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中段股静脉留置PICC在上腔静脉置管受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4-04范彬梅孟雪黄芬梅赣红
范彬,梅孟雪,黄芬,梅赣红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上腔静脉系统是静脉输液治疗的首选部位,主要是由于下肢静脉瓣膜较多,且受肢体活动、重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导致治疗难以顺利进行[1-3]。肺癌和纵膈淋巴瘤患者,由于肿块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而导致上腔静脉无法放入导管,因此,需经下腔静脉系统进行中长期输液治疗[4]。但下腔静脉输液需经患者腹股沟静脉,不适宜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手术风险较大,临床需要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中长期输液最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5-6]。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腿中段股静脉留置PICC在上腔静脉置管受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上腔静脉置管受限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38~67岁,平均(47.28±3.11)岁;化疗35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3例,持续输注全胃肠外营养液患者10例,输入其他药物8例。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输注全胃肠外营养液等药物;控制输注时间为14 d;存在股静脉置管适应证;谨遵医嘱;患者知情同意,且依从性高。排除标准:曾接受过创伤或手术而导致静脉解剖异常;穿刺处合并感染;合并严重脏器功能疾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材料与仪器 前段开口聚氨酯导管,三向瓣膜式的硅胶单腔导管,便携超声仪;一次性穿刺包,2%利多卡因注射液、5%聚维酮碘、75%酒精、注射器、无针接头。
1.2.2 置管方法 需由1名具备丰富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以下操作:保持平卧体位,穿刺侧下肢外展,并取大腿中段平整区股静脉,实施PICC置管静脉,于大腿内侧部位实施穿刺,选择穿刺处为腹股沟下10~20 cm,使用超声对静脉位置、关系进行评估,选择最佳穿刺点,为穿刺成功提供保障。如股静脉在股动脉的正下方,可告知患者进行下肢外展等,促使两者位置发生改变,即由上下变为左右,避免误穿动脉,造成血肿。测量预置管长度,仍在体表测量,于超声引导下实施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依据血管深度,相应调整穿刺角度,若血管穿刺部位较深,可适当增加穿刺角度,穿刺成功后,压低穿刺针角度,递送导丝并进行扩皮处理,之后送入扩张器与鞘管。撤掉导丝后,扩张器送到导管处,直至达到预先设定的长度,回抽显示无出血情况,才可撤掉导管中导丝与鞘管,并进行0.9%氯化钠溶液冲洗,最后做封管处理,采用无菌敷料固定导管。
1.3 导管维护 自大腿中段静脉部位置入PICC的具体操作方法与上肢PICC置管方法基本一致,且每周需进行1次敷料、冲洗管的更换。置管操作中需注意,禁止从术侧股静脉与股动脉部位采血,避免导管穿刺受伤而发生出血情况。其次,针对股静脉PICC部位容易出现堵管情况,可根据具体堵管情况进行封管次数的调整,并正确应用正压接头,避免腹压水平升高。出现导管堵塞,可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突起,避免因肌肉活动而导致导管滑动后出现皮下打折,必要时可将导管向外拔1~2 cm。当患者主诉置管部位肢体肿胀、疼痛,需及时进行血管超声识别检查,明确疼痛诱因,并采取对应措施处理。置管后,可观察置管固定良好,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或者进行床上锻炼,久坐、蹲伏等会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卧床时可适当进行下肢活动。
1.4 观察指标
1.4.1 置管操作 置管操作主要包括一针穿刺成功、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出血量、疼痛程度。一针穿刺成功:一次性穿刺到靶静脉。一次性置管成功:在穿刺成功后,一次性送管成功,无需调整导管,经腹部平片检查可见导管头端处于下腔静脉。操作时间:从评估静脉到导管固定所需时间。出血量:置管操作过程中、穿刺过程中出血量,无出血为4分,浸湿1块纱布3分,浸湿2块为2分,浸湿3块为1分,浸湿超过3块则为0分。疼痛程度:根据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进行评价,护理人员根据患者面部表情变化评估,完全不痛0分,轻微疼痛1分,有些疼痛2分,很痛3分,剧烈疼痛4分,极端疼痛5分。
1.4.2 留置时间 自置管时间至拔管整个过程中的时间。
1.4.3 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 置管并发症包括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栓、继发异位。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56例患者入院经诊断:重症肺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车祸伤1例,糖尿病2例,胰腺癌2例,食道癌3例,乳腺癌4例,肾功能衰竭7例,纵膈肿瘤10例,肺癌25例;左侧置管6例,右侧置管50例;导管置入长度约为48~56 cm。
2.2 疗效分析 56例患者均成功置管,置管情况经腹部CT平片检查显示:其中53例患者穿刺部位为腰部2~3椎体水平,2例穿刺部位为腰部1椎体水平,外拉2 cm,最后1例穿刺部位选择导管原发异位对侧髂总静脉,外拉5 cm至腰4椎体。所有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55例,成功率为98.21%,一次性置管成功53例,成功率为94.64%,递管不畅者进行调整后,3例成功。手术操作时间为24~58 min,平均手术操作时间(28.25±3.22)min。置管过程中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出血量(2.44±0.66)分,疼痛评分为(1.60±0.55)分,操作时间为(32.72±3.92)min。
导管留置时间为3~45 d,留置期间发生并发症7例(12.50%),包括意外拔管1例,渗血1例,局部感染2例,单纯堵管2例,导管外滑1例,无导管断裂、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治疗后,拔管54例,意外拔管1例,外滑伴堵管拔管1例。
3 讨论
3.1 置管静脉的选择 关于PICC置管操作时静脉选择,临床多选择右侧肘窝处静脉,首选为静脉,次选为肘正中静脉部位,末选为头静脉[7-8]。此外,在选择置管部位时,还需考虑穿刺处皮肤情况以及血管弹性。而针对上腔静脉置管受限患者,如何选择静脉置管部位,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3.2 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置管成功率、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腿中段股静脉留置PICC在上腔静脉置管受限患者中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置管时间明显延长,操作时间显著缩短,患者舒适度较高,且疼痛程度降低,出血情况改善显著。分析原因为,选择大腿中段实施穿刺,避免以往穿刺选择腹股沟区域解剖核心区域,减轻对患者核心部位造成的损伤[9-13]。
3.3 下腔静脉置管首选右侧大腿中段股静脉 针对上腔静脉穿刺受限患者,临床实施下腔静脉置入PICC,选择穿刺部位为大隐静脉或股静脉部位。选择大隐静脉虽无半行静脉,但置入路径过长,且管腔小,易出现穿刺异位情况,因此,针对成年人不建议实施大隐静脉PICC置管[14-15]。而选择右侧大腿中段股静脉的主要优势为,大腿中段股静脉与股动脉虽然存在伴行关系,而且两者有解剖关系差异,但经下肢外展或内收等体位方式调整,可改变两者间的相关性,保持股静脉、股动脉的对称性[16-17]。股静脉经腹股沟韧带后方可延伸到髂外静脉,与髂内静脉联合,形成髂总静脉[18-19]。左髂总静脉自此处受前方右髂动脉长期压迫,以及搏动而产生机械作用,出现Coekett综合征,导致静脉置管过程中,病症加重,出现导管相关血栓,因此,首选右侧大腿中段股静脉部位实施穿刺[20-21]。但该部位穿刺置管,堵管发生率相对较高,分析可能与重力、下肢静脉血流方向相关,因此,临床提议可尽量选择有瓣膜导管,降低堵管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针对上腔置管受限患者,临床可考虑选择大腿中段股静脉PICC置管穿刺,其操作相对简单方便,而且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输液方式,满足长期输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