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博弈逻辑与研究架构
2021-04-02马仁锋杨阳解鹏超
马仁锋 杨阳 解鹏超
摘要:中国沿海城市深受全球化与地方化双重影响,城市演化动力发生了巨变。学界有关全球化或地方化视域城市、产业、企业发展研究表明:(1)全球/地方化视域城市发展研究视角趋向于微观化,研究切入主线是城市体系、产业与企业,研究存在全球化转向地方化视角,区域经济宏观分析转向城市个体产业微观剖析,单一经济关系转向多重属性。(2)形成了全球化进程城市体系-产业生产网络-跨国公司网络驱动中国沿海城市竞争格局与演化机制,以及地方化抗争全球化所催化的城镇密集区成长-产业集群根植性-中小企业网络发展机制。(3)重视以全球-地方化视角研究跨国公司的组织、行为与网络,尤其关注全球化跨国企业、地方化企业与产业集群的角色与效用发挥机制;全球化视角认为嵌入世界生产网络重构城市体系,推动城市趋向新形态是全球化主线;地方化视角认为构建区域城市集合体、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根植区域发展,可通过区域管理多样化提升地方的国际竞争力与生产网络话语权,进而谋取世界城市体系中更高能级。(4)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发展具有不同的研究路径,两者在“自由市场化”以及“市场+政府主导”原则下选取不同博弈行动策略,导致了两者之间存在互为博弈过程,博弈模式呈现动态博弈,帕累托上策均衡策略选取遵循市场经济主导、行政管理辅助、微观要素依赖原则。
关键词:全球-地方化;世界城市体系;生产网络;博弈;企业群落
随着全球化深度发展,城市演化外部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城市体系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促使城市或城市群在获取更多的流动型生产要素过程中提升自身竞争力,逐渐成长为地球表层人类集聚区的关键节点——全球城市(Global City)或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城市与区域内生动力,需要平衡市场驱动与政府调控,企业、企业集群或企业生产网络、产业或产业链等内生动力核心要素或者要素集合体构成了城市或区域地方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于是,城市的全球化与地方化发展,逐步形成互为博弈状态。为此,运用CiteSpace5.3.R4软件分析学界有关全球化或地方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推移,诠释热点领域研究动向,进而构建城市全球化与城市地方化发展博弈机理,以期指引中国沿海城市发展战略选择与行动工具决策。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文献可视化是文献计量学新近运用热点,具有处理能力强、知识涵盖面广、逻辑思路清晰等特点,有效解决了文献综述过程中人工分析的主观性、数据片面性、工作量大等弊端。CiteSpace5.3.R4软件是一款经典的文献计量软件,导入引文、共词、单位、作者等属性数据形成某一领域研究关系网络,可视化得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动态。[1]采用该软件计量城市在全球化-地方化博弈过程相关研究文献的思路(图1),可分为数据处理、城市内部主题热点识别、全球-地方化视角城市发展机理解析三部分。其中,全球-地方化视角城市发展机理研究,重点总结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动态博弈,解译博弈方、博弈得益、博弈策略等基本要素,剖析博弈行为的本质以及如何实现帕累托上策均衡的策略选取。
采用CiteSpace5.3.R4软件统计分析主题词为“全球化+地方化+X”、“全球化+区域化+X”的文献,X是城市体系、城市产业、城市企业等城市发展议题,企业-产业-城市体系等议题基本构成了沿海城市发展机理解析视角。
二、全球-地方化视角城市演化机理研究
(一)城市体系演变深受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驱动
城市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一组城市相互联系而构成具有一定功能与结构的城市有机体。[2]全球化过程原有城市体系面临重构,城市作为节点与世界城市联系密切,形成城市网络。全球化促成区域城市或城镇一体化发展,区域城镇已成为全球化的地方节点,城市网络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3]
施引文献关键词形成时区知识图谱显示全球-地方化视域城市研究大致经历区域城市个体、全球城市体系发展、区域城市集合体三个研究阶段,与西方研究“少数城市个体-世界城市体系-世界城市网络”类似,[4]这种演变表现出全球化向全球-地方化研究转变。1.城市个体研究关注“城市群”“世界经济”“城市现代化”“中心城市”等关键词,重点分析中国沿海城市属性及其发展,研究具有明显的行政边界或单一城市或城市群,侧重研究主体的外向扩张模式、动力机制以及发展策略;个别学者研究单一城市与世界城市网络的关系。“区域化”已出现在少数文献,但是它主要用于界定研究对象范围。2.全球城市体系发展研究关注城市体系重构、城市发展推动其在全球城市体系网络的位置,“城市竞争力”“产业集群”等关键词表明:城市体系与产业体系相关,突破原行政界的城市转向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集聚体。这将研究对象纳入世界城市体系,剖析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发展机制以及各层次(经济、产业、文化)关联性,研究范式趋于宏观,注重外部性对城市发展影响。3.区域城市集合体研究关注城际联系以及由其构建的全球城市体系或世界城市网络,网络本质是城市间各类“流”。日益重视经济全球化视角区域发展,尤其是城市的经济、文化、信息等要素流动驱动城市发展;相应地方化概念应运而生,“区域化”“区域发展”“同城化”“城市网络”等关键词涌现。基于区域与地方经济产生的地方化更多体现在城际要素(产业、文化、缄默知识)关系与城市特性保育等方面,[5]该阶段侧重城际要素如何形成区域化、地方化的空间,以及如何影响城市体系演变;学界加强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城市发展与体系重构,强调区域城市集合体及其内部互动发展。
“全球-地方化(区域化)*城市”主题施引文献频数前10关键词集中在“城市群”“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城市竞争力”“经济发展”“世界城市”“中心城市”等热点。1.“城市群”维度关注单一城市向都市连绵区发展机制,探究外部动力之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间各种“流”联系。[6]全球化视角城市群与外界物质、信息、人员的流动更为频繁,城市规模增长将区域城市推向全球城市,出现巨型城市走廊、全球城市-区域等概念,这表明城市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城市与外界的“流”传递,[7]“流”是除集聚与扩散外的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流”源自企业间交易或企业生产网络及其行为,更加注重城市相关要素与城市主体的互动关系。2.“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表征了城市发展核心动力源自经济增长或城际经济联系,经济全球化构建的全球城市体系打破了区域视角常规城市联系,传统区域化城市体系面临重构,逐步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研究范式更为宏观。“区域经济”有地方化属性,体现了全球城市体系节点城市的特色、地域根植属性,全球城市体系构建使城市网络中节点城市的经济、文化、信息与全球化经济关联,通过发展区域特色提升城市内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研究热点之一,检视城市竞争力视角一般为全球、区域、城市。[8]学界分析受全球-地方化影响程度不同的城市竞争力水平,比较外界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认为世界城市体系中城市竞争力具有外部性优势,全球-地方化作用明显城市的竞争力相对較强。3.国外“世界城市”概念较早提出,引发了城市研究范式变革,[9]“中心城市”源于中心地理论,在全球化城市体系重构背景下世界城市研究已由多个城市综合属性对比转向研究世界城市网络中城市的中心性,将研究尺度中观化分析某些城市如何可能为网络体系中心。[10]
(二)城市产业主导的全球化与地方化博弈进程
城市发展根源于城市产业创新发展,城市体系形成依赖于城市间各种“流”。城市产业是城市间各种“流”的主体,产业的外向性、内生性、创新性一直是全球化或地方化或全球地方化研究的热点。城市产业是城市发展核心子系统,成为全球化或地方化视角研究城市间“流”关系切入点。
施引文献关键词构建时区知识图谱显示全球-地方化视域城市产业研究从全球化视角转向地方化视角,研究范式从区域宏观经济分析转向个体城市产业的微观刻画、单一城市经济关系转向城市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属性。1.城市产业与全球-地方化视域城市体系演变研究主线类似,经济全球化赋予了城市产业的外延属性,外向型经济形成的世界产业体系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研究热点。全球化视角研究城市产业(技术)发展模式、产业空间演变、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认为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转移,[11]经济全球化影响了城市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改变了区域产业集聚的维度与外部条件,产业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理空间限制。部分学者基于全球-地方化视域研究城市产业发展外向联系与区域产业集聚,认为全球化为当地各地区经济有机组合提供了渠道,城市产业在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作用下其外向性更加明显。2.研究日渐微观化并重视小尺度产业集群以及跨国企业研究,如关注浙江慈溪小家电、义乌小商品、桐乡毛衫在全球价值链中如何从制造、设计到自创品牌的动态升级。相较于产业集群,跨国企业作为城市产业外向主体,受全球-地方化影响更为明显,制造业外资企业或在华投资跨国公司成为关注重点,分析案例在全球化以及地方政府影响下的产业空间演变及其对城市空间影响,[12][13]研究思路逐渐重视全球化的尺度效应与对象的多重属性。
“全球-地方化(区域化)*产业”主题施引文献频数前10关键词显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世界经济”“区域合作”“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等是研究热点:1.“产业集群”是全球-地方化视角研究城市产业主要切入点,产业集群是衡量城市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组织形式之一。[14]学界通常研究产业集群在宏观经济中自身演化机制、竞争关系,也关注产业集群升级与城市体系、经济结构、劳动力等城市与区域属性要素互动联系,认为产业集群演化对城市体系、区域产业空间有巨大影响,[15]通常分析中国制造的典型产业集群,如探究瓷砖、服装、小五金、电子信息、汽车等集群及其企业生产网络,刻画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的地方化和全球化类型。2.“世界经济”“区域经济”是全球化与地方化的产业研究具体化,研究重点从世界经济、世界产业体系分析转向经济区域化,趋向微观分析生产网络。生产网络是城市联系“流”,可分为全球生产网络、地方生产网络。学界通常将城市产业纳入生产网络结构,分析其产业在全球化过程实际状态。城市产业升级过程是城市在区域甚至全球组织生产的过程,因此需要在区域甚至全球生产网络框架讨论城市发展;全球生产网络构建了产业集群全球化研究框架,地方生产网络则构建了地区企业地方化根植性研究主线。企业成为地方产业网络的节点,跨国公司是联系区域产业体系的关键节点,是世界产业体系演化与地方产业网络变迁的动力源,[16]认为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全球化空间组织、技术溢出等联系方式,成为全球-地方化视域城市产业联系研究主体。
(三)城市企业组织或生产网络是全球化或地方化着力点
企业是城市产业体系的基本要素,企业是微观研究城市产业的主体,全球化过程中跨国企业是链接城市间产业网络的关键。地方化进程,集群内部企业自身运营模式变化、组织布局与所在城市产业演变呈现互为关联的变化。
施引文献关键词构建时区知识图谱显示,全球地方化视角企业研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聚焦在全球化跨国企业、地方化企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1.全球化跨国企业研究发现企业作为生产网络基本单元,全球化跨国企业对地方产业网络构建、外向关联影响较大。区域产业主体—企业与产业体系相关联,会影响区域生产网络演化;全球化作用地方中小企业,主要通过企业网络重建和持续学习与创新构建其竞争优势,[17]企业能动学习状态响应经济全球化的产业技术溢出,但普遍关注产业集群的内部学习或者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尚未开展城市内部企业间学习机制。2.地方化企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关注城市企业集群化发展、地方集群根植性与全球联系、产业集群与企业竞争力等热点,认为全球地方化视角中国上市企业总部区位集聚于少数大城市,发现跨国资本与大城市关系日益密切,跨国企业全球化联系是城市空间多重属性及其組合演替的关键驱动,去地方化是中国沿海三角洲城市群制造业生产网络的价值分配与空间困境。[18]
选取“全球-地方化(区域化)*产业”主题施引文献频数前10关键词显示“世界经济”“资本”“国际竞争”“产业集群”“跨国公司”是热点,这验证了全球-地方化视域城市研究以企业(群集、组织网络、生产网络)与城市(产业、经济、文化、技术等)为主体切入点。1.“世界经济”是经济全球化领域早期研究热点,关注企业外部环境,重点探究企业在世界产业体系中地位及其发展;“资本”是企业内部属性,重点辨析企业演化过程资本运作模式。“国际竞争”“产业集群”反映企业维度研究全球化转向地方化过程,重点关注跨国企业演化的全球-地方化链接,评估其如何嵌入国家或区域政治经济结构,以及采用企业、产业集群为分析单元解剖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会展经济的“地方结构”,丰富了全球-地方化模式。2.“母子公司”“中心企业”“跨国公司”涉及企业组织结构与生产网络研究,讨论全球化如何影响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其空间化的生产活动;R&D作为跨国企业的地方化系统顺势成为中国学界研究跨国公司全球地方化战略切入点,[19]发现空间关联是诠释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与企业组织分化的着力点;“中小企业”是全球化转向地方化研究讨论地方根植性发展模式的企业空间行为主体。
三、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全球化与地方化博弈解析逻辑
(一)全球-地方化视角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城市体系-产业-企业动力阐释逻辑
城市体系-产业-企业研究城市发展全球化或地方化,主要关注城市受全球-地方化影响如何发展外向经济、流网络与产业空间、企业组织演化等,三重层面各自相演进且关联互动。1.城市与产业。城市研究重点是全球化影响城市体系重构以及地方化的一体化发展。城市体系重构涵盖了城市产业、城市职能结构等要素重构,城市产业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城市体系构建。地方化过程重点关注经济联系影响城市中小企业或集群所构建的生产网络。空间联系刻画重点关注产业结构如何率先突破行政边界,为区域一体化奠定基础。产业(空间)演化对城市空间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企业功能片段化布局既依托城市等级,又重塑中国城市空间结构。[20]2.产业与企业。企业在产业生产网络中表现为节点,跨国企业是地方生产网络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全球化视角研究跨国企业作为外向联系节点对母国以及资本输出地产生的影响,地方化视角关注企业形成区域集群的主体,全球-地方化视域产业-企业两者关系并不完全是从属关系,一般由具体产业来驱动区域产业体系,企业发展方向会影响区域产业联系走向。
以城市体系-产业-企业三主体研究城市发展全球化或地方化,研究尺度基本呈现宏观向微观转变、全球化向全球-地方化转变(图2),三主体构建了城市体系-产业生产网络-跨国公司的城市间联系研究框架。城市体系-产业生产网络-跨国公司是全球化体系研究重点,关注世界城市结构、生产网络、跨国公司区域影响等。全球化造成了城市、产业在网络中面临更加激烈的城市等级竞争,区域的知识、区位、要素、交易成本等优势不断变迁,涌现竞争区域主义或企业城市主义倾向。地方化视角构建区域城市集合体-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区域化发展研究,重点剖析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与产业的空间结构及模式演化的关联及对城市、产业发展影响。两者都是基于研究主体城市体系-产业-企业的不同尺度解译,区别在于研究视角以及空间尺度、侧重点差异。
(二)中国沿海城市全球化进程与地方化博弈要素与均衡机制
博弈论构成基本要素一般由博弈参与者、博弈双方可选择全部策略及行为集合、博弈次序、博弈双方得益组成(图3)。中国沿海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博弈过程:1.博弈参与者是城市的全球化以及城市地方化发展。2.博弈双方可选择全部策略及行为集合是:面对全球化趋势博弈双方可选择策略基本是纳入世界城市体系以及是否構建区域城市集合体两类,城市全球化发展“策略”是构建世界城市体系来减弱国家边界、行政界限对城市发展影响,促使地方融入世界城市网络;抑或积极参与世界生产网络形成自由市场主导生产资源调控;当然也可以通过优化企业组织形式,参与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根植于非母国地方特色资源,维系地方与世界经济关联。显然,世界城市体系、世界生产网络、跨国公司成为关键“策略”,进而实现全球生产资源优化配置与城市(体系)演变。城市地方化发展“策略”是通过构建区域城市集合体、城市联盟提升区域城市竞争力,谋取世界城市体系中较高位置,最终获得城市发展能级链接路径;产业联系多采用产业集群与外向经济相衔接,重点扶持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地方集群以链接全球生产网络。总体通过城市集合体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中小企业辅助“策略”,实现区域整体性外向竞争力提升。3.博弈次序需要解析城市全球化与城市地方化过程,是先全球化推进还是先地方化形成,一般而言地方化发展是基于城市全球化推进形成的,所以城市全球化进程与地方化博弈视为具有一定先后次序的动态博弈。4.博弈双方得益,与参与目的不同而有差异,城市全球化目的在于形成世界城市网络,促进城市有序演化;城市地方化目的在于区域城市面临竞争形成城市集合促进外向竞争力提升。博弈是双方参与,以城市空间重构、产业竞争力提升、企业潜在的全球生产网络话语权为目的的动态博弈,具有有限博弈次数、收益多变性、非零和等特征,博弈双方能够在博弈过程达成帕累托上策均衡,甚至实现绝对上策的可能。5.博弈双方目的及策略选择。城市全球化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全球生产网络,将世界城市纳入其生产要素流通系统,依据经济自由化发展原则重塑世界城市体系。城市地方化目的在于促进区域城市聚合体形成以及产业集群的发育,提升地区竞争力、推动城市升级。博弈矩阵分析(图4)表明两目的不存在对立情况,博弈过程存在上策均衡。双方所选择策略呈现以下特点:(1)城市全球化在产业领域构建全球生产网络,通过信息技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体系优势促进城市加入网络,推动其作为生产网络节点快速发展,重点将各城市产业相关联形成产业网络体系影响各城市空间形态以及经济发展;企业层面,通过跨国公司设立,将全球资本注入区域产业体系并根植于区域特色资源,推动世界生产网络与地方发展网络衔接。(2)城市地方化发展,城镇空间领域重点策略在于构建区域城镇集合提升自身竞争力,如城市群、都市连绵区、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形式;产业系统通过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等组织形式加强地方经济的全球链接话语权。6.博弈本质及帕累托上策均衡策略确立原则。全球化与地方化博弈是中国沿海城市发展过程面临博弈困境,全球化本质是采用“自由市场化”原则,推动地方尽早嵌入世界城市网络,提升城市竞争力全球资源的能力。城市地方化发展方本质是采用“市场+政府主导”形式,促进城市集合体形成,提升地方城市及其组合的竞争力,最终通过城市集合获得与世界城市体系竞争资源的能级。两者博弈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城市演化新形态,产生博弈根源在于全球化与地方化发展过程以及驱动机制不同。帕累托上策均衡确立的关键在于权衡全球化过程的市场化机制以及地方化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关系,两者选择并不存在唯一性,所以博弈过程帕累托上策均衡选取必须遵循市场经济主导、行政管理辅助、微观要素依赖等原则。不论是世界城市体系构建还是地方集合体发展,都需要关注微观层面城市要素发展与空间关联。学界全球-地方化研究城市、产业、企业都日益注重微观对象,重视微观层面“自下而上”机制,重视网络节点的构成元素。总体而言,博弈双方策略按照上述原则选取,能够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两者博弈过程中获取符合帕累托上策均衡的相关利益结果。
四、结论
全球/地方化视域城市发展研究,大致经历区域城市个体、全球城市体系、区域城市集合体三研究阶段,研究视角趋向于微观化,研究切入主线是城市体系、产业与企业,研究存在全球化转向地方化视角,区域经济宏观分析转向城市个体产业微观剖析,单一经济关系转向多重属性研究。研究产业生产网络具体构建主体企业,重视全球-地方化视角跨国公司的组织、行为与网络,尤其关注全球化跨国企业、地方化企业与产业集群的角色与效用发挥机制。全球化视角城市体系-产业-企业解读城市发展,重点关注城市体系-产业生产网络-跨国公司的外向型联系,认为嵌入世界生产网络重构城市体系,推动城市趋向新形态是全球化主线。地方化视角城市发展研究认为,构建区域城市集合体、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根植区域发展,可通过区域管理多样化提升地方的国际竞争力与生产网络话语权,进而谋取世界城市体系中更高能级。城市全球化與城市地方化发展具有不同的研究路径,两者在“自由市场化”以及“市场+政府主导”原则下选取不同博弈行动策略,导致了两者之间存在互为博弈过程,博弈模式呈现动态博弈,帕累托上策均衡策略选取遵循市场经济主导、行政管理辅助、微观要素依赖原则。
说明: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1174)。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2]鲍超,陈小杰.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评述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4(10):1300-1311.
[3]于涛,刘娜.中国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程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3):65-69.
[4]薛德升,孙丽萍,李志刚.广东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水平与过程研究[J].地理科学,2006(5):520-528.
[5]吴启焰.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带[J].人文地理,1999(1):11-16.
[6]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薛德升,黄鹤绵.关于世界城市研究的两场争论及其对相关研究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3(8):1177-1186.
[8]杨永春,冷炳荣,谭一洺,等.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对城市体系研究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1(6):1009-1020.
[9]江青虎,颜清阳,张慧.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升级[J].经济地理,2007(1):41-45.
[10]杜德斌,冯春萍.中国的世界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519-1526.
[11]赵新正,宁越敏,魏也华.上海外资生产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1(10):1390-1402.
[12]曾刚,文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5(4):467-470.
[13]武前波,宁越敏.中国城市空间网络分析[J].地理研究,2012(2):207-219.
[14]马海涛,周春山.西方“地方生产网络”相关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09(2):46-55.
[15]马海涛.生产网络演化视角下的城市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人文地理,2011(4):99-102.
[16]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地理学的视角[J].世界地理研究,2007(4):106-114.
[17]张晓平,刘卫东.全球化、跨国公司投资与地区发展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6):627-638.
[18]朱华友,王缉慈,俞国军.去地方化、三角制造网络与地区产业升级[J].经济地理,2015(11):110-116.
[19]吕拉昌,余国扬,高晶华.地区全球化的一种新模式[J].地理科学,2009(3):336-341.
[20]梅琳,苏念,薛德升.广州跨国机构的时空过程及其动力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12(1):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