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探究

2021-04-04孔江鑫

现代农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云南省污染

孔江鑫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推进农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近年来,云南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生态文明统筹协调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生态文明体系,提出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概念,云南省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2020年云南省的八个村入选246个全国美丽的休闲农村。但是,从总体方面来看,云南省农村生态建设过程中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如何找到一条符合时代需求的发展道路成为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任务。

1 云南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1 生态环境治理

近年来,云南省实施了多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如森林云南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等,这些工程的推进使得云南全省森林储蓄量逐年上涨,湿地保护率大幅增加,自然保护地得到优化整合[2]。森林面积从2015年的1192.4万公顷增加至2020年的249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55.7%提升至2020年65.04%,森林储蓄量由16.02亿立方米增加至20.67亿立方米。截至2020年底,全省湿地总面积61.8万公顷,自然湿地40.7万公顷,人工湿地21.1万公项,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省级重要湿地31处,建设国家湿地公园18处。共划建自然保护区166处,总面积287.09万公顷,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丰富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云南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果有效推动了农村生态振兴工作,保护农村物种多样性,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云南林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303亿元增至2020年429.05亿元,增长了41.6%。

1.2 农业生产环境治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伴随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生产污染问题。近年来,云南省针对农业生产污染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治理工作。2018年云南省制定《云南省农业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畜禽粪污治理行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引发《全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指导意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利用和替代利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据2020年发布的《云南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云南省农业生产污染治理工作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时相比取得了明显成效,化肥使用量连续三年下降,农药用量连续五年减少。2019年,主要农作物化肥折纯量连续三年负增长,累计减量17.8%,农药(折百量)使用量5年累计减少13%。云南省在20个种植业大县建立农膜残留监测点、残膜回收点800多个,推广农膜回收利用,农膜回收率71.98%。在农业用水治理方面,云南省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工作,农业灌溉用水量81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87。

1.3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自2018年实施《2018~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来,云南省持续推进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七改三清”行动,在全省23个县,300个村开展示范建设工作。截止2020年5月,全省129011个自然村中,已有105228个自然村达到农村人居环境1档标准,占比81.57%。通过实施农村厕所革命3年行动计划,全省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实现全覆盖;一类县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7.46%,二类县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3%,三类县卫厕覆盖率稳步提升。同时,农村垃圾治理水平不断提高,91%的乡镇镇区和92%的村庄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一类县44个乡镇镇区、2500个以上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二类县270个乡镇镇区、2万个村庄垃圾得到治理,处理率达到99%,三类县乡镇区垃圾乱堆乱放情况得到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成效,全省62%的乡镇镇区进行生活污水处理,27.8%的行政区建有污水处理措施,92%的自然村生活污水排放得到管控。

2 当前云南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农村生态治理体系滞后

2020年11月2日,云南省宣布全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虽然解决了贫困问题,但由于农村生态监管基础薄弱,缺少相关的规章制度,仍有部分“散乱污”企业潜伏其中继续侵蚀农村生态环境。加之农村居民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远远弱于经济发展意识,不能把握生态保护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长时间的生活习惯并不能一时改变,虽然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垃圾堆存、污水乱排等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当中尤为突出。虽然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做了一定的宣传工作,但由于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环境保护的观念关注度不高,虽开展了相关治理工作,但未能起到长期的工作实效。

2.2 基础设施不完善,污染治理短板突出

虽然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仍有部分农村现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现阶段已不能满足处理生活生产污染物的需求,很多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秸秆、污水、畜禽粪便处理系统,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物仍易堆积或是以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下,未实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资源利用强度高而转化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伴随而来的便是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此外,根据云南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对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水污染物排放贡献大,由于这些污染物排放涉及主体较多,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在天气的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形式进入环境造成污染,具有隐蔽性高、影响范围广、较为复杂等特点,且云南省农业环境科技投入程度较低,难以进行有效管控。

2.3 生活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污染问题严重

目前,云南省农村仍存在耕地污染、水污染等各种农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村扩散的速度日益加快,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以管控,但仍有“漏网之鱼”,部分“散乱污”企业的乱排乱放,使得部分土地受到污染,导致耕地出现保肥力下降等问题。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行为也会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到极大的污染,如缺乏科学性的使用农药化肥,养殖畜禽,加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生活污水、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未经过处理便直接排入生活用水与灌溉用水,严重危害用水安全。此外,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的现象,这直接导致水土流失的速度大于治理恢复速度,农业资源压力与日俱增。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有些项目因“急于求成”,同时农村居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3 云南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建议

3.1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省级部门要加强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法规、政策、标准的制定、修订,地方应“快速反应”,通过强化立法执法引领乡村振兴,法制促进生态文明。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反馈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完善生态文明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州市县乡镇村各级管理职能职责协调联动,建立生态环境相关管理部门联动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推进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机制、环境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落实损害赔偿制度。同时,还要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思想理念植根于全省城乡,以促进农村居民自觉规范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与生活消费习惯,使生态文明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生态保护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应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投入保障,以农业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部门环保专项资金的支持,同时探索农村环保融资体制新形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环保事业,建立环保投入长效机制,并强化各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做到专项专用。加快地方层面生态补偿条例制定实施,健全多元化、多主体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确权工作,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以充分调动和激励农村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地区可整合资源,打破部门、地域界线和行政区划,探索建立以大流域、大环境或生态区域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的环保新机制,共抓机遇共同发展。

3.2 开展系统治理工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污染物无害化处置率和综合回收利用率。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生物治理等多种新型技术与手段,全方位开展水、土壤、水体、大气污染的末端治理;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结合地方实际条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优先治理湖泊、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等重点区域,着力治理城乡接合部、乡镇镇区、中心村、人口聚集区、旅游风景区等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以减量增效为目的持续推进农药化肥管控工作,着力推广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同时,加强农业农村生态治理研究投入力度,通过人才引进、交流学习等形式推动农村生态保护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相关高校还可采取“一对多”的形式为农村生态治理提供智力服务,并针对面源污染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发展经验,横纵结合构建农村生态保护体系。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加强煤炭清洁利用,推进煤气下乡,积极探索“新能源+”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生物能源。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农药、肥料、可分解农膜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替代技术和研发与应用。加快研发干旱、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大农业农村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土壤修复、污水净化等相关核心技术、关键设备设施的研发与创新,为云南农业农村生态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3 积极探索新业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化

抓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遇,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化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加快构建现代绿色养殖体系,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探索“旅游+”产业新模式,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速传统农业、粗放式数量型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与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向绿色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现象发生。另外,需推进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农村生态保护联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扶贫行动,聚焦云南省农村生态资源优势,将扶贫项目与农村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有效的绿色转化机制。在乡村振兴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总基调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林地经营权流转,引导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森林+”等复合经营模式[3]。围绕“康养+、旅游+、文化+”等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主题因地制宜探索打造系列创意产品,催生绿色农业新业态,积极培育生态经济市场经营主体,探索村民“生态入股”新模式,打通生态保护向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转化的有效途径,让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云南省污染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