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武汉大学生对中医药认知态度研究*
2021-04-03夏雨桐孙映雪朱青华白玉琨
夏雨桐,孙映雪,朱青华,白玉琨,赵 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381264283@qq.com)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传统医药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对人类健康有着卓越的贡献。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体现了独特价值,成为抗疫过程中的特色与亮点。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青年志愿者、青年医护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笔者团队调查了武汉市部分高校不同阶段、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大学生对中医及中医药价值的认知态度。希望通过分析疫情前后影响大学生中医药认知态度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为引导大学生乃至社会形成对中医药价值的共识,以及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20年10月31日—11月24日,对武汉市内的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大学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后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本次累计445人参与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44份,有效率为99.8%。
1.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经过预调研最终形成调查问卷,包含11个条目:①社会人口学特征,如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等;②疫情下学生对中医药认知情况,具体包括非疫情时对中医治疗的普遍认可程度、疫情前中期对中医的看法及关注度、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下对中医的态度、中医在此次新冠肺炎中表现的优缺点以及对中医药未来在抗疫应用上的展望等内容。问卷中均有提供选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出。问卷为非量表问卷,采用专家咨询法对内容效度进行评价,预调查进行校正,信度效度良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归纳,主要选取问卷中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受访者对中医药优缺点的认识、信息获取途径等所表示的统计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采用交叉分析法,从立体角度分析研究问卷中受访者基础信息及受访者对中医药的态度问题之间的关系。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构成比(%)描述。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调查444名在校生,其中大一26人(5.9%),大二26人(5.9%),大三209人(47.0%),大四125人(28.2%),其他58人(13.0%);非医学类专业318人(71.6%),医学类专业126人(28.4%)。
2.2 疫情发生前后受访者整体对中医学科及中医药的认知态度发生变化
在此次新冠疫情发生前,有57.0%的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是“历经千年沉淀,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发展”;31.1%的人认为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但其中部分无法解释”;10.1%的人认为中医药“神秘,不是很了解”。统计表明,约半数受访者对中医药持正面、积极的态度,三成人表示呈半信半疑态度,剩下少数学生则对中医药不了解。
而在见证了中医药在疫情中取得的良好疗效后,有33.0%的受访者认为“对中医辨证论治有了深入了解,治疗效果也比想象中好”,有56.3%的人认为“对理论不太了解,但从数据上看治疗效果不错”,即89.3%的人对中医药的认知态度有了积极变化;认为“不了解,没有太大改观”的学生占比9.7%,但仍有1.0%的人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治疗效果差”。
2.3 疫情发生前后医学类专业较非医学类专业对中医药有更高信任度
将问卷中的受访者专业信息设为自变量X,并将问卷中第五题“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您对中医这门我国传统医学学科有何看法”、第六题“您了解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治疗的参与度高,且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吗”及第八题“我国的新冠疫情态势逐渐平稳后,您对中医理论及其在传染病治疗效果上有何改观吗”三题作为分析的目标题目,设为因变量Y,对总体调查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后可以得出:第五题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有69.2%的医学类专业受访者对中医药持十分积极的态度,相比之下非医学类专业占比56.2%;同时,非医学专业中还有1.9%的受访者认为中医完全不可信,持消极态度,而同样选项医学类专业受访者为0。第六题中,34.6%的医学专业受访者表示很了解疫情时中医药发挥的良好防治效果,而非医学专业受访者仅有9.1%表示很了解,差距较大;同时,非医学专业中还有1.7%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关注过相关信息,完全不了解,而同样选项医学类专业受访者为0。第八题中,在疫情态势平稳后,相比非医学专业的31.1%,有46.2%的医学专业受访者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同时最后仍有2.2%的非医学专业受访者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治疗效果差。
2.4 总体对中医药优缺点的认识较为有限
调查发现,在中医药优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学生中认为中医药的优点在于“历史悠久”以及“中药成分天然,副作用小”的比例最高分别为79.6%与77.8%;其次认为“保健作用明显,能治未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以及“辨证论治,针对性强”的人数比例较高,分别为50.0%与44.1%;少数人认为“价格便宜”,极少人认为“没有优点”。
而在中医药缺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大多数被访者认为“疗程长,见效慢”“中药太苦,煎药太麻烦”为中医药的缺点,分别占72.8%与68.5%;另外有一部分的被访者认为“诊断过于依赖医者临床经验”“组方复杂,难以理解”“较西医缺乏科学理论支撑”;2.7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缺点”。
2.5 大学生群体主要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获得中医药资讯
调查结果显示,有10.6%的学生表示很了解中医药对新冠疫情的重要影响,55.6%学生大概知道,其余三成学生表示不清楚,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从未关注过中医药在疫情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武汉大学生获得中医药抗疫信息的渠道,在调查问卷所列出的六种传播途径中(此题为多选),其占比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网络社交媒体”占比77.2%;“电视新闻”占比62.9%;“同学老师、家人朋友”占比40.1%;“报刊杂志”占比25.7%;“讲座”占比10.1%;“未了解过”占比7.9%。其中,主要途径为网络媒体传播。由此可以得知,在信息网络时代下,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中医药在疫情中应用的相关信息是依靠社交媒体。
3 讨论
3.1 重大疫情中中医药发挥的独特作用是改变大学生对中医药认知的关键点
由疫情发生前后受访者态度调查结果的对比可见,疫情发生前有四成受访者在各种程度上不了解、不信任中医;而在疫情发生且中医药参与治疗后,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中医药在疫情的防控上效果不错,呈认可态度,对中医药完全不认可的学生也有所减少,整体对中医药的态度上在疫情后向积极方向有所改观。中医药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导致受访学生改变对中医药认知的关键因素。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病情轻重不同的患者中以不同方式进行治疗。首先,对医学观察期人群,探索并推广武昌中医药防控模式经验,服用中药制剂提高免疫力;其次,对轻症患者,以方舱医院为主阵地,做到中药早服、应服、尽服,减少轻症向重症发展;再次,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建立中西医会诊和联合巡诊制度,实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减缓重症向危重症发展,最大程度提高救治效果;最后,对出院恢复期人群,制定中医康复“套餐”,加快机体恢复[1]。除此之外,中医药不仅在救治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覆盖了新冠肺炎防治全过程的临床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临床对照研究分别为中药治疗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纳入武汉金银潭医院中医病区55例患者,分为中药组23例,西药组32例,研究发现中药可以明显缩短重型患者核酸转阴时间[2]。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经过中医的综合疗法,包括服用中药、颗粒剂,按摩、刮痧、贴敷,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患者无1例转为重症。有数据表明,使用中医药的方舱,转重率约为2%~5%,未使用中药的转重率为10%[2]。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9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3]。
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抓住“后疫情”时代的中医药需求,辩证看待疫情时期中医药独特优势和发展困境,进一步传播中医药的优良属性,通过中医药知识进校园,课程思政融入中医药教育体系,有助于大学生乃至社会不断提升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有助于稳步推进中医药体系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时代以更高质量推进中医药治疗能力、发展体系现代化,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2]。
3.2 大力发挥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优化大学生乃至社会对中医药的良好认知
通过调查结果中受访人员对中医药优缺点的认识可知,可能影响大众在治疗上不选择中医药的最大消极因素是中医药的疗程长、见效慢。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社区医院基本标准 (试行) 》和《社区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试行) 》规定,社区医院须设置中医科,并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3]。基层医疗服务面向社区与家庭,提供基层医疗保健,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综合、全方位的服务[4]。基层社区医院直接接触到大批的受众,提升其中医药诊疗的能力,可以增强患者的直观体验感,增强对中医药诊疗方式的接受度。疫情让我们看到中西医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优势。疫情之后,要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及传统疗法,使之融入现代医学防治体系,将中西医结合起来。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中医药服务人才匮乏等。所以,首先要加强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可以用于更新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和提高基层医生收入,一方面让基层医院有做检查的能力,令患者相信基层医疗机构;另一方面可以将人才留在基层医院[5]。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中医药在慢病防治方面的优势,有利于缓解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让公众进一步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有利于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6]。
3.3 发挥医药从业人员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升全社会对中医药能力的认同感
由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专业同学的调查结果可知,相比之下,医学类专业学生平时对中医药关注较多,且其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看好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前景。造成这种思维的可能原因是:①医学类专业学生在西医或中医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关注到自身专业相关资讯;②近年来政府加强关注中医药领域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问题,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的期望;③此次新冠疫情,中医药治疗方法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中医药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当中,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有必要在疫情后加大对临床专业学生的中医药课程体系教育,将中医药课程与现代医学课程形成有效对接,引导临床专业类学生从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医药,树立对中医药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
医药从业者是沟通中医药和公众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中医药从业者,在提高公众中医药素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要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普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行业内的所有人员都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职责,尤其是临床一线的人员,应提高中医药的使用率,突出特色,提高中医药疗效,让公众看到中医药的作用[7]。医生在患者就医时应多向患者宣传中医,向患者普及一些中医知识[8]。组织实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省优秀中医人才研修项目,将中医药师承教育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9]。作为西医医生,要给予中医药这一门科学应有的尊重;作为中医师,则要继续精进专业知识,提升中医药在群众心中的可信度;同时,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普宣传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医药。
3.4 增强网络社交媒体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的宣传,有利于提升公众中医药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与电视新闻获得中医药信息的获取力度最大,分别占到77.2%与62.9%。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到,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0]。
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对提高公众中医药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网络新闻、官方微博、电视节目等,科学分析中医药利弊,有利于大众客观看待中医药。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其对中医药认知程度与态度影响深远,应加大对其中医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青年人主要借助新媒体了解信息和学习知识,因此,探索中医药知识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11]。中医药机构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更快捷、更广泛、更直接地宣传中医药知识。
当然,在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和推广中,需要更规范化、科学化的严格管理和监督。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李惠森建议,要加强对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的监管力度,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12]。
4 小结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呈现出的独特优势,使人们对中医药价值的认知态度普遍向好发展。因此,为了不断提升公众对中医药的良好认知,在“后疫情”时代有必要进一步传播中医药的优良属性,应发挥医药从业人员的主体作用,大力发挥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社区医院、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运用中医药诊疗的能力,增强媒体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宣传。以期引导人们形成对中医药价值的共识和中医药文化自信,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