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与人情味

2021-04-02吴士尹

中国公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岗亭收费员熏陶

文|吴士尹

如果企业管理只是要求员工不打折扣地按照《员工手册》去行事,而忽略文化的熏陶,那么品牌文化就会一直浮在天空上,停留在口号里,没有任何意义。

几句闲言絮语,随风遍满东南;

不算文思所及,见笑各位看官。

数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盏香消茶冷,半生身老心闲。

近日,几则高速“正能量”新闻,让人印象深刻。

4月19日,一货车因超高在收费站被拦停,收费员吴诗琴从座位站起,将头探出窗口微笑提醒司机“整个浙江都上不了啦,卡得很严”,被网友赞为“笑容甜美、服务态度好”。

5月20日,一货车司机在行车途中晕厥,收费员汪选豪发现后冲出岗亭一路追赶,边跑边拍车门、砸玻璃,终于唤醒司机,避免了重大事故,被网友赞为“最帅收费员”。

5月29日,一司机下高速经过收费窗口时崩溃大哭,收费员肖女士温柔安慰“心情不好千万不要开车,到边上休息一下吧”,被网友赞为“生活无情,但人间有爱”。

一名劝返者,一名追赶者,一名宽慰者,三位普通收费员“火”了。为什么?高速公路开展文明优质标准化服务由来已久,虽对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有很大帮助,但“出圈”的例子并不多。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三人“出圈”,且进行的都不是所谓标准化操作——无论用语、动作还是行为本身。这似乎印证了一个道理:标准化服务能赢得认可和满意,而标准化之外的“自选动作”,却能达到让人动容和惊艳的效果。

首先,标准化四平八稳,难有惊喜。“自选动作”出其不意,容易“走心”。具体到极易出现收缴矛盾的收费窗口,标准化不外乎微笑服务、文明用语、规范操作……这些举措固然重要,但一般只能消除司乘过站的“不满意”,却谈不上惊喜。毕竟,广大同行每天都这么做。当看惯了收费员点头、举手、转体、问候等“套路”,突然有人“不按常理出牌”,从岗亭站起来探头对你笑,像拉家常一样提醒你前面有麻烦,司乘体验感肯定不一样,比起“职业话术”,这样的劝返也更容易让人配合和接受。

其次,标准化通常面向常规工作场景,对一些突发状况,“自选动作”更能随机应变。拿上述新闻来讲,相信没有哪个收费站的《标准》《手册》会告诉员工,当发现司机晕厥在行驶的大货车里应该怎样做;也不会有哪本《规范》告诉员工,当司机过岗亭崩溃大哭,收费员应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显然,媒体和公众一致点赞,既不是因为当事人的操作多规范,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表达多么妙语连珠,而是因为他们下意识的举动,释放出感人的善意和温度,这比任何标准都珍贵。

有人会说,这些举动都是个人行为,基于个人品行和素养,可遇而不可求,更不可能让每名员工都做到。真的是这样吗?未必。我们当然不能忽视个人素养和努力,但也不能忘记一件重要的事——文化熏陶。

目前,品牌文化创建在行业内外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家动辄把“品牌”“文化”挂在嘴边。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制度之上的制度,政策、制度和规定只是底线,而文化是最高标准。显然,《员工手册》永远不可能包罗万象,事无巨细,它只是文化落地的途径。只要每位员工都能真正认同、切实遵循一个行业或企业的文化,他们就能在合适的时机,作出正确的选择。说白了,有了文化熏陶,在标准化之外,那些《员工手册》没有告诉员工的事情,文化自然会告诉他该怎么做。所以,服务品牌创建要想落地,必须“走心”,打好文化这张牌。如果不能内化于心,就不可能外化于行,并为服务对象所感知。

在服务行业,品牌文化中常常谈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人性化”,说穿了就是一个字:“人”。既然服务对象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活生生的人,那么服务的提供者为什么不能在不影响标准化服务品质的前提下,多提供一些有人情味、有温度的服务呢?只要服务对象能感知、体验好、记得住,标准不标准,真有那么重要吗?

猜你喜欢

岗亭收费员熏陶
基于C#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岗亭云管理系统
用艺术熏陶家风
小螃蟹上学校
艺术熏陶
如此熏陶
一块钱再少,没有谁欠你的
节能型收费岗亭冬季室内热舒适性研究★
“猫头鹰”岗亭(大家拍世界)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