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向下的重庆旧城区公共空间韧性改造策略研究
2021-04-03胡兰
胡 兰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 402160
一、研究背景
2020年春节前后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彻底让我们认清了健康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全球自然灾害以及突发应急情况,对脆弱的城市公共空间应急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考。习近平书记提出:“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健康已是未来城市建设更新的主要导向。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一个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化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旧城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要求,对既有公共空间加以健康理念的改造更新,是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措施。因此,我们需要加快老旧城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改造,加强城市韧性中的薄弱环节,补齐短板,面对各种错综复杂、不可预估的紧急灾害情况下,具有适应、缓冲、反弹的能力。[1]
从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健康”与 “韧性”已然成为所有城市高度一致性及普遍性的诉求和愿景,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学术热点。旧城区中的公共空间是人们生活休憩的场所,是人们抵御各种风险灾害的避难场地,是人们健康生活方式体现的空间载体,健康导向下的旧城区公共空间韧性改造已经是一种城市更新的新趋势。目前重庆旧城区公共空间改造更新主要体现在一些宏观规划政策上的引导,改造对象主要是极具商业价值的历史文化名街,工业园区,老旧建筑外立面风貌改造,而对旧城区中缺少经济价值的公共空间更新改造较少,或者简单粗暴的植物、景观小品堆砌,没有综合考虑当下环境和人们对健康的诉求;没能用用韧性手段,从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去思考脆弱的旧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没能将旧城区的公共空间系统纳入城市抵抗各种不可预判风险的弹性空间范畴。
二、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分析重庆旧城区公共空间现状特征,提出以健康为导向,以韧性策略为准则,合理改造更新旧城区公共空间环境,以应对我们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不可预估的紧急灾害情况下,具有适应、缓冲、反弹的能力,能将灾害化解为最小化,同时又具有事前预防、响应及时和快速恢复的能力,提出了实际方法策略与指导意义。同时为人们提供一种健康、积极、抵御风险的公共空间生活模式,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2]
重庆作为独特的山地城市,在旧城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上要以健康理念为导向,建立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韧性因子,体现出地域性、人性化、多样化特征,系统研究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韧性设计策略,增强城市应对各种潜在风险的能力,构建稳定的城市健康安全格局,实现旧城区公共空间健康发展的动态平衡。
三、重庆旧城区公共空间分析
重庆旧城区其空间现状呈现不规则的特征,或集中成片,或散点分散,建筑密度高,竖向高差大,可利用的公共空间稀少、陈旧、脆弱,人口与用地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重庆作为独特的山地城市,旧城区其建设用地往往呈现不规则的特征,或集中成片,或有机分散,建筑密度高,竖向高差大,可利用的公共空间稀少、陈旧、脆弱,人口与用地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生态安全和灾害问题更为凸显 。[3]很多原本繁华的旧城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旧城区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需重新开发和利用,主要表现为:
1、功能主义至上,缺乏健康导向
采用趋同的规划布局模式,相似的符号化语言,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缺乏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层研究,使得公共空间环境面貌千篇一律,可识别性差,与人们无法产生情感共鸣,缺乏特色和归属感,没有将健康导向融入到旧城区公共空间的健康治理中。
2、缺乏韧性设计
面对城市疾病,如内涝、热岛效应、恶劣天气以及地震、疫情等突发紧急状况,没有应对预警措施,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上都缺乏系统的韧性设计。只是强调外在美观而忽视所在场地现状条件,过分注重追求空间构图和形式美,缺乏弹性设计手法和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对居民日常活动方式和行动轨迹缺乏深入研究,造成社区公共空间实用性不强,难以形成居民喜爱的交往空间。
3、传统空间格局与现代生活的矛盾
在城市化进程中,旧城居住区公共空间逐步陈旧老化,演化成各种消极的、失去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传统的空间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这与现代化空间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部分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不足、陈旧不堪,早已丧失其功能。街道生活逐渐消失,步行环境日趋恶化,更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
4、公共空间缺乏整合性
受地形因素影响,旧城区中的公共空间分布较散,没能形成系统的公共空间系统网,在功能、交通、空间布局、使用人群定位上都没有做整合研究和设计,以至于使部分公共空间使用率较低,甚至沦为没有任何意义的消极空间,没能发挥最大效益。
四、健康导向下的重庆旧城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山地旧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在体现地域性、人性化、多样化特征的基础上,还需要综合考虑设计与环境、人群结构、活动方式、地质灾害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以健康理念为导向,建立山地城市公共空间改造设计与韧性因子的有机关联,系统研究山地旧城区公共空间的韧性设计策略。[4]
基于山地旧城区公共空间的特殊性,应从韧性设计角度出发,优化生态、功能复合、因地制宜和人性化原则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重点从宏观公共空间布局,景观系统规划、功能综合设计;中观从生态防灾、空间综合布局;微观设计元素、人们心里感知等方面提出具体设计措施,构建完善的山地城市旧城区公共空间韧性系统 。在公共空间的具体设计中,应贯彻城市健康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综合考虑公共空间的弹性设计,有解决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公共健康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健康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为健康福祉努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宏观层面,将“健康意识”纳入规划编制和实施、项目发展决策和日常社区治理过程中。将健康融入社区生活圈是健康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日常准备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以此作为响应突发事件的基础。从土地利用、景观系统、绿色交通统筹整合旧城区的公共空间,以点、线、面形成系统的综合公共空间体系,发挥最大效益。
2、中观层面,韧性设计策略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前者指城市在应对各种风险灾害具有预先性、持续性和长远性;后者指空间环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冗余性,以及旧城区中公共空间在各种突发情况下呈现出协作性与适应性。从生态防灾、空间布局角度考虑旧城区公共空的韧性、健康设计,综合考虑设计与环境、人群结构、活动方式、地质灾害等多种因素。保障既有公共空间的韧性与安全性,提供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提升公共空间的环境健康与韧性表现。
3、微观层面,我们从更新设计本位出发,在空间形态、交通布置形式、绿地和开放空间、地域文化、艺术上等设计元素方面营造积极生活方式,采用韧性设计手法,提供可获得的健康设施和空间防控。从具体更新设计元素、人们心里感知为切入点,有效激活了旧城公共空间的消极性,提升了地区活力和魅力,进而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是实现韧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健康为导向的重庆旧城区改造,融合韧性改造策略,统筹整合“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重庆旧城区的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形成公共空间关系网;建立“现状评估—健康导向—韧性设计”的技术更新路线研究;以韧性更新策略为路径,形成“空间功能更新营造—心里感知与健康效应—设计元素介入”三个由外而内的进阶式改造设计途径。
五、结语
以健康为导向,以韧性手法为策略,这在国内外同类型城市更新中都是少有的,是创新点也是难点。重庆旧城区公共空间改造更新为契机,在后疫情时代所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背景下,在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新形势下,旧城区的公共空间显得格外重要,它是人们生活休憩的场所,是人们抵御各种风险灾害的避难场地,是人们健康生活方式体现的空间载体。探究适宜城市旧城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实施新路径,构建旧城区公共空间韧性改造策略框架,实现健康促进和防疫防灾支持双效叠加的旧城区公共空间环境更新体系,全面提升旧城区健康机能和应对风险的防控能力。
以“健康”理念为导向,以韧性设计为策略方法,提升旧城区公共空间的空间环境品质,促进居民进行更多的户外活动,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城市公共空间是实现是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健康文化建设、个人正确的健康价值取向相结合的结果。以期该研究成果有效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