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岗位管理模式在急诊护士管理中的应用
2021-04-04蒋红梅
蒋红梅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 黄梅 435500
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是为患者提供抢救的重要场所。 急诊科室所收治的患者病情急、危重等,无疑给患者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挑战[1]。 急诊科在对患者实施抢救、治疗中,由于护理工作人员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工作状态的不同,导致在对患者实施抢救时,易引起医疗纠纷与突发事件。 给患者抢救情况、救治效果造成影响,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2]。基于上述情况,该院要提高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以此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与护理效果,进而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效率[3]。 该科室为了给予护理人员最佳的管理,分别采用常规管理与层级岗位管理模式,对比这两种管理方案实施效果,于2020 年1 月—2021 年1月选取32 名在该院急诊科进行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调研,具体实施情况、结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2 名在该院急诊科进行工作的护理人员,按照随机方案将工作人员进行分组,每组16 名。对其实施不同管理模式,将其分别命名为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管理A 组16 名护理工作人员中,男1 名,女15 名;年龄19~42 岁,平均(30.11±1.21)岁。 纳入100 例患者,男51 例,女49 例;年龄22~79 岁,中位年龄为50.23 岁;因骨质类疾病就诊者22 例、 妇科类疾病就诊者38 例、呼吸方面疾病就诊者21 例、其他科室共19 例。 管理B 组16 名护理工作人员中,男2 名,女14 名;年龄20~42 岁,平均(30.15±1.19)岁。纳入100 例患者,男50 例,女50 例;年龄23~79 岁,中位年龄为50.51 岁;因骨质类疾病就诊者23 例、妇科类疾病就诊者38 例、呼吸方面疾病就诊者20 例、其他科室共20 例。 两组护理工作人员之间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管理A 组对护理人员实施常规管理,即根据该院急诊科所制订的管理制度,要求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对患者实施抢救、救治、治疗的工作,管理者按时、按需抽查、检查护理人员工作状态。
管理B 组对护理人员实施层级岗位管理,具体如下:①层级设置:根据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将其分为5 个不同的层级,即为专科护理工作人员、高级护理工作人员、中级护理工作人员、初级护理工作人员、助理护理工作人员。其中专科护理人员主要发展能力与指导新技术,高级护理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应用新型护理操作技术与新知识,中级护理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为疑难输液穿刺,抢救护理干预、分诊护理干预,初级护理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管辖区域内的输液工作,同时参与重症患者抢救、分诊工作,助理护理工作人员要掌握科室护理流畅与规章制度,同时协助患者做好生活干预以及单元管理,严格观察留观患者实际情况。 ②各层级工作制度制订:在层级护理管理实施中,要按照工作规范、流程而制订相关制度,同时进行评估与完善,粘贴仪器保养标准、仪器使用标准等规章制度,同时制订急诊科室的应急制度,保证科室工作具备规范性。 ③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对科室各个层级员工实施护理工作培训,高级护理管理人员面对面培训中级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内容以发展专业动态、优质护理等知识,同时总结与讲述疑难案例,并向所有护理管理人员传授疾病新进展与新知识。 中级护理工作人员向初级护理工作人员培训,其内容为鉴别诊断、专科诊断等内容;初级护理工作人员向助理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其内容包含急诊科所收治疾病的基本常识。④岗位分工、职责:依照患者疾病情况,将其分为1、2、3、4 级,同时根据患者分级情况进行区域划分,1 级与2 级与危重急症,应送往病人进入红色的抢救室,3 级为急重症患者,需要将其送往黄区抢救室,4 级为普通急诊患者,将其送往绿色抢救室,红色抢救区域为气道管理、急救协同位置,此类区域由高级护理工作人员负责,中级护理工作人员、高级护理工作负责黄区抢救室,助理护理工作人员、初级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疾病评估、疾病巡视。
1.3 观察指标
①工作质量:从综合能力、工作能力、工作质量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个月进行以此查验,以打分形式进行,计算平均分值,总平均分值越高证明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越高,总分100 分,按照一般、良好、优异进行评分,低于60 分为一般、61~79 分为良好,80~100 为优异。②负性情绪反应评估:评估护理工作人员负性情绪反应,从抑郁评分量表、焦虑评分量表评价护理工作人员焦虑、抑郁情绪反应,分别采用SDS、SAS 评分量表进行评价,总得分值越高证明焦虑、抑郁反应越重,总得分值为100 分。③护理满意得分结果:在管理期间分别对100例就诊于该院急诊科室的患者进行调研,以评分方式进行,总得分值越高证明患者、患者家属对于该次护理满意程度越高,此评分问卷为该科室自设问卷,共纳入10 道题目,每道题目记录10 分,得分为百分,得分为60 分或是60 以下为不满意,得分为61~80 分为满意、得分为81分及以上为十分满意。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工作质量评分对照
2.1.1 管理前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工作质量评分对照管理A 组:综合能力评分为(75.11±1.21)分、工作能力评分为(75.21±1.35)分、工作质量评分为(75.35±1.42)分;管理B 组:综合能力评分为(75.15±1.22)分、工作能力评分为(75.25±1.36)分、工作质量评分为(75.39±1.43)分,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管理前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3、0.083、0.079,P=0.926、0.934、0.937)。
2.1.2 管理后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工作质量评分对照管理A 组:综合能力评分为(80.11±1.32)分、工作能力评分为(82.15±1.41)分、工作质量评分为(85.05±1.39)分;管理B 组:综合能力评分为(90.21±1.09)分、工作能力评分为(91.22±1.16)分、工作质量评分为(93.21±1.82)分,管理后,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工作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管理A 组与管理前相比,管理质量评分有所提高,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77、14.70、19.526,P<0.001)。管理B 组与管理前相比,管理质量评分有所提高,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21、35.737、30.796,P<0.001)管理后,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相比,工作质量评分结果较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00、19.870、14.253,P<0.001)。
2.2 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负性情绪反应评分结果对照
2.2.1 管理前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负性情绪反应评分结果对照 管理A 组:护理工作人员SDS 评分结果为(26.11±1.21)分,SAS 评分结果为(24.09±1.15)分,管理B 组:护理工作人员SDS 评分结果为(26.15±1.19)分,SAS 评分结果为(24.12±1.17)分,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SDS 评分结果、SAS 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4、0.073,P=0.926、0.942)。
2.2.2 管理后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负性情绪反应评分结果对照 管理A 组: 护理工作人员SDS 评分结果为(16.21±1.32)分,SAS 评分结果为(15.98±1.13)分,管理B 组:护理工作人员SDS 评分结果为(10.98±0.68)分,SAS 评分结果为(9.87±0.59)分。管理后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SDS、SAS 评分结果对比有所改善,与管理前相比,管理A 组SDS、SAS 评分结果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115、20.121,P<0.001);与管理前相比,管理B 组SDS、SAS 评分结果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73、43.500,P<0.001)。
管理后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SAS、SDS 评分结果对比,前者分值较高,后者分值较低,对比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89、19.172,P<0.001)。
2.3 护理满意评分结果对照
管理A 组:纳入100 例患者中,对于该次护理表示满意,并给予(75.21±2.12)分护理满意评分;管理B 组:纳入100 例患者中,对于该次护理表示满意,并给予(91.21±2.15)分护理满意评分,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护理满意评分结果对比,前者数值较低、后者数值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70,P<0.001)。
3 讨论
急诊科是该院重要科室,是为危重、急症患者提供抢救、救治的场所,同时也是该院最为重要的科室[4]。 急诊科收治病人中,所有患者均具备病情发展速度快、病情危重的特点,而且会随时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在对患者抢救、治疗时候还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配合,进而提高抢救效果[5-6]。 急诊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每日都要面对诸多的重症患者,其护理工作繁多、繁重,导致护理工作人员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均处于不良状态下,降低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不利于患者的救治,而且容易诱发与引起护患纠纷[7-8]。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实施效果,对护理工作人员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9]。 通常情况下,临床常用护理管理方案为传统常规管理,这种护理管理方案虽然有效,但实施效果不甚理想。 而该科室为了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管理效果,便于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则采用层级管理方案[10]。
层级管理方案属于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案会根据护理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工作能力,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进而提高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效果。层级管理中,通过培训工作,可提高护理工作人员对于护理新型知识掌握情况与程度[11-12]。 再通过分组合理搭配不同层级的护理工作人员,利于整体护理团队的工作质量,能够改善与缓解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在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数量,在满足护理质量的同时保证护理安全[13]。 在实施分层级培训中,对于护理工作人员业务知识不同,操作技能不配,进行区分培训,针对性地提高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可将原本繁重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简单,能够有效地分工护理人员工作,能够有效避免既往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所发生的责任不明确情况,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 降低与改善护患纠纷发生率。此外,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护理效率也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沟通、协调水平、干预水平,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该文证实:管理后,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工作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与管理前相比,管理质量评分有所提高(P<0.05)。管理后,管理A 组与管理B 组相比,工作质量评分结果较低(P<0.05),此结果说明管理B 组所采用的管理方案实施效果更为理想,此方案可提高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士管理中,层级岗位管理模式实施效果优异,可提高护理管理效果,此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