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护理对AMI患者住院期间应对方式的影响
2021-04-03张昊昕
张昊昕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CCU,江苏 淮安 223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我国每年新发患者人数成逐年上升趋势[1]。研究表明[2],对慢病患者及家属实施同期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维护患者与家属的心理健康,但在AMI人群中的运用较少见。因此,本研究拟对AMI患者及家属实施同期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月~2020年9月选取淮安市某三甲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10例AMI患者及相应的1名家属。本次研究患者中,男96例,女14例;年龄31-81岁,平均60.80岁;家属中,男24例,女86例;年龄18-74岁,平均49.1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研究过程中有2例脱落,最终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4例。两组基线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同期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做法如下:(1)患者入院时,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主动与患者及家属建立友好关系,提前告知可能要面临的问题,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帮助家属尽快适应照顾者角色。(2)住院期间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信息、知识支持,发放自行编制的有关AMI的健康教育手册。(3)协助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包括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要达到的康复程度,切实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进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选用的量表医学应对问卷(MCMQ):是国内外至今为数有限的专门用于患者的应对量表。由Feifel H等编制,其中文版共20个条目,3个分量表,分别为面对(8个条目)、回避(7个条目)及屈服(5个条目),各条目按1-4四级计分,其中有8个条目须反评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越倾向于使用该项应对方式。
2 结 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医学应对方式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的“面对”评分高于干预前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回避”与“屈服”评分低于干预前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本研究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AMI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
3 讨 论
3.1对AMI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实施同期护理干预的必要性。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模式的中心也逐渐从患者拓展到患者家庭,医务人员逐渐认识到患者是属于一个社区、一个家庭、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要综合考虑其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虽均较多采用“面对”的应对方式,但在出院前,对照组患者的“面对”评分无增加,“回避”评分反而有所提高,相反,观察组的“面对” 评分则明显增加,该组患者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本次研究在对观察组实施同期护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虽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为躯体活动与安全性评分降低,这与患者经治疗后,冠脉血供恢复,心绞痛症状缓解有关,但其他方面尚无改善,甚至在饮食与用药方面的评分反而增加。因为同期护理干预充分结合 “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关系网格,强调将患者及其家属同时纳为干预对象,根据其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一方面发挥了患者及家属的学习能动性,加深对AMI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了照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二者良性互动,既减轻彼此间的心理负担,又增强了康复的信心,使他们更能以积极的心态的面对疾病。因此,同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AMI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的。
3.2对AMI患者及家属实施同期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是患者对疾病的意识性心理策略和行为反应,根据应对方法的不同分为面对、回避及屈服等,应对活动易受个性、情境等因素的影响[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AMI患者在干预前后均较多采用“面对”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回避”、“屈服”的应对方,这说明大多数的AMI患者在入院早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疾病,可能因为AMI发病急骤,患者在忍受剧烈胸痛时尚无过多的精力来考虑疾病的相关情况,而当患者逐渐恢复体力开始考虑疾病时,此时的心绞痛症状已大大缓解,甚至完全消失,在经过濒死体验与当前身体状况明显好转的鲜明对比后,患者会认为自己已康复,并未真正认识AMI的可怕,因而大多数的AMI患者在此阶段的心态是积极的。同时,研究发现,接受同期护理干预的患者,其“面对”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回避”与“屈服”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同期护理干预是可以有效提高AMI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的。同期护理干预将患者及家属同时纳为干预对象,充分考虑到二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与相互关系,通过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三者的有效互动,充分调动了患者及家属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他们更进一步了解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增强了他们的康复信心,从而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