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2021-04-03胡晓佳马思敏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医患命运共同体

史 敏,李 倩,胡晓佳,马思敏

(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1243838277@qq.com)

1 医患命运共同体于疫情防控的意义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医护人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入抗疫一线,坚守阵地。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这种基于非常状态下的医患关系令医患双方抛弃了利益纠葛,着眼于抗击新冠肺炎这一共同目标,呈现出一种高度和谐的医患关系状态——医患命运共同体。其对疫情防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医患责任共担、情感共振。疫情暴发,面对未知的疫情,患者恐慌、无助,急需来自医方的支持与安慰;医护人员受命,以自身技术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救治患者。患者于医护人员性命相托,医护于患者倾情救治,医患双方互相鼓励、彼此支持。疫情防控期间,医患互动的感人事迹时常见诸媒体,方舱医院医患共跳广场舞、共演开心剧等一幕幕令人倍觉温馨,所传递的乐观与热情彼此温暖着对方,医患双方亲密无间。无论是方舱医院还是定点救治医院,无不体现着医患责任共担、相互托付的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

第二,医护温情陪伴,悉心照料。疫情期间,患者被隔离救治,医护人员成为他们为数不多的接触者、照顾者,承担着陪护、照料的义务。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使患者能够服从、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管理。无论是收治轻症的方舱医院还是收治危重症的定点医院,患者都能积极配合治疗,在缺少亲属陪伴的情况下,在医护人员的温情关怀与管理下,他们能够乐观面对病情;每个患者都得到了医护人员的全方位照料,克服了恐惧不安、孤独无助的情绪,树立起战胜疫情的信心,促进了疾病快速康复,为疫情防控的全局性胜利打下了基础。

第三,救助体系引领、舆论正向引导。疫情期间,特殊背景下的医疗救助体系所具备的一些积极特征,为疫情防控取得早日胜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如:患者获得免费治疗,超越了传统的服务购买模式,医患之间没有了复杂的利益纠葛,客观上消弭了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促进了医患之间的配合;医护人员表现出来的透明、忠诚、坚定,获得了患者的充分信任与理解;医护人员被聚焦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医患之间充分的信任与交流、社会舆论的正向导向,所有的这些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通过对这种命运共同体所形成特定背景因素的分析,为后疫情时代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患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因素分析

2.1 以人为本、免费救治的抗疫政策

疫情期间各有关部门坚持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精准防治,深入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要求,提高检验检测和患者收治救治能力,做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各机构在遵循“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下,保证所有患者都能住上院,无论危重还是轻症患者都能够免费住院治疗。所有平等无差异的治疗使患者没有了后顾之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原则。另外,此次疫情防控中,医护人员表现出来的透明、忠诚、坚定,获得了患者的充分信任与理解。医患之间没有了复杂的利益纠葛,超越了传统的服务购买模式,客观上消弭了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

2.2 医护人员不畏生死、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

疫情来势凶猛,全国各地数百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而上。唯历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唯其危重,方显无私。医护人员白衣执甲、不畏生死,与患者携手抗击疫情,他们不辞辛劳,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令患者感动万分,获得了无尽的赞誉,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这种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促进了医患共情,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增添了温暖的力量。许多患者在治愈出院时,向医护人员由衷地表达谢意,一名患者这样写道:“虽然看不到防护服里面你们的模样,但我记住了你们悉心照顾我的情形。”[1]“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护人员以实际行动践行誓言,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了新时期的使命与担当。

2.3 积极的模范作用和正向的舆论引导

疫情当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成为首要任务,积极的模范作用和正面的社会舆论引导促成医患空前团结。习近平同志就关心爱护参与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医护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使他们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昂扬斗志、旺盛精力,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并强调“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冲向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展现了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面貌”。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2],授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等113个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丁新民等472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追授徐辉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这些白衣战士舍生忘死,是医者仁心最崇高的道德情操,让14亿中国人永远铭记在心。

媒体方面,疫情期间,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报道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医务人员勇于担当、不畏艰险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平台颂扬他们,称他们是白衣战士,被他们这种崇高的职业精神深深感动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家抗疫政策免除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费用,打消了患者经济方面的顾虑,消除了医患之间的情绪对立;另一方面,在社会舆论及新闻媒体的感召下,强烈的社会道德与责任聚焦在医护人员身上,人们对医护人员的颂扬之声在全社会引起了共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塑造了医护人员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光辉职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医患双方没有了利益冲突,携手并肩抗疫,医患双方态度空前一致,医患关系空前和谐,形成了特殊背景下的命运共同体。此外,国家的表彰与激励、社会舆论的关注与期待,从中央到地方抗疫政策给予充分的财政支持,调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尽一切力量支持疫情防控,这些措施保障了疫情期间特殊的医疗救治机制,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这些实践表明,在医患双方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是能够实现的。

3 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疫情背景下形成的医患命运共同体对于后疫情时代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为构建后疫情时代的医患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借鉴。据调查,现阶段我国医患矛盾的聚焦点主要体现在医疗费用、服务态度、医疗时间、医疗结果、医疗贿赂及医疗技术六个方面[3]。针对这些聚焦点,各方唯有正视不足,携手共进,从各个层面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增加医疗投入,实现医疗服务体量上的平衡,真正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局面;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密切医患双方的同向共情与信任;加强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提升全社会的医学科学素养,消除针对医疗的误区,为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有利环境,让医患命运共同体成为医患之间牢不可破的纽带。

3.1 良好的医疗体制是医患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保障

“成为什么样的人”与“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制度中”直接相关。制度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权利-义务关系及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精神塑造着人们的心灵世界。医生的职业精神与道德操守要全面复归,仅靠医生个体的努力远远不够,更多地需要制度激励和制度保障[4]。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上,既要发挥市场调节和激励作用,更应保障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满足全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基础上,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逐渐扩大报销病种,减少个人支付比例,真正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防疫的需要,资源有限,许多医院开展网上咨询、在线诊疗,客观上部分缓解了患者就医困难的局面。因此,在医院管理上还应加强渠道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诊疗,从而节省医疗资源。总之,需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3.2 充分的医患互信与人文关怀是医患和谐的前提

信任是医患和谐的基石,患者以性命相托,医护应全力以赴。如果医患之间没有了信任,医疗活动就无法开展。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恰恰诠释了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那么如何获得患者的信任?一是需要精湛的医术和及时有效的治疗,二是需要精确的诊断和细致的观察,三是需要医者的仁爱关怀。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穿着严密厚实的防护服,患者感觉恐惧,心理排斥。如何化解他们的这种恐惧?对每一个病例进行研究,细致观察每一位患者的表现;用通俗的语言做好充分、良好的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与生理需求;了解患者家庭情况,以高度的责任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走进患者的内心,解决其心理上的疑虑与困惑,即所谓的“医者仁心,身心兼治”。如今,医疗模式已不再单纯由医生主导,而是医患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这就要求医生充分循证,与患者共同决定医疗方案[5]。在临床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倾向性等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向其解释医治过程中的各种可能,并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这样才能使双方直面现实,获取足够的相互信任。

和谐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必要的人文关怀。疫情初期,由于对未知病情的恐慌、一些患者猝然失去亲人、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许多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对医护人员抵触,无法建立互信。此时需要医护人员从一些微小细节入手,逐渐打开患者的心扉,获得他们的信任,树立其治疗信心。另外,注重隔离期间给患者提供生活细节的关怀也能很快拉近医患心理距离,如提供剃须刀,对于语言困难的患者提供选择性的点单服务,在防护服上画画以及组织唱歌、跳舞来缓解患者的恐惧与焦虑,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实践证明,注重这些生活细节的人文关怀能增进医患双方的感情,医患双方完全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

3.3 积极的社会舆论是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催化剂

媒体及社会舆论的正面宣传可引导全社会的积极态度,并着力拓展舆论宣传新渠道;但应把握好度,避免媒体失真、过度宣传,让患者产生高于预期的期望。有感于医护人员的贡献,许多城市宣布辖区景点对医护人员免费,并出台了一系列惠医政策。这些措施显著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事实证明,社会舆论随波逐流式的态度需要积极引导,正面的社会舆论对于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加强行业立法是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保障

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屡见不鲜的背景下,塑造良性互动下的和谐医患关系,让医生和患者成为利益相关、情感共振的命运共同体更需要法律的支撑。在积极的社会舆论的催化下,医患携手对抗共同的敌人,战胜疾病的机会才可能大大提升。2019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以下简称《医促法》)。该法明确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尊重医务人员,维护良好、安全的医疗卫生秩序,共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威胁、危害医务人员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的人格尊严。《医促法》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第一部基本性、综合性法律,它从立法层面打击“医闹”、保护医护人员,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6]。

猜你喜欢

医患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