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左心房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2021-04-03朴雄许钦琦张莲美李星云
朴雄 许钦琦 张莲美 李星云
原发性心脏肿瘤属于罕见心脏疾病,指原发于患者心脏各腔室及其相同大血管的肿瘤,主要在巨大瘤块多处于瘤结节和弥漫性浸润,并且伴有心包积液细胞学类型[1],原发性心脏肿瘤来源于间胚叶,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及其他类型细胞瘤,较为常见的黏液瘤、脂肪瘤。横纹肌瘤及纤维瘤等,临床发现原发性左心房恶性肿瘤占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25%,患者临床特点为全身表现为发热、消瘦、全身不适及关节痛[2],心脏表现出胸痛、晕厥、心率失常及传导障碍等情况,同时患者脑瘤碎片或肿瘤表面血栓脱落引起栓塞,心脏内黏液瘤[3]。虽然该疾病发病率较低,即使是良性肿瘤也会早成血流动力学异常,引发患者心力衰竭、肺与体循环栓塞等并发症,严重情况下导致患者猝死,因此应对患者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临床主要通过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及CT、MRI均可进行诊断患者症状。本文通过对脑梗死并左心房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提高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 8 月期间患有脑梗死并左心房肿瘤患者1例为研究对象,女性,57岁,患有脑梗死并左心房肿瘤疾病,术前心脏彩超显示为EF 59%,左房内径 37mm,左室舒张末内径 43mm,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正常。
1.2 研究方法
术前检查中脑部CT显示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右侧额叶脑软化灶,余未见异常。左房内肿物根部全部附着于房间隔左房侧,靠近二尖瓣前叶[4],延长房间隔切口,环形完整切除蒂所在房间隔,整体取出左房内肿物,肿物大小约为4.5×3.5×2.0 mm3,形态不规则,表面有黄色及暗红色附着物,质硬,房间隔及二尖瓣未见明显浸润改变,彻底清洗左房及左室[5],用4-0 proline线双重连续缝合房间隔切口及右房切口,复温,常规脱离体外循环,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拔出升主动脉插管,彻底止血[6]。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诊断效果,观察其左心房组织情况。
2 结果
左心房大片坏死组织周围见少量退变的恶性肿瘤组织,结合现有免疫组化考虑间叶源性,Vimentin(+),CD20(+),CD3少量(+),Ki-67(40%~50%+),SMA(+)(胞核),但未能明确提示肿瘤分型。
3 讨论
心脏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心脏肿瘤远比继发性心脏肿瘤少见。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较少见,原发性心脏肿瘤多为良性,占心脏原发性肿瘤的75.00%,常见类型有:黏液瘤(50%)、横纹肌瘤(20%)、纤维瘤、血管瘤、畸胎瘤等;恶性肿瘤则以肉瘤常见[7]。原发性心脏肿瘤中约1/4为恶性组织学特征,可进行浸润及转移,95%为肉瘤,原发性心脏肿瘤主要因心外膜、心肌或内心膜出现病因,该疾病临床特征较为复杂,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发热及体质量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也可引起心脏破裂、心肾衰竭、神经系统症状等[8]。原发性心脏肿瘤一旦确诊,应以急诊或亚急诊手术的措施进行手术,若发现黏液瘤增大或易碎落,应尽早手术治疗,避免患者生命面临危机。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快速准确诊断心脏肿瘤尚有一定局限性[9],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诊疗方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预后尤其重要。心脏恶性肿瘤术后早期的化疗,能延长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提高手术切除心脏恶性肿瘤的成功率,实现术后结合化疗、放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但远期效果仍较差。现阶段对于任何心脏恶性肿瘤术前、术后抗癌治疗方案的制定[10],肿瘤的病理分型是至关重要的。心脏肿瘤切除术后病理无法明确病理分型的情况是并不多见的,虽然随着现代心肌保护、体外循环技术以及心脏移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瓣膜成形及置换术、心室腔(壁)重建等各项技术的进步,该病例因无法明确肿瘤病理分型,术后未行积极的放、化疗,因此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依据其生长部位、性质以及局部浸润所造成的功能障碍的程度[11],可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与体征[12],如心力衰竭、栓塞、心包积液及心包压塞、心律失常等,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但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心脏其他疾病。对于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多种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帮助且各有特点[13]。心脏超声检查可明确肿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肿瘤活动形态及功能障碍程度,并对肿瘤的良、恶性做出初步判断[14],但超声心动图主观性较强,受限于彩超医生的经验。
综上所述,CT和MRI检查能明确肿瘤组织的部位和范围,对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最终确诊还有赖于病理组织检查[15],明确诊断对于判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