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霜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2021-04-04吴仁锋蔡翔杨绍丽王萍占稳
吴仁锋 蔡翔 杨绍丽 王萍 占稳
莴笋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属耐寒性蔬菜,又称茎用莴苣、青笋、千金菜等,是菊科莴苣属莴苣种能形成肉质嫩茎的变种,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莴笋可食药两用,享有“春令莴笋似黄金”的美誉,是医生推荐的春季“千金菜”。
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莴笋病害的发生也日趋严重。霜霉病是莴笋生产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流行性强、传播快、发病重、毁灭性强,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会导致菜农收入减少、种菜积极性下降。
1 症状识别
莴笋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幼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生,通常生长中后期发生较重。一般下部叶片先染病,自下而上逐渐蔓延,叶片上会形成淡黄色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出现白色霜状霉层。发病后期,病斑变为黄褐色并且连成片,全叶发黄枯死。
2 发生规律
莴笋霜霉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病时期在春季或秋末冬初。病菌以菌丝体及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潜伏在种子上越冬,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孢子囊, 借助风雨或昆虫传播,从寄主叶片表皮或气孔直接侵入, 条件适宜时,可进行多次侵染。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对莴笋霜霉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另外,地块潮湿、肥水过量、排灌不畅、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
3 防治方法
为了有效控制莴笋霜霉病的发生,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防治,采取综合防治策略。
3.1 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紫红色或深绿色的品种抗病,可根据生产需要和消费特点,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3.2 实行轮作
避免与菊科作物连作,可与豆科、百合科、茄科等作物合理轮作。
3.3 加强田间管理
地块深耕,勤翻暴晒,减少土壤带菌;优化种植密度,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清除杂草,摘除老叶,及时清理病残体,保持田园清洁;深沟高畦栽培,加强排灌管理,控制田间湿度;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4 药剂防治
防治霜霉病, 可使用的药剂有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 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 倍液、30%吡唑醚菌酯水乳剂2500 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 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8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等。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及时喷雾防治, 每隔7 天左右喷1 次,连续2~3 次,施药时叶片正反面均要喷到,力求均匀周到。提倡合理轮换用药,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