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能力本位及资格考试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
2021-04-04罗丹杨世珍
罗丹,杨世珍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内科教研室,河南安阳 455000
21 世纪以来,随着致病因素日益复杂、人类健康概念日趋完善、社会进步及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人们对医学发展及医疗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学,是一类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高职校院医学理论教育使医学生对人体健康有了初步认识,使医学生叩开了医学的大门,而临床实践实习教育教学使医学生在医学的世界里向前迈关键一步,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是医学生进入执业生涯的第一步。 在我国,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医疗单位的助理全科医师[1],是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人才的主要输出单位。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基层临床医师能力本位情况、医师资格考试通过情况,反馈至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进程表课程门类及学时、教学与实践比例,以提升高职院校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能力本位教育水平,提高医学生的能力本位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1 能力本位
1.1 基层医疗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本位现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向本机构服务辐射区域的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水平直接关系着居民的身心健康。根据医疗行业发展要求,医疗单位“以治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重点由“基本医疗为主”逐渐转变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行业发展使基层医疗单位在医疗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使其专业技术人员面对更大挑战。而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职业素养有待加强的问题。何帅等人[2]研究发现,基层医疗单位希望其医务工作者除拥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等专业技能外,还具备电脑知识、语言沟通、处事应变等综合能力。在林凯等人[3]的研究中显示,基层临床医师普遍存在学历低,高级职称少,教育培训较少,在全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比例中,三级预防及健康管理、急症急救知识与处理、全科医疗中用药原则、全科医学的临床技能和体格检查等专业业务方面比例较低,而在全科知识与技能未掌握比例中,妇幼保健、社区康复技术、健康营养指导、心理咨询与治疗及对社会问题的处理方面比例较高,提示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仍存在明显不足,有待提高。
1.2 高职院校根据能力本位情况优化课程设置
从教育到实践,通过实践推动教学改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以门急诊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为主,现有基层医生在预防、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健康教育、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反馈至高职院校,体现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应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使其能力本位水平不断提升为目标。针对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的普遍问题,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应在传统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不断适应专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教育,注重医学生的能力本位培养和综合能力教育,包括其人际沟通、知识更新、获取信息等一般能力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合理运用、宣教、预防保健等综合能力。王大伟等[4]认为医学人才能力本位的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卓越医生培养体系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核心,把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高素质的职业精神、善于合作和沟通、精于循证医学法、拥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调管理能力、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等作为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的目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医学生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单位,应具备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及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能力,能够在城乡基层医疗单位独立开展工作。
作为高职院校,以能力本位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从业人员的岗位胜任力。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亦纷纷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开启采用“1+1+1”“2+1”“1.5+1.5”“1+2”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5-7],以期探索出培养更适合中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2019 年,我国国家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指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后者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相较2012 年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2019 年《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优化,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医患沟通》《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律法规》,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从国家层面上重视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及基层医疗技术方面的培养。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都为达成培养目标提供了保障。刘慧东等人[8]研究发现,实施基于临床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将临床实际案例及操作融入课堂,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赵玉群[9]研究发现,基层医生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依次是: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际沟通、基层卫生管理、卫生法律法规。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的服务要求,针对基层医生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计划。如优化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等学科教学内容;常见病、多发病重点讲解;调整实践学时比例,优化实训项目,并于进入临床前开展临床综合实训,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强化临床操作能力;增设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常用护理技术、康复技术、中医学概论、中医适宜技术等课程。基层医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将直接影响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影响社区居民对基层医生的认同感。
2 医师资格考试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是专科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的敲门砖,是医疗行业的准入标准,是检验医务人员是否具有匹配的知识和技能的标准[10]。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是国家检验和衡量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学生自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试用期满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医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试题、统一合格标准的方式,通过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对医学生“三基”和临床综合能力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评价。 医师资格考试为医疗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保障,也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了保障。 根据《执业医师法》规定,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需先通过技能考试后才能进行医学综合笔试,这要求医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实践练习。陈艳等人[11]研究发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通过率与学历无关,而与工作岗位相关,在辅助科室、与临床接触较少的医学生实践技能通过率低于临床科室。李秋华等[12]通过对某高校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中四个知识模块的成绩研究分析发现,临床医学掌握率最高,其次依次为医学人文、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
医师资格考试逐步成为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笔试的问题,近年来,各高校纷纷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大纲,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教师对资格考试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新型考核方式,与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接轨等措施[13-15],以便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技能和医学综合考试通过率。
综上所述,提高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以助医学生跨过执业行医的门槛,提高医学生的能力本位使其更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和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是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结合医学生能力本位及医师资格考试,以培养出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基层卫生服务急需的实用型医学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