保持,明确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地质环境治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资源高效利用、风景园林、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生态建设内容有机融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中,使新时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需求。
2.3 依据不同地貌类型合理有效分区并分类施策
合理区划是梳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依据榆林市全市地貌类型、立地条件和水文条件等因素,从生态学角度可将榆林市全境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区进行科学治理。
(1)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该区主要包括绥德县、米脂县、佳县、清涧县、子洲县、吴堡县等,境内沟梁峁交错纵横,黄土覆盖层较厚,水力侵蚀严重,是我国黄土高原重要生态屏障。水土保持策略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现有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高质量治理,大力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和生物群落的进化演替,同时兼顾基本农田的良性耕保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
(2)沿黄土石山区。黄河沿岸是全市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黄河多沙粗沙主要源地,是境内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地形破碎,土壤瘠薄,石头多,素有“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砲”之称。如府谷县黄河沿岸砒砂岩基岩上面无黄土和沙覆盖,砒砂岩大面积裸露,直接见于地表,植被较为稀疏。该区域大抵位于沿黄公路向西5 km范围内,涉及府谷县、神木市、佳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水土保持策略是以沿黄公路生态长廊建设为目标,结合砒砂岩治理、次生裸地治理等,最终目的是达到植被覆盖度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提高、土壤侵蚀减少、地质环境和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等。
(3)北部风沙草滩区。境内北部风沙草滩区主要位于毛乌素沙地,行政区域涉及府谷县、神木市、榆阳区、靖边县、定边县和横山区,现状植被盖度高,但林分结构单一,生态系统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水土保持策略是紧紧围绕全域稀树灌木干草原景观构造和水资源相对优势区域的农林牧复合经营,结合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治理、农田防护林网营造、防风固沙林营造,达到植物群落多元化进化演替、草原生物多样性、沙地地下水涵养、土地空间农林牧有机组合的目的。
(4)白于山梁状低山丘陵区。白于山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多漫岗,主要涉及定边县、靖边县和横山区,区域内旱作农业发达,是榆林市重点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基地。水土保持策略是借鉴东北黑土地侵蚀沟治理经验和模式,优化提升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控制土壤侵蚀、保障农田稳定高产的目的。
2.4 依照分区类型重塑技术治理路线并制定规范标准
按照上述四个不同类型区,结合各区特点,突破传统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因子,以现有水土保持示范园为模板,大幅提升水土保持设计标准和单位投资力度,探索要素齐全、配置合理科学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并根据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林分改良、森林培育、产业结构调整等需求,建立分区治理模式,分别制定地方版水土流失治理标准和规范,实现治理科学化、体系化、标准化,便于项目实施和措施落地。
2.5 区别对待基本农田、工矿企业、城镇开发空间格局
应在城镇人居集中区域、工矿企业区、重要交通干线沿线、重要水系沿线、农田集中区等人类集中活动区重点开展水土流失高质量治理,满足群众对优美生态产品的需求。其他区域应改过去大规模植树种草为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6 统筹各部门生态工程,统一实施
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从市委、市政府层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制,把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业、水利、农业农村、住建等职能部门实施的生态工程统一谋划、统一实施、统一管护,扭转现在同一地块不同部门重复投资、重复实施、各自为政的局面,以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为基调和主线,将其他生态工程的需求和措施融入其中,最终实现治理成果满足生态建设总体需求和各职能部门相关要求。
2.7 加强规划和组织领导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对待、分类施策、突出重点的原则和预防保护为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编制《榆林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落实技术路线、资金来源、实施主体、管护主体、保障措施、目标任务等。新时期榆林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仅靠水利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因此,必须引起市县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以生态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领导机构,研究协调解决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形成政府负责、行业主管、相关部门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强化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协同和信息共享,做到目标统一、任务衔接、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同时应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
2.8 加强科技示范支撑,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
从水土流失治理体系、措施内容、效益分析评价和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化、智慧化应用等多维度加强科技示范支撑,梳理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借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的优势,在基础理论、工程技术、效益指标体系、综合治理模式等方面拟定相关课题,并将相关课题研究成果通过示范推广逐渐运用到整个治理的科学性控制上。
2.9 完善“天地一体化”监测评价体系,坚持精准监测、量化评估
现代化监测评价体系是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规划、监测进展、评估效果的重要手段。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融合发展,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为适时调整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10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水土保持工作公益属性很强,但目前水土保持投资标准较低,为确保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应探索拓宽资金渠道。一是通过整合其他生态工程项目,将投资捆绑使用;二是创新金融模式,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基金制度,将生态补偿机制同基金相结合;三是发扬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鼓励各方出资,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四是积极争取世行贷款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五是鼓励和发动土地受益主体或产权主体出资,将水土保持和经济活动相结合,积极落实规划提出的水土保持目标,必要时将其作为一项强制义务。
2.11 宣传教育
人为活动仍然是水土流失的主要诱因,做好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水土保持的认识至关重要,应通过媒体、义务教育等,多方面宣传水土保持有关知识,规范人们的行为,使每个人都把爱护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作为自觉行动。
3 结 语
下大力气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是让榆林市呈现生态之美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榆林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谋划实施方面,应本着生态思维、科学思维、系统思维,从榆林市水土保持的管理、规划、资金筹措、措施实施、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创新建立新模式,提出统筹兼顾、技术全面、措施丰富、效益可观、重点明确、经济可行的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案,以满足新时期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美好向往,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黄土高原特别是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模式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