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在泸州地区防控不同鳞翅目害虫的田间推广应用评价

2021-04-04张志东税静贺利业尹勇林君黄源封传红徐翔张梅任灵巧兰丽赵形勇贾敏刘雪梅周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虫量二化螟高粱

张志东税 静贺利业尹 勇林 君黄 源封传红徐 翔张 梅任灵巧兰 丽赵形勇贾 敏刘雪梅周 艳

(1.泸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四川泸州646000;2.合江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四川合江646200;3.泸县植保植检站 四川泸县646100;4.四川省植物保护站 成都610041;5.泸州市龙马潭区植保植检站 四川泸州646000)

水稻、高粱、柑橘作为泸州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特色产业,对当地经济与农民收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3]。害虫通过取食叶片、钻蛀茎秆、幼虫潜入植株幼嫩部分表皮取食叶肉等方式为害,常造成农作物的收益大幅度下降[4-6],因此针对不同害虫的监测预报与防控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一些昆虫种类的雌虫在性成熟时分泌和释放,从而引诱同种雄成虫前往交配并繁衍后代的微量化学信息物质[7]。近年来,利用该原理,人工合成昆虫性信息素而制成的性诱剂已广泛应用于泸州市农田,能有效诱捕黏虫、条螟、玉米螟、二化螟、柑橘潜叶蛾、荔枝蒂蛀虫等不同作物重大害虫,成为了一种害虫监测预警和诱集防控的新措施[8]。

鳞翅目昆虫一般通过释放性信息素来吸引异性交配与繁衍,通过高剂量信息素自动喷施系统装置、毛细管迷向丝、蜡滴和空气纤维等迷向缓释材料载体在空气中稳定释放性信息素,干扰特定害虫寻找配偶,阻碍其正常交配繁殖,达到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控害虫的目的[9-10]。自动喷施系统装置在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等害虫的迷向防治中得到较好的试验与应用,其有效期可达6个月[10]。国内迷向干扰产品主要为毛细管迷向丝,悬挂在田间缓释出性信息素,已在梨小食心虫的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作为一种绿色防控新技术,昆虫信息素的应用发展迅速,且具有高效、安全、环保、专一、操作方便、不伤害益虫等优势[8]。本研究通过在田间安置昆虫性信息素自动喷施系统装置与迷向丝,对为害水稻、高粱、柑橘的鳞翅目害虫进行防控研究,结合性诱技术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探索新型释放技术和材料在泸州地区害虫迷向防控中的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点

害虫诱捕装置:新型飞蛾通用诱捕器由诱芯安放装置和桶型捕虫器组装而成,并悬挂固定在杆上置于水稻和高粱田中。

柑橘潜叶蛾的性诱装置为悬挂式船型诱捕器,由性信息素诱芯、船型诱芯安放装置和粘虫板组装而成,并悬挂固定在杆上或挂置于柑橘果园中。

害虫迷向装置:水稻和高粱螟虫的高剂量信息素自动喷施系统装置分为挥散芯(迷向剂有效成分)、起保护作用的外壳和定时喷施迷向剂的电子按钮装置,每0.33 hm2安插1个。挥散芯灌装瓶舱:高(35.0±0.2)cm,长(9.0±0.2)cm,宽(8.5±0.2)cm。化学信息素喷射瓶:含化学信息素(290.0±0.5)g,瓶体直径(6.5±0.2)cm,高(20.0±0.2)cm,喷头每次固定喷出(45±2)L的液体。可以喷射9 000次,其中活性组分总含量为40%。

柑橘潜叶蛾迷向丝为高剂量昆虫性信息素释放迷向丝,通过聚乙烯管状材料包裹住昆虫性信息素液体,内部为高分子凝胶材料的内芯,贮存性信息素化合物,外套聚乙烯材料挤出成型。整个试验期间迷向丝悬挂1次,不更换。悬挂于柑橘树嫩枝旁,每0.07 hm270个。

上述材料均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供试水稻田: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方洞镇水稻种植基地(29.29°N,105.42°E),实行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保持田间条件一致。

供试高粱田: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来寺村:28.97°N,105.34°E)、金龙镇(雪骡村:29.00°N,105.35°E)有机高粱种植示范区,高粱品种为国窖红1号,肥水管理等因素控制相对一致。

供试柑橘园: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望龙镇柑橘种植园(28.91°N,105.84°E),肥水管理、树形、产量相对一致。

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稻显纹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螟、高粱条螟、黏虫、柑橘潜叶蛾的雄成虫。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水稻、高粱迷向试验:试验设置交配干扰处理区33.33 hm2、对照区6.67 hm2,各处理区之间相隔400~500 m。释放器设置密度为每0.33 hm21个。释放器设置高度为0.8 m左右,喷施时间为下午4:00至第二天早上6:00,每隔15 min喷1次,总计12 h。释放器喷施方向:不同方向交叉设置。

监测诱捕器在交配干扰区和对照区内分别设置稻纵卷叶螟、稻显纹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螟、高粱条螟、黏虫的诱芯及配套诱捕器各6套,用于监测应用迷向技术后虫量的变化,对比其效果。其中交配干扰区的监测诱捕器主要放在交配干扰区的核心位置,对照区的监测诱捕器放于对照区中心地带,各诱捕器之间相距25 m。

柑橘迷向试验:试验设置交配干扰处理区、对照区各6.67 hm2,各处理区之间相隔30 m,每0.07 hm270个。柑橘潜叶蛾迷向释放器吊在树冠外围树枝上,高度在树冠1/3处均匀挂置。对照区距离处理区500 m以上,选择与迷向释放器区管理水平一致的果园6.67 hm2,不挂迷向释放器。同时在各处理区域和对照区域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设置1个监测诱捕器诱捕成虫,用于对比迷向技术的应用效果。诱捕器放置在诱芯距地面1.5 m的高度(树冠中部高度)。另设对照区的柑橘潜叶蛾防治按防治指标施用化学农药。

1.2.2 调查方法 水稻交配干扰率的调查:从设置交配干扰释放器开始,每10 d统计1次各监测诱捕器的成虫诱捕量,对二化螟的发生时期、发生量进行调查,记录诱蛾数量,检查后将诱到的蛾子清除,根据交配干扰区和对照区的诱蛾数量计算交配干扰率。二化螟等害虫在水稻田间危害稳定后,分别在交配干扰核心区和对照区内调查分蘖数、白穗数,计算白穗率和防治效果;在高粱穗期,调查不同处理高粱虫穗数和虫量。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各选取5个点,每个点调查1 m2。

柑橘交配干扰率的调查:试验期间监测诱捕器诱蛾量记录,从悬挂迷向释放器开始,每10 d记录1次各诱捕器的诱蛾量,每次调查后更换粘板。为害叶片卷叶率调查:在处理区和对照区域的东、南、西、北、中各随机选取5棵树,即每棵树查25片叶,并调查记录叶片受害数。

迷向技术对不同鳞翅目害虫的诱控防治效果计算:迷向率(%)=(1-处理区诱蛾量/对照区诱蛾量)×100%。

高粱穗期百株虫穗率和百株虫量防效计算:百株虫穗率(%)=(1-虫穗数/调查穗数)×100%;防效(%)=(1-百株虫量/对照区百株虫量)×100%。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DPS 7.0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和Duncan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DMRT),以区分其差异的显著性(P<0.05,P<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迷向技术对水稻螟虫诱蛾量变化及迷向应用评价

通过统计4次调查数据发现,每次诱集的二化螟数量最多,其为水稻田间发生的优势种,其次为大螟、稻纵卷叶螟。4次调查发现,水稻田中迷向区的虫量均低于性诱区,其中二化螟可达3.18~8.50倍(图1)。

图1 性信息素的应用在田间诱集水稻螟虫的种群变化情况

平均来看,迷向区的虫量明显低于性诱区,除大螟外大部分均超过3倍,其中性诱区诱集的二化螟数量极显著高于迷向区,说明迷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干扰二化螟交配;性诱区稻显纹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数量可达迷向区的4倍以上。不论在性诱区、迷向区,二化螟、大螟单个性诱装置的诱集数量均较多。比较不同的种类害虫发现,性诱区二化螟的诱集数量可达其他害虫的5.76~13.46倍,说明二化螟的性诱装置能较好的诱集害虫(图2)。

图2 不同处理下性诱装置在田间诱集水稻螟虫的情况

结果发现,迷向技术对不同水稻害虫均有较好的迷向效果,迷向率平均值均高于60.00%。由于稻纵卷叶螟、稻显纹纵卷叶螟诱集虫量较少,因此部分时期调查的迷向率结果偏高,相比二化螟、大螟的迷向结果还需进一步试验来验证(表1)。

表1 迷向技术对不同水稻害虫的迷向效果(2020年,泸县)

迷向区+性诱区与纯性诱区的白穗率极显著低于常规防治区,仅约为其1/5。另外,常规防治区每丛水稻的穗数也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这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图3)。统计结果表明,相比农户自防区,迷向与性诱技术对水稻螟虫均有较好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64.96%、72.57%,均大于60.00%,其中纯性诱防治区相比迷向效果更好。

2.2 迷向技术对高粱螟虫诱蛾量变化及迷向应用评价

图3 性信息素的应用下水稻白穗的调查结果

统计7月13日、7月23日2次调查的数据发现,迷向区的虫量明显低于性诱区,其中性诱区单个性诱装置诱集的高粱条螟数量极显著高于迷向区,可达迷向区的3.40倍。比较不同种类害虫发现,高粱条螟数量最多(近年来在泸州地区监测发现为优势种),其次为黏虫(图4)。结果发现,迷向技术对不同高粱害虫均有较好的迷向效果,迷向率条螟为70.59%、黏虫为80.00%,平均值均高于60.00%。由于玉米螟、草地贪夜蛾诱集虫量较少,数据可靠性较低,相比二化螟、大螟的迷向结果还需进一步试验来验证。

图5 性信息素的应用对高粱虫穗情况的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高粱穗期螟虫发现,百株虫量和虫穗率的农药区均显著高于迷向、性诱区与混合区,其余差异不明显。混合区效果最好,百株虫量与虫穗率均最低,其次为性诱区,然后为迷向区。分析认为,相比农户农药自防区,迷向与性诱技术对高粱螟虫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图5)。结果表明,相比空白对照(未施药防治),迷向与性诱技术对高粱穗期螟虫均有较好相对防治效果,均明显好于农药实施区,且均高于60.00%,其中混合区的效果最好(表2)。

图4 不同处理下性诱装置在田间诱集高粱螟虫的情况

表2 迷向技术对高粱螟虫的防治效果(2020年,泸州龙马潭)

2.3 迷向技术对柑橘潜叶蛾诱蛾量变化及迷向应用评价

调查发现,4次调查中性诱区的虫量大都高于迷向区(性诱迷向混合区),可达1.89~3.15倍;平均每个装置诱集的虫量中,性诱区明显高于迷向区,达到2.16倍。第4次调查数据迷向区高于性诱区,但因为数量不大且都是呈下降趋势,分析可能与柑橘潜叶蛾数据估算有关。

结果发现,实施迷向技术的区域,柑橘叶片平均受害率小于20.00%,均小于自防区和性诱区,而自防区受害较为严重,说明迷向与性诱技术对柑橘潜叶蛾能起到一定防控作用,其中受害率最低的为性诱迷向混合区处理,低于自防区受害率(26.30%)。各处理间差异却不显著,可能与数据较为离散有关,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试验重复。

图6 性信息素的应用在田间诱集柑橘潜叶蛾的种群变化情况

以农户自防区为对照,迷向、性诱技术对柑橘潜叶蛾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20.16%、17.72%,其中迷向+性诱的相对防治效果为26.31%,可能与虫量较大有关,造成防效数值偏低。结果发现,迷向技术对柑橘潜叶蛾的迷向率平均值高于60.00%。

图7 性信息素的应用下柑橘叶片受害情况的调查结果

3 讨论

迷向技术应用于防治农作物鳞翅目害虫的研究陆续都有报道[7,10-14]。王万洪等[13]在湖北中稻开展了昆虫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发现各处理区螟害率都控制在1.00%以内,防效超过90.00%,其中迷向性信息素区防效为91.11%、迷向性信息素配合化学农药区防效达95.56%。徐善忠等[14]2018年在江西开展性信息素交配干扰试验,发现该技术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迷向效果,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可达70%以上,较常规化学防治减少农药制剂(0.07 hm2用量390 g),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当前大多研究针对水稻害虫,而研究高粱螟虫和柑橘潜叶蛾的相对较少。本研究发现,利用性信息素的方法对防控水稻、高粱、柑橘鳞翅目类害虫有较好的效果,防治效果和迷向率大多高于60.00%。

本研究还发现,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虽具有高效、低毒、无污染、不伤益虫等优点[8-15],但对害虫的防控能力还有待提升,当虫口基数较大时,对于害虫的防控作用就会减弱。如在柑橘潜叶蛾试验中,性信息素的应用对柑橘潜叶蛾的相对防治效果均较低,并未达到理想效果,考虑在试验研究前可根据虫量先施用化学农药做初步控制,然后通过多年试验得出适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的最佳时期和虫口基数。

表3 迷向技术对柑橘潜叶蛾的迷向效果(2020年,合江)

本研究认为,在推广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应用于大面积防治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研发一种可降解迷向丝材料以减少田间白色污染,设置太阳能源或固定式的自动喷施系统装置,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性信息素的干扰效果等。应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技术,其中剂型的研究又是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前提条件之一[15-16],而不同剂型、不同迷向信息素的释放方式是否对害虫防控有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虫量二化螟高粱
句容市稻飞虱灯下种群发生情况分析
永兴县水稻二化螟发生原因分析及其防控措施
高粱红了
金秋时节高粱红
二化螟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初探
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示范效果分析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婺城区早稻二化螟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