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探讨

2021-04-04陈锋韩雪峰乜庆荣赵珊方晓玉李春娟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27期
关键词:医学生肺癌思政

陈锋,韩雪峰,乜庆荣,赵珊,方晓玉,李春娟

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呼吸内科,北京 1024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医学院校本专科学生,刚刚步入医学院校,学习方式、方法,对医学知识、医生职责、社会职责等认知不足,医学知识需要背诵的内容量大,知识缺乏趣味性,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今后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奠定基础。胡卫锋等[2]指出对医学生的培养应该包括3方面:知识、能力和素养,要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就要把医学教育变成人文维度,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灵魂的医学人才。在全世界多元文化大碰撞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思维[3]。在医学教育中,要把思政教育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实现医学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技术好、医德馨的医学生[4],该研究将思政元素引入到呼吸系统教学中,达到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1 课程思政与呼吸系统教学相融合的尝试

课程思政是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体系[5],旨在日常授课时结合政治教育内容,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目的。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往往各言各论,缺少融合,这一现象在以专业特色见长的医学院校表现更为突出[6-7]。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不同器官的疾病,其中涵盖了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方面[8],传统的内科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多数《内科学》教科书均将呼吸系统放在第一篇,是医学生接触临床教学的开端,为之后的各系统疾病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内科学也是医学生接触临床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讲好呼吸系统课程是广大呼吸系统教师的重要任务。将思政因素融入呼吸系统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培养道德高尚的医学人才。该教研室组织所有教师不断研讨,并咨询相关方面的专家,将课程思政因素融入呼吸系统教学中,在每节课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使学生对本节思政因素设置的合理性及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及建议,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课程思政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2.1 总论

总论是对呼吸系统疾病从整体上进行阐述,从呼吸系统解剖、病理生理、呼吸系统疾病范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到治疗,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联系哲学思想中总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把握整体规律,能更好理解每部分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总论中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常用的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以及预防措施等内容,对今后学习各节疾病起到统领作用。结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广大呼吸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赢得疫情的控制,在历次的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中,呼吸工作中都展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为疫情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兴趣,并吸引有志向从事呼吸系统医学工作的医学生发奋图强,促进呼吸医学事业的发展。同时,讲到辅助检查及用药方面,结合大处方、大检查等热点问题,并适当引入近些年医疗系统中典型的腐败案例,教育学生要做到廉洁行医,触犯法律最终会受到制裁。使学生具备仁爱、大爱的品质,杜绝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对于疾病的预防知识,由于在既往的考试过程中较少涉及,因此,部分教师和学生会从思想上不重视此部分内容,但自古代医学家提出“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的重要思想[9],21世纪医学从“注重治疗”向“注重预防”发展,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注重疾病的预防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教育医学生要重视疾病的预防,为全民健康贡献力量。

2.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经历,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70%~80%为病毒感染,但大多数都接受了抗生素治疗,结合目前抗生素滥用以及细菌耐药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从医生涯中,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遏制细菌耐药的发生与发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引起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热等严重并发症,可以引用大局观与整体观,大局观是整体思维,对于事物整体的把握能力,具有大局观的人,视野开阔,能看到事物的全部,在思考时遗漏很少,同时,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可以避免只看到疾病而不注重人文关怀,只看到单一疾病而不注意横向疾病的联系。

2.3 慢性气道疾病

在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时,可以引用改革开放以来医药卫生产业取得的巨大进步,最初,慢性气道疾病的患者只有口服氨茶碱等药物缓解症状,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随着我国卫生产业的进步,慢病管理的规范化,这类患者有吸入药物治疗、肺康复治疗、家庭氧疗、家庭无创机械通气甚至肺移植等先进措施,大大降低了此类患者的致死率与致残率。众多研究显示,烟草暴露(包括吸烟及二手烟暴露)是慢阻肺明确的危险因素,极大增加了该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0-11],我国自1979年开始宣传烟草的危害,多个城市先后实施多种举措进行戒烟运动。在2016年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到至2030年将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0%以下,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烟草并劝阻周围人戒烟,减少慢性气道疾病的发生。近些年,大气污染成为全球问题,大气污染物如PM2.5、PM10等对全身器官尤其是肺脏的损伤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应对大气污染,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随着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出台,我国空气污染有了很大改观,慢性气道疾病的急性加重次数也相应减少。

2.4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近代社会,由于抗生素的发明,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曾一度下降。近20年,由于抗生素滥用、人口老龄化及免疫抑制人群的增加等因素,抗生素耐药问题已引起全球关注。抗生素滥用是指包括抗生素在内,用药的不合理即为滥用,主要表现在抗生素使用的随意性和超前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和使用国,年产抗生素原料药约21万吨,每年人均消费抗生素量138 g,是美国人均水平的10倍多[12],在此部分教学中,引用上述数据,教育学生一定要严防抗生素滥用,只有诊断正确,才能给予正确的治疗。

2.5 肺癌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据统计,2012年全球新发癌症人数为1 410万人,癌症死亡人数达820万,而肺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新发病例数可达180万人,占癌症总诊断率的13%左右[13]。从经济角度出发,肺癌在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较高,为全球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吸烟是众所周知的危险因素,环境因素也是重要致病因素,室内装修与烹饪产生的油烟成为女性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引用国外研究,长期暴露于室内油烟的女性是不经常暴露女性患肺癌的7倍,提醒广大女性及周围人群,改变烹饪方式及注意室内通风,降低女性肺癌的发病率。职业暴露与肺癌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石棉与矿石粉尘可明显增加肺癌发病率,我国尘肺患者患病率高,并发肺癌的机会明显增加,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保护劳动者,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但在相对落后的地区,仍有部分企业不注重劳动者身体健康,需要全社会大力宣传,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在肺癌治疗方面,可以引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肺癌靶向药物:甲磺酸艾氟替尼,此药打破了十余年我国肺癌靶向治疗领域的空白,并且证实甲磺酸艾氟替尼在客观缓解率(ORR)、脑转移有效率、显著提高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指标上甚至优于已经上市的进口产品,实现了国产抗癌药物对进口产品的质量上的超越,通过上述案例,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科研自信,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 课程思政在见习与实习阶段的应用

见习与实习阶段是医学生通过临床实例来验证和体验理论知识的阶段,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面对面沟通来处理临床问题,也是带教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检验学生思政内容的阶段。今天的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影响着“明天”的医患关系,关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必经阶段,对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14]。在接触患者时,要遵守医学伦理学中不伤害原则,即在诊治、护理过程中不让患者的身心受到损伤。一般来说,凡是在医疗、护理上必需的或者是属于适应证范围内的,那么所实施的诊治、护理手段是符合不伤害原则的,教育学生不要为了教学或者科研目的,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伤痛。医疗过程中要体现哀伤观念,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在进行有创操作前要耐心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争取患者配合。在体格检查时,要注意为患者保暖,保护隐私,检查结束整理好被褥,用手焐热听诊器等行为来关爱患者。在药物选择方面,严格把握适应证,杜绝大处方、大检查。对于经济条件稍差的患者,一定要体现医者仁心,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为患者节约住院费用,对于贫困患者,甚至通过募捐等方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美国一些大学医学院通过在医院设立“病房伦理小组”加强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病房伦理小组”由在校学生、实习生和高级别住院医师组成,每天巡视病房,每周都针对遇到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一次讨论等[15]。在日常工作中带教老师身体力行,将高尚的医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展现给医学生,并邀请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医学伦理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医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 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的“总导演”“制片人”。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也是如此,在医学院校中,多数课程是专业课程,多数教师是专业课教师,学生的多数时间也用于专业课学习,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学生出于对教师专业学识的崇拜,很容易接受教师的“德育”影响[16]。高校不少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每位教师都要承担好育人职责[17],因此临床教师不仅要进行“传道”,也要进行“授业”,即帮助医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临床教师都在从事医疗工作,平时工作强度大,大多数是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备课、授课,讲授的内容也主要是理论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来提高临床教师的思政水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来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政水平。①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主义理论、实事报道等学习班或讲座,进一步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并通过竞赛等形式来激励教师学习思想政治课程。②教研室增加教学大纲中的思政元素,各教研室在备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大纲中,明确各专业授课目标,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纲”可循,有“理”可依。③鼓励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请思想政治教师参与备课,结合专业课程,请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指导,使专业教师的思政元素能更恰当,更能达到教学目标。对年轻教师,可以通过试讲等方式,不断精炼授课内容,提高运用思政元素的能力。④教师也应该放眼国际,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关心时事政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不断向其他院校、其他专业老师学习,将适合的思政因素及时添加到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具有扎实的学识基础,才能做到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有机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18]。

5 教学成果的检验

通过课堂发放调查问卷方式,结果显示在呼吸系统教学中设置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占97%,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占93%,认为与其他未设置思政课程的系统相比,设置思政课程能引起学习兴趣的占98%,认为在每节课程中设置课程思政的恰当性占91%。在出科考试考察中,问答题部分设置课程思政内容,96.0%的学生能恰当结合哲学或者时事热点对问题进行解答。

因此,在呼吸系统教学过程中设置课程思政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水平,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起到“润物无声”及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内科学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李洁雪等[19]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课程思政任重道远,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哲学水平,恰当运用思政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医学生肺癌思政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