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班主任不可有拯救者心态
2021-04-01李迪
河南省首届最美教师,主要著作有《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做一个优秀的中职班主任》《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等,被教育界和多家媒体誉为“新时期优秀班主任的代表人物,全国青年班主任的领军人物”。
我在文章《班主任切莫有“拯救者”心态》中,谈到心理学家卡普曼研究戏剧时发现的一个三角模型: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戏剧里这三种角色往往由不同人扮演。而现实里,这三种角色是“三胞胎”,他们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住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比如,班规规定学生要团结友爱,积极上进。但是,班里学生甲总是欺负学生乙。这时候,甲是迫害者,乙是受害者。班主任作为拯救者,批评了甲,安慰了乙。但是,甲根本就不听班主任的话,依然欺负乙。乙很委屈,忍不住埋怨班主任能力不够。班主任也开始委屈:甲怎么就不听话呢?乙怎么这么没有感恩之心呢?班主任觉得自己操了这么多心,依然没有落下一个好,夜深人静的时候,悲从中来,伤心欲绝……于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受害者就跑了出来:“我这么伟大、这么无私,为什么好心没好报呢?”受害者出来后,迫害者也同样强大了,于是恼怒:“这是不公平的,都是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学生害的!”
这就是拯救者的悲剧。
文章发表后,网上很多老师向我提问。
玉米老师问:“老师不当拯救者,会不会责任心逐渐不强了呢?”
JUDY老师问:“家长不管学生,老师再不‘拯救,期末又要考核,来自领导的压力,来自家长的压力,对于教师自己来说,自我认同感会变差,觉得自己付出了,但没有成效,身边所有人都不开心,就充满了负能量,难免会把这种情绪发在学生身上……”
这两位老师,显然是把拯救者心态和责任心对立起来了。
拯救者心态不能等同于尽职尽责
我劝班主任不要有拯救者心态,并非不让班主任尽职尽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尽心尽职;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达到我们的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我们的设想去成长,否则就生气、郁闷,那就是有了拯救者心态。
经常有人在介绍我的时候说:“这是李迪老师,无论问题多么大的学生,只要送到她的班级里,几年后一定会非常优秀……”这时候我就非常焦虑、羞愧,甚至坐立不安。这是朋友对我的夸奖,假如我当了真,以为所有学生来我这里都会脱胎换骨,认为我的班级不能出任何错……我便有了拯救者心态!学生是种子,有他们自己的特质,教师只是一种环境因素。我们可以给种子提供水分、阳光、土壤——这是尽心尽职,但是不可能把小草培养成玉米。如果我们非要让小草结一个玉米穗出来,我们就有了拯救者心态,师生都会痛苦。
从教师能力来讲,我们没有资格做拯救者
经常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是,医生的职业就不神圣吗?护士的职业就不神圣吗?消防队员的职业难道不神圣吗?应该说,职业没有贵贱之分。
我曾经看到一名学生给某老师写的纸条:
老师,你一定非常讨厌我、恨我吧!但我不讨厌你,因为我知道你是恨我这块铁不能成钢。可我讨厌你对我毫不留情的训斥,讨厌你给我的大耳光,但我还是忍不住给你提一个建议:让张某(注:该生智商偏低)到同学们中间去睡吧!他一个人在一张床上会很冷的,也很孤独。
老师骂了这个孩子,甚至打了这个孩子,无形中把自己当成了拯救者。学生讨厌老师的大耳光,给老师写了一张纸条,却不是为自己鸣不平,而是为自己的同学求温暖……
我曾一次次被类似的案例所感动,一次次被学生的纯洁所净化。我甚至感觉到,是他们的存在拯救了我,使我在重重压力下感受到了温暖和光明,感受到了前进的动力。但是,他们从不以拯救者自居。
我之所以认为教师没有做拯救者的资格,还因为“自以为是的善,比无可救药的恶更可怕”。
多年前,网上有一则新闻,女教师崔某因为自己班里的学生总是小偷小摸,就在该生脸上刻了一个“贼”字。当记者询问她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崔某回答:“我们这里有一句话,叫‘小时候偷针,长大后偷金。我是想让他接受教训啊……”
“我是为你好”——自以为是的善,也是拯救者心态。
学生不应该把教师当成拯救者
一个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不会轻易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拯救者。比如,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要去拿对面沙发上的玩具,他往往有两个选择:让大人帮他把玩具拿过来;他自己跌跌撞撞、连滚带爬把玩具拿过来。当大人帮他拿过来后,他的感想是:哇!大人好棒。当他自己拿过来后,他会觉得:哇!我真棒。第二种方法显然更能够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也因此,一个学生需要有“抱持性环境”——无论我做得好还是不好,爸爸妈妈、老师等都会爱我、支持我。
再回到前文老师的问题:教师不当拯救者,责任心会不会下降?
我的回答是绝对不会。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需要的是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或家长的角色也各不相同。
比如,0—7岁,是爱的植入时期,家长最好全身心关注孩子,家长的角色就是陪伴者,给孩子安全感;7——14岁,是孩子爱的萌芽时期,教师和家长的角色是支持者、教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14——21岁,是爱的实践时期,学生青春期来临,我们的角色是顾问、伙伴,要允许学生犯错……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期,教师和家长的角色都不是拯救者。
有的老师说:家长最后会把我们当作拯救者,我们被“捆绑销售”了。
我的回答是:我们不是伟人、圣人,我們就是普通人,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们有很多时候无能为力。
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做法是:我建议,你选择;你选择,你负责;你负责,你面对;你面对,我陪伴。
这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或教师所做的事情。我们不做拯救者,却会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给他一个“抱持性环境”,让他在试错中获得价值感,同时在“抱持性环境”里获得安全感。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