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助推沂沭泗高质量发展
——沂沭泗水系统一管理40周年人才队伍建设总结
2021-04-02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雪峰
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郑雪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沂沭泗水系统一管理40周年。40年来,沂沭泗流域统管的优越性日益显著,沂沭泗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彰显。回望40年沂沭泗水系统一管理的辉煌成就,无不与沂沭泗局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锐意进取和无私奉献密不可分,也无不与沂沭泗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规范、不断强化、不断创新息息相关。
一、沂沭泗局人才队伍情况概述
诚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所言:“沂沭泗河道变化的复杂情况,不但在全国,恐怕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沂沭泗水系复杂,漫漫历史长河见证了她的风雨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流域统一管理以来,广大沂沭泗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工程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情预报和防汛调度能力不断加强,流域统一管理的作用日益显著。在此过程中,沂沭泗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肇建、充实提高、改革发展和完善提升四段历程,形成了较为完备、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沂沭泗局全面深化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结构有了较大改善。截至“十三五”末,沂沭泗局共有从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一年以上聘用合同人员)1196 人,其中各级机关417 人,事业单位475 人,企业304 人。按人才队伍分类,沂沭泗局党政人才共417 人,其中厅局级领导干部7 人,正处级领导干部20 人,副处级领导干部35 人,科级领导干部132 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共268 人,其中正高7 人、副高24 人;技能人才队伍共511 人,其中高级技师12 人,技师87人。年龄结构:35 岁以下403 人,占33.7%;36~45岁286 人,占23.9%;46 岁以上507 人,占42.4%。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在保持水利类专业人才稳步增长的同时,引进培养了一批财经、法律、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了水行政执法、水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综合政务等工作。
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重视人才工作
沂沭泗局历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水利部、淮委党组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推进各类人才资源开发。围绕高素质专业化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打造了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四支队伍,努力促进新时代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全局人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二)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强化责任落实
一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立足于单位长远发展,局党组研究制定了《党组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涉及各级各类人才培、育、选、用的制度和规定,进一步推进了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每年召开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人才工作、用人计划、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等,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形成“党组统一领导,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
(三)紧抓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一是着力提高党政人才的政治能力和综合素质。围绕依法行政、理想信念、治理能力等主题,联合重点高校、地方党校等,开展全局处以上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等培训班。二是着力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组织开展防汛抢险、财务预算、工程建设、采砂管理等业务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举办的培训班,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追踪行业前沿先进技术。“十三五”期间,各类人才通过继续学历教育和攻读专业学位深造,其中16 人获得硕士学位。三是着力提升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员工职业规划,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四是着力提升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以技能鉴定和技能竞赛为抓手,多措并举,构建了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机制和氛围。“十三五”期间共有89 人通过技能鉴定,79 人技能等级得到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技师以上从74人增加到115 人,高级工以上比例由88.8%提高到92.6%。通过竞赛、评选等方式,高技能人才培养亮点频现,目前全局技能人才中已有全国技术能手1名,全国水利技能大奖4名,全国水利技术能手1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 名,“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1 名,“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1 名。
(四)加强人才培养选拔激励,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以机关处级、基层科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一把手”队伍。二是在局机关实施了“四个一批”计划,即选拔使用一批、选派交流一批、轮岗交流一批、挂职锻炼一批。有计划地选送年轻干部到防汛救灾、援藏援疆扶贫等重大斗争中加强政治历练。三是用好用足职务与职级并行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四是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近五年,全局共有91 人次获得中级以上职称,37 人评为副高以上职称。五是鼓励基层强化创新意识,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或淮委科学技术奖,进一步提升水利管理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三、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建局以来,沂沭泗局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实需要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一是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偏少,企业复合型人才及适应新时期治水需求的重点专业人才紧缺。二是基层一线人才匮乏,人员队伍老龄化、断层化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制约基层单位后续发展。
(二)基层队伍稳定和发展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一是参公人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后,晋升难的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企业、事业技能人才分布不均,人多岗少、矛盾突出。三是岗位聘用考核机制尚未完善,岗位竞聘制度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三)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部分党政人才工作经历单一,现代化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三是技能人才队伍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竞争意识、市场开拓能力有待增强。
(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仍需完善
一是基层“混岗”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理顺,人员待遇、晋升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基层队伍稳定。二是人才引进方式比较单一,人才开发、培养缺乏科学手段。三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四、建议与对策
为全面完成“十四五”沂沭泗局高质量发展目标和任务,必须充分认识抓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锐意改革意识,加大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
(一)持续做好干部选育管用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水利事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政治坚定、本领高强、结构合理、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二是不断强化多岗位锻炼、基层墩苗磨练、中心工作锤炼和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相结合的干部培养模式,推进干部交流历练,带动优秀青年干部向一线聚集,在一线淬炼成长。三是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进一步探索加强干部监督的途径和措施,推动形成干部为事业负责、组织为干部负责的良好导向和精兵强将各尽其职、各履其责、各展其长的生动局面。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大力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培训。二是深入实施沂沭泗局人才工程,分批次选拔培养专业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做好高层次人才培育选拔工作。三是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传帮带,培养造就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四是探索推进向基层倾斜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基层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充分调动基层职工积极性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探索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提高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市场能力。二是采取脱产培训、自主选学、培训考察等方式,提升经营理念。三是加强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健全经营管理人才聘任制、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激发企业干事创业、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性。
(四)巩固技能人才培育成果
一是以组建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工作室和团队为契机,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技术交流,发挥首席技师工作室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充分利用企业用人的灵活性,通过承担重要、复杂的养护和施工任务,挖掘培养和逐步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三是用好“技能鉴定”和“技能竞赛”两个抓手,积极开展水利行业职业竞赛和技能人才评选,引导和激励技能人才钻研技能,提高技艺。四是贯彻实施《水利部关于印发完善所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制度,探索对高技能领军人才实施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等分配形式,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五)多渠道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一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各类优秀人才中广泛开展评先推优。二是对基层一线、经济创收“硬骨头”、急难险重一线表现突出的人才优先提拔使用。三是用好职务职级并行政策,进一步拓宽干部“上升”通道。
芳华风正劲,奋进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沂沭泗局将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核心地位,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完善发展机制,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环境,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沂沭泗局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