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年级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

2021-04-01钟小玲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计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对外交往》一课为例,建议教师从了解学情、设计目标、实施教学、评价目标、调整策略五个方面展开九年级复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激励性、中枢性、评价性作用,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九年级历史复习课 教学目标 设计 达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24-04

崔允漷教授说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简单而言,教学目标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解决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科学、明确、易于落实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九年级的复习课教学直接影响着中考的结果,所以这个时段的复习课教学尤其重要。如何围绕中考这个目标进行有效复习,以求最后决胜中考,是广大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

在近几年的九年级历史复习课中,笔者始终以目标驱动备考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一节九年级复习课《中国的对外交往》为例,从了解学情、设计目标、实施教学、评价目标、调整策略五个方面谈谈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

一、了解学情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因此,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笔者认为要遵循“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同时要吃透教材和熟悉学生的情况。实际上这是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全面了解学情,再结合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

那么,如何做到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历史课的复习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课前访谈了解情况。课前带有目的性的简短交流,对教师顺利完成授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访谈中,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找到教学的准起点,为目标教学做好铺垫;另外,访谈交流能够活跃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

例如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一课的课前访谈中,有学生问到“戚继光抗倭是属于外交还是属于抗争史”,笔者立即从中发现学生对外交特点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外交就是和平交往,而事实上外交也有暴力冲突。由于提前知道了学生的认知偏差,笔者在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另外,在这一课的课前交流中,笔者还得知学生对中国外交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学时就有意识地跳出课本,增加一些时政热点和中国领导人智慧外交的例子。

由于本课是复习课,史实多、头绪多,对学生来说既难理得清,也不易记得住。通过课前与学生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学情,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二)通过收集“问题单”了解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找出有困惑的地方,经小组讨论后形成问题单,然后由科代表汇总成小组问题单交给教师。有了“问题单”,教师就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的薄弱之处,在教学设计上凸出重点目标,上课时就能逐个突破。

例如,在笔者收集的“问题单”上,一名学生提到“美国一直敌视新中国政权,但是为何在70年代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日本一直跟随在美国的后面,但为何在70年代却抢先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日关系有影响吗”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中国外交,在史上都是重要的篇章,教师能够发现并肯定这些问题的重要教学价值,既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预习体验,也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三)通过问题检测了解情况。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找出错误率最高的题目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学生缺失的知识点和理解的误区等,能够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并组织教学。(如图1)

这些例子中所实施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而“教”,都是为了弄清楚学生应“学什么”和教师应“教什么”;学生应“怎样学”和教师应“怎么教”;学生应“学得怎样”和教师应“教得怎样”。这里面的“应”,便是学习目标方向性和指导性的体现。只有用学生的眼光揣摩自己的教学,才可能全面准确地将学生的问题把握到位,明确教学的核心和重难点,实施高效教学。

二、设计目标

对学生情况有所了解之后,接着要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依据,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明确“教学朝着什么方向推进”“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效果”。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便于实施教学,也要便于教学检测与评价。因此,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立足课程标准制订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学的一切行为,不管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都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存在课程标准意识淡薄,未能把握课程标准精髓的问题,甚至有时设计九年级的复习课教学目标也我行我素,只凭经验和感觉,一味地追求课堂氛围,致使教学目标偏离。这会降低学生复习的效率,甚至导致学生在考试中丢分。

例如,本节课可以扩展出很多学生更感兴趣的东西,如有学者说郑和下西洋发现的美洲人和倭寇并不全部是日本人、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的身体状况可能影响了他的判断能力等。但这些“有趣”的东西却与中考无关,教师不能牵强附会地把这些内容融入复习课中,而是要按照课标让学生牢牢把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尔塔会议等史实。

(二)基于学情制订教学目标。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差异,准确程度也不同,这是由学生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对旧有概念的局限认识造成的,是学生的正常反应。这种现象在理论上称之为“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充溢着矛盾,暴露了学生许多知识缺陷,是最真实的学情和最真实的情感价值体现。教师不应回避学生的不成熟认识,而应主动梳理分类,继续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制造问题的触点,把矛盾演变成解决问题的动力,促使学生不断萌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最終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由以往的经验可知,容易引起集体误读的问题,往往是中考命题常见的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情中的前概念问题,尤其不能回避错误的前概念。

本节课是九年级复习课,知识跨度非常大,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特别多,如果直接这样把课标呈现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无异于“炒冷饭”,学生可能还是无法将碎片知识进行综合,以前错的题现在依然会错。九年级的复习课与新授课教学相比,学习目标应该更具综合性、对比性和更有跨度。所以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作为学情参考,找出本专题的主线和内涵,可以整合为如下三个综合的教学目标:开放到闭关→百年屈辱路→外交新局面。这样的呈现一目了然,学生能够清晰地抓住一条主线、三个主题,很快清楚这节复习课要掌握什么内容。

三、实施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复习课上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创设主题情境、丰富问题情境、拓展教学情境和创设时政情境四种手段,能为学生在起点和目标之间搭建起稳固的桥梁。

(一)创设主题情境,实现人境融合。“主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主线,是教学设计构思的中心环节。依据教学主题,精选合适的材料,创设适当的情感氛围或场景,让学生的认知迅速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教材到生活的飞跃。

例如在《中国的对外交往》的主题教学中,笔者通过“习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的讲话”视频,引出中国外交史实,创设主题情境,分别设置了“开放到闭关”“百年屈辱路”“外交新局面”三个主题,每个主题还设置了四个环节,争取实现主题情境贯穿全程、激发兴趣、开展互动、组织学习的教学目标。在全课最后环节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放飞梦想”环节,让学生分小组通过文字、符号等方式把整个外交历程描绘出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找到一条主线:那就是中国外交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逐渐主动展开外交再到主动搭建外交大舞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

(二)丰富问题情境,内化所学知识。“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引导学生价值取向而设计的历史材料和背景信息。问题情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环境,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外部条件,是一种教学情境。问题情境无论用于导入新课、复习,还是探索钻研,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越新颖、越趣味、越创新、越丰富,就越能起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内化所学知识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第三主题“外交新局面”教学中设计中,笔者先灵活运用图片创设问题情境,用PPT渐进式地呈现三幅经典的握手图:1954年没握成的手→1972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2000年多边握手;然后提出问题:从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再到2000年江泽民与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领导人共同握手,你从中看到中国外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反差极大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握手本是最常见的礼仪,贴近学生的常识经验,但借助极大反差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解决学习的重难点,推动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事实证明,一系列的连续性、递进性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的思维有序递进发展,使课堂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三)拓展教学情境,培养世界意识。教学情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其不仅考虑教师如何“教”,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不仅指向学生的兴趣、心境,还指向学生思维的流畅、灵巧。具体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等,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联系决定了历史的独特面貌。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揭示历史联系是历史解释的内在要求。基于此,教学要充分运用课堂的现有条件,再现历史、演绎历史,使课堂成为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对话舞台,成为充满激情、活泼热烈的交往场景,成为情真意切、陶冶心灵的智慧乐园。

例如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一课三大主题中,笔者设计了“中国与世界”的教学环节,先展示一幅“闭关锁国”图和一则材料,然后借用《复兴之路》视频的解說词:当乾隆皇帝津津乐道自己的“十全武功”时,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天体运行……让学生置身于图文声情并茂的解说中,经历思考、分析、归纳、比较、推理、概括等过程,得出“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的结论,为下一主题“百年屈辱路”的教学埋下伏笔。

(四)创设时政情境,点燃学生激情。“时政”指时事热点,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等特点。许多时事热点与历史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教学中很好的“活材料”。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时事素材,以时事的手段、历史的眼光,横向拓展教学内容,纵向延伸教学深度,让学生通过时事把握历史,在分析评论时事资源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开阔思路,把时事作为沟通古今的纽带和桥梁。这样,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原则,也能很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作用。

例如在复习新中国外交时,笔者首先在课的开头利用一段习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精彩讲话进行导入。习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立即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学生关于中国外交历程的联想。接着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台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在聆听?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这个会议的相关事件。”这些热点外交问题较具吸引力,瞬间把学生的思绪推到教学内容上来,还令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互动之中。

四、评价目标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而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是低,可以通过检测评价得知,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但是在九年级的复习教学中,教师不够重视课堂评价,更多的是考虑课堂教学本身的精彩程度,认为课堂精彩了,目标就达到了。追求教学氛围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只顾氛围不顾教学效果,不从根本教学目标出发,这是不求实质的表现。相反,如果能围绕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营造教学氛围,课堂不但精彩纷呈,教学目标和线索还能贯穿课堂的始终,让教学变得轻松,让目标达成变得容易,这才是成功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目标评价。

(一)前置化的目标评价。即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先确定目标达成的证据,进而判断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掌握的知识情况与目标的距离,再根据需要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成为印证证据的过程。例如关于“百年屈辱路”的知识链条,首先是知道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史实,其次是能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被动开放、屈辱外交的特点,再次是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丧失主权、综合国力弱,最后从这些特点的成因中得出要维护祖国统一和主权独立、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启示。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从前置评价开始层层推进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层层脱落困惑。

(二)练习化的目标评价。这是指从学习结果的检验设计出发,编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的测试题,教师再根据测试题逆推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步骤。这样评价的好处是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白透彻。测试题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练习,当堂检测、限时反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在习题训练中不断跟进教学目标。正如有人说评价不是手电筒,不是棍子,而是路标,其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指明课堂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增值途径。

(三)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目标评价。即通过“链接课本、巩固基础、填补漏洞、拓展提升”四个环节进行目标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链接课本”环节,让学生再次回顾知识,在新课和复习课之间搭建起桥梁,解决学生在课前一些模糊的概念;通过“巩固基础”当堂的基础练习,夯实学生历史基础知识;通过“填补漏洞”环节,把课前学生预习中出现的知识漏洞填补上;通过“拓展提升”,让学生走出课本、开拓思维并提升素养。例如在教学“外交新局面”内容最后的“拓展提升”环节中,笔者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方网站上关于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贡献数据,学生通过柱状图直观地了解到从1949年至今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数,不由自主发出了赞叹声,眼中迸发出民族自豪感,至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便有效达成了。

五、调整策略

教学结束前可参照教学目标全面檢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然而,不管当初的目标设定得多缜密,也难免会出现因考虑不周而导致目标无法达成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反思,一步一步分析推断,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再有针对性地制订措施,调整策略,沿着教学目标继续推进,直到达成教学目标的各项指标。

(一)反思改进,查漏补缺。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反馈、强化、训练、排序、奖惩、试误、矫正、改进等多种功能,其中“改进”功能是最重要的,也是评价的根本目的,因为有改进就有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距离就越近。教师在反思中改进,促成二次备课,专项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或促使学生加强查缺补漏,提高目标达成的合格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通过补充训练,提高目标达成的优秀率。

(二)因材施教,培优辅弱。各方面原因造成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从教学上缩小这种差异。我们的教育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教师首先在思想上不能偏心,在培优的同时,要努力帮助学习出现偏差的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公平教育的待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针对个体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辅导,努力弥补班级的短板,提高班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重视改进,推进效果。有改正就有进步,而分析评价是改进的动力。测试训练后对试卷的分析讲评和纠正,是检测存在问题、优化训练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的环节。

九年级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九年级复习课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一根“红线”,是九年级教学的灵魂,教师应该让所有教学活动都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决胜中考、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刘祥学主编.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张汉林著.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钟小玲(1975— ),女,广西北海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