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使用效率分析及提升策略探究
2021-04-03潘永刚
黄 程 潘永刚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与居民公共生活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处于住宅与城市之间,是居民在居住区内开展公共生活的的重要场所,为居民提供了就近的交往、活动空间。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相比,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具有更好的可达性,并且这里可能接触到的对象有一定的限定范围,即绝大多数情况下遇到的会是同为小区居民的对象,因此在日常休闲活动中也更易被选择。近年来,人们对邻里关系与氛围关注逐步提高,基于住宅单元、楼栋及居住社区的各类活动与日俱增,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无疑是开展此类公共活动最理想的场地。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老旧小区改造与新建居住区工程中,室外公共空间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在工程中所占的份额逐步加大,室外公共空间的硬件条件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很容易看到居住区内部道路被停车侵占、广场舞扰民造成邻里纠纷、健身器材年久失修无法使用等等乱象,由此可见,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在使用效率上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很大差别。通过走访调研并对典型居住区进行室外空间梳理,我们总结出最为普遍常见的三种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分别是:居住区内部道路、硬化场地与体育活动场地。
1.1 居住区内部道路使用效率分析
居住区内部道路的主要功能是日常通勤,居民的步行外出活动都会通过这里开始,回到这里结束。通畅的居住区道路环境,能够为居民提供快捷的出行起点,一整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也从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展开,拥堵的居住区道路环境,则可能让烦躁焦虑的心情持续一整天。同时,居民的休闲、锻炼、娱乐活动等都可以结合道路系统开展。
居住区步道在居民休闲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老人可以在这里边散步边唠着家长里短,年轻人可以在慢跑锻炼中结识新的朋友,小孩子们迈入社区生活的第一步便是在楼下玩耍时认识了新的玩伴。开展这些活动的基本条件,便是安全的通行条件和整洁舒适的环境。通过调研及实地观测发现,当居住区采用地下停车或人车分流时,地面步行环境可不受或少受车行影响,相对安全,选择在居住区步道进行锻炼、休闲、玩耍的居民数量及频次相对较高,而采用人车混行并且地上设有停车位的居住区,因步行体系受车辆影响较多,存在安全隐患,选择在居住区道路进行通勤以外活动的居民人数明显较少。同时还能发现,两侧绿化率高、地面铺装程度好、白天能有绿树遮阴及夜间有路灯照明的道路,更能吸引居民前往使用。
1.2 居住区硬化场地使用效率分析
居住区硬化场地多与景观结合,设置于居住区景观核心或节点位置,相较步道体系,能够提供可停留以及更宽敞的活动空间,满足人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的交流、活动对于场地的需求。
居住区硬化场地一般以宅间活动场地或居住区内广场的形式出现。宅间活动场地与住宅楼栋结合较紧密,可达性最佳,便于居民开展对场地要求不高的简单体育锻炼,由住宅室内也容易观察宅间场地的情况,所以家长也会更放心儿童在这一区域玩耍,凭借其便利性,居民的简单交往活动也多在此展开。
居住区内广场一般设置于居住区的核心位置,能够为人数更多、停留时间更长、种类更多样的活动提供空间,吸引更多居民前往。例如,当小朋友们的活动人数较多时,他们会向居住区内广场转移,居住区内的广场舞等老年室外活动团体,也较多选择在居住区内广场开展活动。丰富的居住区内广场活动不仅吸引活动本身的参与者,也会形成聚集效应,进而成为一些社区宣传活动及小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场地。
在调研及现场观测中可以发现,居民前往居住区硬化场地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并且根据气候、气温情况调整变化。宅间硬化场地及居住区内广场在白天时多为老人和孩子使用,室外气温较高、日照强烈时,能够提供阴凉的宅间场地人气更高,室外气温较低、日照热辐射量低时,人们更愿意前往开阔的广场活动。居住区内广场在傍晚、周末时由于有上班族得以加入能更热闹一些,人数更多的社区活动及商业活动也多选择在这些时段开展。但人数过多、过于热闹的活动,也容易对周围住宅的居住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广场舞的音乐噪声、商业活动的广告宣传噪声等。
1.3 居住区专用体育活动场地使用效率分析
居住区专用体育活动场地与硬化活动场地不同,一般并不设置在居住区核心位置,仅做体育运动、户外锻炼用,规模大小不一,有的仅设置几组健身器械,有的配套有专用篮球、羽毛球等场地,居民前往该处是往往伴有明确的健身运动目的,伴随有少量交往活动。随着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新建居住区开始配建专用体育活动场地,已建小区也有很多在补充相应内容,健身及体育运动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比重。拥有良好体育运动场地的居住区,也为组织街区、社区级体育竞赛提供了条件。通过实地走访,大部分居民认为体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居住区活力,促进了邻里间的交往,为居民提供了轻松亲切的社交环境,同时在竞赛活动过程中也激发了居住区内邻里间的凝聚力,这种邻里关系的建立和改善,在活动结束之后也会有一定延续。
良好的场地、器材条件能够吸引居民参与健身、锻炼活动,但随着参与的居民人数、频次越来越多,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损耗速度也随之加快。当场地、器材出现维护、保养、维修不及时的情况时,选择在居住区内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下降。在走访中通过现场问询我们发现,当体育运动设施,尤其是场地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时段使用人数过多的情况,依靠居民自发维持现场秩序的运动场地,易出现纠纷,而具有专人进行管理的场地,在这种情况下则能较好进行现场资源的分配。
2.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使用效率提升策略
良好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能够给居民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使居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能够切身感受到“家”不仅包含私有住宅,还包含可用、好用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反之,品质较差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不仅对公共资源、自然资源造成浪费,更会给居民带来不好的居住体验,收紧居民在居住区内的活动范围,降低了居住区给予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使用效率,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使居住品质与氛围得到长期的良性发展。通过调研、查阅国内外优秀案例、优化方案设计等方式,我们将提升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使用效率的主要途径归纳为两个大方向:一是丰富居住区室外空间类型,二是持续、人性化的管理维护。
2.1 丰富居住区室外空间类型
丰富多样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类型是提升其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一些老旧小区缺失了很多室外公共空间类型,访问过部分居民后我们了解到他们中很多人有在小区内活动的意愿,但居住区内并没有相应的场地,例如,有的小区没有配建专用体育活动场地,居民想要进行体育活动必须走出小区另寻他处,有的小区配建的宅间硬化场地有限且被地面停车大量侵占,无法满足室外交往、活动的需求。部分新建小区存在空间利用率低的情况,例如,为满足绿化需求种植大面积草坪但不具备使用功能,未与步道、休闲空间结合,导致资源浪费等。
将现有老旧居住区、新建居住区以及国内外优秀居住区案例进行比对,可以发现,良好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环境,一般包含安全便捷的步行系统、丰富多样的硬化活动场地、方便好用的体育活动设施等等,道路与场地合理地结合融入,能使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而细分多样、具有针对性的室外空间及辅助设施,则能够给居民带来更丰富的室外活动内容,也更能够吸引居民前往户外活动,形成居民与居住区之间的良好互动。通过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与居住区的绿化景观系统的机结合,能使居住区内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居住区绿化系统不应仅仅具有观赏功能,还应具有一定的可达性、互动性,例如,在高大树木下设置休憩设施,将步道系统引入灌木或乔木绿化当中,既能利用树下空间、不影响绿化率,又能提高室外活动空间品质。
2.2 持续、人性化的管理维护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才能用好。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多次发现,很多居住区并不缺乏室外公共空间,但居住区建成之后,很多公共空间及设施的维护管理发生了偏差,例如一些居住区内部道路私家车停满使得居民无法进行散步、慢跑锻炼等活动,还有一些小区健身器材损坏严重但无人维修,广场舞团体噪声扰民、侵占篮球场等等。由此可见,良好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不仅要依靠良好的设计和建设来提供基础服务,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还需要管理者持续巡查维护,保证场地、设施的正常使用。对于使用过程中人性化不足的情况及时修正,对于使用人数较多频次较高的设施及场地,安排合理的管理办法,才能使居住区室外空间质量向着良性、有机的方向发展,保持居住区活力。
居民作为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也应当有主人翁意识,这与居住区给居民的归属感是相互吻合的。居民在室外公共空间活动时,注意维持环境的干净整洁,不暴力使用设施器械,协助管理者使公共空间质量良性发展。良好的室外公共空间品质能够使居民在居住区内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能够更切身地体会到室外公共空间也是“家”的一部分,这些收获也能促进居民主动维持居住区环境、设施,使得居住品质、邻里氛围不断改善,形成舒适、和谐、健康的居住区大环境。
3.结语
多样、好用的室外公共空间能够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生活品质,给居民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居住区建设和改造不仅要着眼于丰富室外公共空间类型,给居民提供更多的交往、活动空间,还要持续关注空间使用效率,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居住区内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居住区品质得到长效、有机的动态发展,更好地为居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