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逻辑与探索进路*

2021-04-03廖伟聪肖向东卢艳红余佯洋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医学生课程思政人文

廖伟聪,肖向东,卢艳红,余佯洋,2**

(1 深圳大学医学部,广东 深圳 518000,liaowc@szu.edu.cn;2 深圳大学总医院叙事医学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习近平同志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1],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在学科科学体系方面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以课程为主渠道并向外辐射,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2],所有课程均要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消除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分离[3]。“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在于依托专业知识课程打造立体多元、协同合力的课程谱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在专业课堂内外深度挖掘思政资源,让学生在习得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医学院校肩负为党和国家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要想培育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医护人才,应当深入“课程思政”建设,根据医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式,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增加课程的人文性,提高医学人文课程比例,同时打破传统课堂时间空间边界,注重实训实践和过程考核,这对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事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蕴

在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以大无畏的精神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付出智慧与汗水[4],赢得举国尊重。这给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

医学专业是面向人的学科,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现代医学对技术的盲目乐观及依赖,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5]。“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以及建设的推进,有助于改善重知识技能传授、轻德性栽培的状况。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综合课程中的渗透力,让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伴随青年医学生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对推进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原因是:

一是坚决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医学作为一门经验性的学科,离不开前人的积累。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非理性解构的风险[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认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定力,而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起到助推导向的作用。

二是“课程思政”指导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顶层设计要求。未来将培养具有过硬政治素质、高尚从医品德的新型医学人才,在技术传授的同时,人文涵养的价值理性培育也不该滞后,应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三是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建设将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融通。构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共商、共建、共享”渠道,发挥教育合力机制效用,一方面有利于思政教师加深对医学专业特色及其医学生特点的认知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教师队伍。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应注意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度挖掘思政元素,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 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课程思政”的改革逻辑

作为科学和职业教育的一类,医学教育授予学生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医学人文则是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进行思考、总结的交叉学科[7],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质性,属于“大思政”范畴,强调以人为本,这构成了两者融通的逻辑前提。如何引导医学生敬畏生命,提升家国情怀和政治担当,成为专业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从“三全”育人维度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以政治性引领专业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基于此,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课程思政”的改革逻辑可以概括为:

2.1 培养具有精湛医技、树立远大理想的医学专才是“课程思政”的生成动力

医学本质上是一门“人”学,首先要关注“人”的存在,培养的是有温度、有技术的专才,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精湛技术,将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结合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价值内核,具有思想动员的稳定性和德育工作的长远指导性。“课程思政”提供了医学生成长成才的立足点,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医学人文教育,通过挖掘红色精神资源、讲好中国红医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丰富教学思路和模式,注重思政理论课堂、社会实践情境课堂融会贯通,擦亮学生学医从医的初心底色,守正求医事业、报效祖国理想。

2.2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是“课程思政”的价值依托

课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可以从历史、哲学、文化等多元视角来追寻医学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定位医患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医患关系因患者权利意识的淡薄以及对医生专业权威的信服,决定了医生的支配地位。如今,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和信息的透明化,形成了患者赋权的新型医患关系结构,为和谐医患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指向。医患关系建设,是实践“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依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在医学人文课程上以紧贴时事的医患纠纷案例,结合国家对于医疗卫生的政策指向以及制度界定,在课堂上普及医生与患者的法定权利、义务与责任,实现思想政治道德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共鸣与交融。

2.3 以生命教育为引领、实践为驱动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抓手

尊重生命的唯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生命的意义,是医学作为“人”学的哲学起点。锤炼品德修为是思政育人功能的内在要义,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权利是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均指向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品质。生命教育作为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核心议题和思想武器,在于其发挥的思维启发和感召力量能够有效地对抗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教师要立足于生命伦理、仪式感召等着力点,在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中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医学人文教育中的生命价值理念,可以通过合适的载体和多样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特定社会情境,通过丰富的实践促进学生知识意义的认知,以叙事医学形式采集生命故事,在亲身体验中将所学知识内化成遵循医德的思维模式,在行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塑造。

2.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事业服务是“课程思政”的目标

医学生是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人才资源,作为医学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医者仁心为培养方向,以思想政治为主导,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爱国情怀渗透到课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立体。同时要注重遵循人的品德心理成长规律,帮助学生保持平和心态形成健全人格,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掌握医学科学为人类造福、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培育医学生的崇高职业感,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3 “课程思政”引领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路径探索

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我们可以从顶层设计、平台搭建、课程建设、仪式教育等角度出发丰富课堂教学,为进一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进行探索。

3.1 立足专业定位,注重顶层设计,以文促建引领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要从全局系统角度推动课程间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正以其科学性、思想性和公共性,促进跨学科、体系化、多途径的育人格局重构,关键抓好顶层设计,立足医学院特色,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管理、服务各环节,确保教师自觉主动落实育人职责。教师在熟悉医学学科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民族情怀,例如将红医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丰富资源融入课堂,引导医学生了解中国在人类健康发展进步中的历史担当,树立文化自信。同时也要利用好文化建设载体,重视校园自然与人文景观,注重对身边仁医事迹的宣传,营造“德术合一”的校园文化环境。围绕时政主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依托人文医学大讲堂、医学人文活动月等具象化第二课堂[8]与学生加强对话,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和课程组织形式强化学生文化认同。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努力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担负国家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

3.2 组建医学人文中心,发挥平台作用,畅通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沟通渠道

课程思政的魅力在于挖掘人文与德性元素,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赋予关怀,其努力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打破专业壁垒,全员参与。由学院推动成立医学人文中心来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格局,选配思想政治素质高、从事医学人文方向研究的专业教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共同探讨医学历史渊源、精神文化价值、大医榜样等社会文化现象。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资源优势,拓展教学思路,通过协同备课来弥补具有思想导向性质的专业课堂上思政基础薄弱的短板,嵌入更具时代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思政教育培训、聆听思政课堂教学等形式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组建一支政治站位高、专业基础强的师资队伍,促进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9],为医学教学改革贯穿思想政治价值理念和践行医学人文精神主线提供了有力保障,帮助学生塑造职业理想,提升道德素质。

3.3 强化思路创新,教法创优,打造一流示范性医学人文课程

医学人文课程注重“医者仁心”,通过建设一批医学人文实践教育基地,打通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板块。以深圳大学医学部围绕“金课”标准打造的“温暖的医学”课程为例,该课程以叙事医学理论为基础,以实践基地为载体,融合实践育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念,注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科研育人三位一体,把医学生带到医务工作者、患者、基层社区居民面前,以采集疾病故事、开展社会服务、学术调研写作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叙事医学的技能,提升共情沟通能力,在实践中换位思考,加深对患者行为的理解,了解患者独特的故事并循序解开隐喻的部分,既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认知、洞察、关怀等核心能力,也能从中梳理合理的结构,分析优化医护方案,将医学专业知识服务于实践,提升综合素质。从“课程思政”视角来看打破了常规说教式课堂桎梏,在这门融入医学特色的课程中强调对话与服务,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促成知识的内化与共生,是一次有效的、植根于专业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

3.4 在医学教育框架内拓展生命仪式教育,推进“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契合

秉承着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相结合的课程理念[10],聚焦生命文化价值,以一种理性表达情感信念的程序在医学生的高度认同中树立生命至上、医者有爱的内在情怀。生命需要仪式,承载的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护佑之情, 对自我生命境界提升的激励之情[11],医学人文教育中有着医学生入学前庄重的宣誓授袍仪式教育赋予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塑造维护医学职业、担当社会责任的主体自觉性,类似的生命仪式教育恰好也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两者具有实践育人层面上的内在契合性。深圳大学医学部着力构建的“思政+人文”协同模式[12],结合解剖学科特色开展“大爱无疆,无语体师”与“生命延续计划”项目,创新了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体系,拓宽了生命仪式受教育渠道:如解剖课前的默哀致敬仪式,走进遗体器官承诺捐献者家庭进行爱心探访,与红十字会合作开展临终关怀和大体老师告别会及祭奠缅怀仪式,“海葬”仪式等,让学生在参与中见证生命的崇高和神圣,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又强化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支撑, 医学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拓展, 两者高度统一于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共同承担着培养良医的教育责任[13]。基于医学的独特性,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医学人文实际上也是最紧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原则基调,对医学生的教育发挥着知识规范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在医学人文的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医学人文精神所内蕴的学理性与价值性,是推进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依据,未来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围绕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融通的系统合力,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坚定“四个自信”、德才兼备,致力于人民健康事业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生课程思政人文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