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成绩的影响——从运动动机的角度分析

2021-04-02刘长春

体育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自主性身体素质导向

刘 杰 刘长春

不同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成绩的影响——从运动动机的角度分析

刘 杰 刘长春

(浙江工业大学 体育军训部,浙江 杭州 310014)

【目的】在两种不同导向的教学方式中寻找一种能够提升学生锻炼参与的自主性的有效教学方式,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方法】以92名大学一年级男子篮球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实验法,进行14周的实验教学,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结果】采用“健康促进”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方式的实验1组,学生的自主性动机水平和体质测试成绩都有所增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成绩导向”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方式的实验2组的成绩增幅具有显著性,但是学生的自主性动机水平降低。【结论】使用“成绩导向”的目标导向教学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鉴于该教学方式对学生锻炼自主性动机的削弱作用,建议一线体育教师采用以“成绩导向”为主、“健康促进”为辅的复合型目标导向教学方式进行身体素质的教学与训练。

运动动机;教学方式;身体素质;体质测试

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20多年来除了在身高上逐年增高,肺活量、50m跑及耐力跑等指标测试成绩均随着年代推移呈下降趋势[1]。虽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前高校的体育教育的质量正在下降。根据自身在高校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课程中针对身体素质教学训练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高校体育课程中针对身体素质教学训练的时间较短。高校体育选修课程多以专项技术教学为主,占到考核内容的60%;而身体素质的考核内容占比较少,因此教学训练时间也较短。仅仅在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学并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第二,学生对身体素质练习的自主性动机较弱。由于体育课程中的教学训练时间有限,学生需要在课外的时间进行自主练习,才能提高身体素质,达到测试要求。然而,根据课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第三,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大学体育课上实施新式教学方法较为欠缺,存在着教学方法单调、老套,组织形式千篇一律等问题[2]。对此,霍军提出大学的体育教学应该从教学效果出发,从学生未来发展考虑来进行教学创新,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2]。

关于不同教学方式的理论框架前人有一定的研究。Schubert在他的论著中将课程目标导向分为普通性目标导向、行为性目标导向、生成性目标导向和表现性目标导向[3]。普通目标导向相对是一种宏观的目标导向,对整个课程体系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例如我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的五个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就属于普通目标导向的范畴。行为目标导向是在普通目标的指引下的具体细化目标,相对于普通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六个水平目标。但是,行动性目标仍然不够具体和细致,属于中观层面的目标导向。生成性目标导向是在行为性目标的基础上更为细化的目标导向,它是在实践过程中因环境的差异而生成的具有情境弹性的目标导向。而表现性目标是出现在教学情境之中的,是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需求反应而产生的个体目标式导向。本研究主要以表现性目标导向作为研究的基础概念加以探讨。

有研究认为,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表现性目标导向,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锻炼自主性。根据孙国莉对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模式的举例[4],研究将一般体育课程的表现性“目标导向”分为“知识获得”“技能获得”“情感培养”和“健康促进”四种。具体来讲,身体素质测试主要偏重“健康促进”的目标。因为体质测试的目的是评估学生体质状况,其深层目标是为了激发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进而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质测试的目标与教学目标并没有表现一致。王月英等人[5]在对比了中美两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的现状之后,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质测试内容与体育教学关联性较小。实际上,一线的体育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有意识地在体育课上安排时间进行身体素质测试项目的教学与训练。

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在体育综合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参与身体素质的锻炼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获得成绩,属于“成绩导向”的目标范畴。在教学实践中,哪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方式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锻炼自主性,从而提高体质测试成绩呢?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探寻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锻炼参与的自主性,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浙江工业大学大一的男子篮球选项课学生,三个教学班,共计95人。年龄在17-20岁。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访谈相关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并对其有效筛选,借助数理统计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2.1 实验设计

采用纵向的实验研究方法,来考察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能否对学生的自主性动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实验研究从2019年9月开始至2019年12月结束,共14周。实验具体方案如下:

选择3个篮球班学生,依据选择篮球选项课的运动动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

实验1组:使用“健康促进”的目标导向教学方式。

③-2层黏土(Q3al+pl):灰黄色~黄色,夹灰绿色条带,偶含砂姜,分布相对较少,但局部偶有富集;硬塑,有光泽,中等偏高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压缩性;场区普遍分布。

实验2组:使用“成绩导向”的目标导向教学方式。

对照组:常规教学,不需特意强调身心健康或体质测试成绩。

1.2.2实验程序

在第1周,首先分发问卷,其中发放问卷95份,问卷回收95份,剔除3份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92份,问卷有效率为96.8%。问卷采用“自主性动机量表”为基础测试学生自主性动机水平,掌握学生选择体育课时的运动动机,然后进行分组测试,并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原始身体素质指标。然后第2到第13周,在课堂上根据实验组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身体素质的教学训练,在第14周第二次测试身体素质以获得最终的测试成绩。

1.2.3实验控制

实验控制要求不同的实验组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导语。“健康促进”的目标导向教学方式,重点在于强调“身心健康”的教学引导语。例如将身体素质测试的各个项目对健康的益处介绍给学生。而“成绩导向”的教学引导语主要是强调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的重要性,例如对评奖评优、出国留学申请的重要性。

此外,实验三个组别分别由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三位教师进行教学,具体的各个项目教学统一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每次上课的身体素质教学和训练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主要使用Excel进行数据的初步录入处理,然后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前通过测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原始素质指标,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确认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以求得样本的有效性。如果前测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则使用协方差分析来确定后测数据是否存在差异性。如果前测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测的三个组别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确认实验前后的测试成绩以及动机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确认试验后各组间的各项成绩是否存在差异,选择scheffe方法进行事后检验。进一步,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自主性动机对测试成绩的影响效应。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教学方式对身体素质单项成绩的影响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四个体质测试项目中,50米的三个组别的前测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后测使用协方差分析来检验是否存在差异性。首先检查前测数据和教学方式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sig值大于0.05,即交互作用不显著,满足了斜率同质性假设。进一步的全因子模型检验发现,教学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不同的教学方式对50米测试的影响作用不显著。1000米、引体向上和坐位体前屈的前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直接选择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具体来看,实验1组四个项目的实验前测和后测结果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2组中1000米(p<0.01)和引体向上(p<0.05)的前测和后测具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在实验后测的组别对比中,实验2组和对照组的1000米成绩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四项体测项目中,1000米的前测和后测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后测的结果中,与实验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 不同组别实验前后体测4项成绩

注:实验前后对比:*表示p<0.05;**表示p<0.01;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D表示p<0.05;DD表示p<0.0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表示p<0.05;##表示p<0.01

2.2 不同教学方式对自主性动机和身体素质总成绩的影响

在三个组别中,只有实验2组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的前测和后测数据呈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在实验后测的组内对比中,同样只有实验2组的身体测试总成绩与对照组呈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1组的自主性动机得到了提高,但是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值得讨论的是,实验2组合对照组的自主性动机都下降了,但是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却显著提高了。

表2

自主性动机身体素质成绩 前测后测前测后测 实验1组2.17±0.832.29±0.8165.96±10.1567.50±9.19 实验2组2.12±0.772.03±0.7764.73±8.4468.57±7.73*# 对照组2.09±0.952.07±0.8365.15±7.5566.73±8.42#

2.3 讨论

2.3.1不同教学方式的对体质测试成绩的影响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健康促进”目标导向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各项体测项目的成绩,但是与初始成绩的差异不显著,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研究的预期并不一致,这与一个现实性的社会现象相互印证,就是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能够健康促进,但是为什么平时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并不多。从实践上讲,学生体质测试的终极目标是要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使用“健康促进”目标导向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然而,从理论上讲,“健康促进”的目标导向是属于普通性和行为性的目标导向,属于中观层面的目标导向。这也就导致“健康促进”的目标导向的教学方式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时,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的提高收效甚微。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生成性和表现性的目标导向,选择真正能够显著提高体测成绩的教学方式,例如“成绩导向”的目标导向教学方式。

在本研究中,“成绩导向”的目标导向教学成功地提高了学生的体测成绩,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看,该教学方式对体质测试项目的影响作用主要集中在1000米和引体向上两个项目,这说明了实验对象的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因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一致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更多是从个体心理层面进行影响,例如保持或促进学生在课中和课后的锻炼动机或积极性。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是能够通过长时间多次的练习而显著提高的,而50米这种要求爆发力素质的项目,则需要更为科学和系统的练习方式才能显著提高成绩。坐位体前屈是反映柔韧性素质的项目,每次课上的热身和放松安排一些牵引拉伸的动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但是想要显著提高,同样需要专门的柔韧性训练。显然,在课上和课后并没有条件针对爆发力和柔韧素质进行更为专业系统的训练。相比之下,耐力和力量素质成绩只需要通过简单重复的练习就能得以提高。这也就解释为什么学生在1000米和引体向上这两个项目上容易提高,因为以“成绩”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通过促进学生课后的锻炼参与,在没有专业系统的训练条件下,主要针对只需简单重复练习的体测项目(1000米跑和引体向上)进行练习,从而提高了这两个项目的成绩。

这一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在教学内容和方法趋同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使用更具有目的性的教学方法(如成绩导向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些具体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但是,身体素质成绩是硬指标,想要提高成绩,更应该从目标出发,采用成绩为导向的方针进行教学,有学者[6]在讨论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时提出:“教学目标的制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课堂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本研究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针对具体体育项目的技能学习可行,而针对体质测试项目并不推荐。是教学过程的人文渗透,还是实际的功效和利益,研究认同:真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成绩的教学方式才是硬道理。

2.3.2不同教学方式的对学生自主性动机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假设“健康促进”和“成绩导向”的目标导向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动机,但是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该假设。其中,“健康导向”的教学方式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动机,但是对比前测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更值得提出的是,“成绩导向”的教学方式和一般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动机下降了。

自主性动机降低,那么为什么体质测试成绩还得以显著提高呢?研究认为,这可能是意志起到了对行为的维持作用。自主性动机降低的具体表现为,个人对能自由选择参与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下降,觉得自己参与体育锻炼并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是不得不为之。但是,当个体意识到行为对起来说是重要的,并且有清楚的行为目标之后,个人的行为即便自由感程度较低,还能有意志发挥对行为的维持作用[7]。正是这种行为的维持作用,使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仍然得到显著提高。

3 结论

经过14周的实验教学后,两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都得到了提高,但只有实验2组,即采用“成绩导向”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方式的实验组的成绩增幅具有显著性。因此,使用“成绩导向”的目标导向教学方式能够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鉴于该教学方式对学生锻炼自主性动机的削弱作用,建议一线体育教师采用以“成绩导向”为主,“健康促进”为辅的复合型目标导向教学方式进行身体素质的教学与训练。

[1]尹小俭,杜建强,季浏,等.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9):79-84.

[2]霍军.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84-90.

[3]Schubert W H. Curriculum in theory[J].The Sage Handbook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2008:391-395.

[4]孙国莉.体育学习目标导向下的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J].运动,2011(16):121-122.

[5]王月英,王建军,容浩,等.中美学生体质测试内涵之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2):79-83.

[6]陆作生,吕菊,董翠香.对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 157-159.

[7]Gagné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5,26(4): 331-362.

Effects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n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LIU Jie, eta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Zhejiang, China)

浙江工业大学校基金社科项目(SKY-ZX-20170024)。

刘杰(1987—),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心理与体质测试。

刘长春(198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自主性身体素质导向
《建材发展导向》理事单位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偏向”不是好导向
锻炼
新发现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