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懂孩子咳嗽传递的心声

2021-04-02马志国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因性诱因躯体

马志国

心理案例:这种咳嗽到底是怎么回事?

欣欣是个5岁女孩,活泼乖巧,招人喜爱,父母自然视为掌上明珠,百般疼爱。但是,原本健健康康的欣欣,却因为一次小小的感冒,咳嗽总不好。看过几次医生,也都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开了些镇咳药,慢慢调养。可是,转眼两个多月过去了,欣欣的咳嗽还是那样,时重时轻,时好时坏,断断续续,父母很是焦虑担忧。再次去医院的时候,医生建议关注一下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于是,这一天,预约后家长带欣欣来访。

欣欣的咳嗽为什么医生治不好呢?

原来三个多月前,妈妈给欣欣生了一个弟弟。欣欣虽然很喜欢弟弟,可是自从弟弟到来,全家人特别是妈妈,减少了对欣欣的关注。于是,欣欣心里萌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过去自己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现在却被全家人忽略了。欣欣知道,自己是乖巧的小姐姐,自然不能因此而哭闹,但是,许多过去会做的事情却要成人来帮忙了。比如早就会自己洗脸了,现在却非要大人给洗脸不可,而且还时常闹身体不舒服。两个多月前的一天,欣欣感冒了,咳嗽一声比一声重。这下,妈妈吓坏了,带着去医院,看医生,嘘寒问暖。看父母围着自己转,欣欣仿佛找回了那种失落的东西,找回了那种被关注的感觉。从此,欣欣就时好时坏、时轻时重咳嗽总不好。

家长介绍说,欣欣咳嗽有个明显特点,有时候轻有时候重。比如,晚上睡着了不咳嗽,咳嗽多是发生在白天。白天咳嗽也是时轻时重,比如,妈妈照顾小弟弟越忙的时候,欣欣心情越不好的时候,咳嗽越重,但是,欣欣玩起来高兴的时候,看电视看得起劲的时候,咳嗽就轻,甚至一点不咳嗽。在咨询会话的现场,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刚见面的时候,说起咳嗽症状的时候,欣欣连声的咳嗽,但是,当谈到某个欣欣特别关注的话题时,咳嗽几乎没有了。

欣欣的父母都很奇怪:孩子这种咳嗽到底是怎么回事?

心理解析:来自内心渴望关注的呼唤

至此可见,欣欣的咳嗽属于心因性咳嗽,就是说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咳嗽。

心因性咳嗽,哪个年龄的人都会出现,不过通常多见于儿童。儿童心因性咳嗽主要表现为:咳嗽多是偶然诱发,容易受暗示;多为阵发性干咳,无痰;咳嗽与季节无关,于昼夜有关,日间咳嗽,夜间很少咳嗽;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咳嗽消失,常伴有焦虑症状;检查没有阳性体征,没有器质性病变;用镇咳药和抗菌药等治疗无效;咳嗽与情境有关,有的情境下咳嗽,有些情境下不咳嗽,这种对情境的选择性,是确诊心因性咳嗽至关重要的一点。

当然,心因性咳嗽绝非儿童的“专利”。比如,刚退休的老年人,没人陪伴,没人关注,成了被人遗忘的人。正好因为天冷偶有咳嗽,老伴儿嘘寒问暖,儿女也看望问候,无意间满足了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就诱发了心因性咳嗽。

心因性咳嗽,实际上不是躯体疾病,而属于躯体化现象。所谓躯体化现象,就是人遇到某些心理压力或心理困境的时候,会表现为一些躯体上的症状,通俗地说,是心病跑到了身体上。那么,心因性咳嗽莫非就是装病了?不是的。装病是有意的,躯体化现象是无意的,是潜意识里的不知不觉间发生的。所以,心因性咳嗽不是装病,是不知不觉地“扮演病人”,是一种心理防卫和心理自助。

就欣欣的情况说,心因性咳嗽的心理根源就在于弟弟的出生使她被疏忽,让她感到母爱被剥夺,感到亲情缺失,从而形成了心理压力。一个几岁的孩子,怎样为自己减轻心理压力?怎样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感冒咳嗽引起家人关注,让她无意间发现,咳嗽可以满足自己被关注的需要。于是,咳嗽,扮演病人,成了欣欣满足被关注需求的法宝。可见,实际上心因性咳嗽传递的是渴望关注的心声。

心因性咳嗽,跟其他心因性疾病一样,还常常成为战胜家人自我保护的武器。所以,往往人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拿起这个武器,也正因此,心因性咳嗽才有了对情境的选择性。欣欣的咳嗽,为什么时轻时重、时好时坏?就是根据情境需要潜意识选择的结果。在需要亲情抚慰的时候,在需要引起成人关注的时候,欣欣就会不知不觉拿起咳嗽这个武器,不需要的时候自然用不着这个武器了。

心理对策:关键是从心理疏导入手

弄清心因性咳嗽的特点,就不难理解,心因性咳嗽医生治不好也就不足为奇了。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治疗心因性疾病,关键还是得从心理疏导入手。当然,最好的“医生”还是家人了。家人怎样对心因性咳嗽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呢?

一是查明心理诱因。

发现孩子出现咳嗽症状,当然首先要进行医学检查。在排除躯体疾病后,就要考虑咳嗽是心病跑到身体上,属于心因性咳嗽了。这时候,家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查明导致心因性咳嗽的心理诱因是什么。一般说来,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彼此有较多的了解,所以,家人只要有了心因性咳嗽是心病跑到身体上这个意识,再加上留意观察分析,是不难发现这个心理诱因的。比如前面的案例,稍加引导父母很快发现欣欣咳嗽的心理诱因,就是弟弟的出生让父母疏于对欣欣的关注,也充分理解了欣欣的咳嗽,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是渴望父母关注的呼唤。

二是进行心理疏导。

一旦查明了心理诱因,家人就要针对具体心理诱因“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了。就欣欣的情况说,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首先通过语言表明态度,妈妈实在是因为弟弟太小而疏忽了对她的关注,让她确信爸爸妈妈跟过去一样爱她。同时,爸爸妈妈还要拿出行动来,在照顾好小孩子的同时,给予欣欣必要的关注,满足欣欣对关注的心理需求。再有,给予欣欣的关注,一定要是主动的,不能是被动的。就是说,不能等欣欣出现咳嗽症状了,再被动地给予关注,一定要在欣欣表现正常的时候,也就是在欣欣没有咳嗽症状的时候,主动给予关注。这样,咳嗽這个武器对欣欣来说也就没有用处了,从而也就更有利于淡化并最终消除心因性咳嗽的症状。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最大限度激发孩子自身积极的心理自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三是消除心理暗示。

既然心因性咳嗽是心理因素诱发的,是心病,医学治疗不解决问题就是情理之中了。但是,跑医院,看医生,吃药,打针,诸如此类的医学治疗过程,却反过来对心因性咳嗽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很容易让孩子躲在咳嗽的症状里继续扮演病人。所以,一旦确认是心因性咳嗽,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家人还要和孩子深入沟通取得共识坚定信念。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积极主动进行心理自救,从扮演病人的躯体化现象中走出来,彻底告别心因性咳嗽。

编辑:汐颜 xiyanbianji@sina.com

猜你喜欢

因性诱因躯体
“维生素”大口吃
心理支持护理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为什么医生治不好孩子的咳嗽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图书真人秀节目的探索之路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现状研究
搬家
心血管疾病发病诱因及内科护理的效果分析
我们都有“心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