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招”助你开出迷人微班会
2021-04-01秦望
秦望
微班会是指针对性强,花费时间少,解决问题及时,场地不限,自由灵活的一种面向集体的教育形式。它是主题班会的有效补充。如果主题班会是精神大餐,微班会则是微量元素。
微班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短:时间短,长则十分钟左右,短则一两分钟,甚至几秒钟;省时省力,效率高。
亲:贴近学习日常生活实际,远离假、大、空,让人感到很亲切。
活:形式灵活,内容鲜活。
实:切切实实解决问题,不虚浮,及时,速度快,好操作,重实效。
小:话题切口小,一事一议,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均可入选。
微班会的设计与实施需遵循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但是,微班會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操作方法。我经过3年的努力,在随性创作的微班会案例基础上提炼概括了6种方法。
巧用素材,创设情境
一句名言,一副对联,一首诗,一个桥段,一个故事,一篇美文,一个图片,一个小视频,一个幻灯片,社会热点问题,皆可成为微班会的素材。文字类素材在老师、同学绘声绘色的诵读中,令人怦然心动;图片、视频、幻灯片具有直观的教育功能;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恰当运用素材能提高微班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素材源于日常积累。如果存储在电脑或移动硬盘中的素材杂乱无章,日后便很难寻找。我是这样分类的——
按主题分为:关爱、感恩、励志、习惯、修身、学习、心理、爱国、规划、活动等。
按形式分为:文字、图片、课件、音乐、视频等。
按来源分为:网络搜集、生活采集、自拍自录等。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情境就其广义来理解,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探究中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探索知识,在美的情境中更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思维能力得到更充足的发展。从狭义来认识,情境则是指在学校德育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德育过程。
“创设德育境”是指教师利用或创设一种与德育要求一致的“自然真实”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德育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
“创设德育境”的一种常用方法是情境思辨,即教师以实物、文字、图片、图文结合、视频、实验、模拟、问题等形式巧设情境,通过对特定情境的判断、处理乃至辩论,来检测、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创设真实、生动,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情境是实现微班会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临近高考,很多同学有点挺不住了,我便给他们讲了一个以“厚积薄发”为主题的小故事——毛竹的“魔法生长”。(故事见网络)
我对素材稍做改编(每行字配上对应的图片):
那里的农民到处播种,精心培养。
种子萌芽,即使几年来农民每天尽心照顾,
毛竹4年也只不过长3厘米。
别的地方的人看到这种情景,摇头表示完全不能理解。
但是,竹子5年后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生长,
只用6周就长到15米,
这里瞬间变成郁郁葱葱的竹林。
虽然4年间竹子只长了3厘米,但从第5年开始,竹子开启了暴风式成长。
看起来只是6周内竹子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其实之前的4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
即使拼了命去努力也看不到成果,即使不被人知道也坚持到底。
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不幸或者很傻,
但他们并非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很深很结实的根,
等到时机成熟,
他们会登上别人眼中遥不可及的巅峰。
这个故事很多学生看过。如果只讲故事,效果有限。我在网上搜到了图文配乐的幻灯片,在悠长婉转的音乐声中,毛竹生长的过程被直观地呈现出来,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视听冲击,教育就这样发生了。
我在班里经常给学生播放公益广告、微电影及网上搜集的各种小视频,有时加上简单的点评或学生分享的对话,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图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视觉符号生动形象,浅显的表意更能在短时间内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图片和新媒体的使用,势必会增强教育活动的影响力。
捕捉契机,实施教育
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转化的关键环节。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育契机就像机遇一样,经常出现却不容易把握,要有迅疾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善于思考;要有能言的“嘴”,善于鼓动;要有灵活的“脚”,善于走进学生之中。
教育契机分可预见性教育契机和偶发性教育契机。可预见性教育契机是指在固定的时间里固定发生的一些事件,这些事件学生并不知晓,但教师能凭借多年经验做出预案。比如新班组建、文理分班、重大考试、节日庆典、外出活动等等。
偶发性教育契机的出现是不规则的,往往稍纵即逝,这就要求班主任善于敏锐地去发现,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情感点、求异点、变化点、荣辱点、利益点、低潮点、矛盾点、敏感点、闪光点、共鸣点,并加以利用。偶发性教育契机具有突发性、冲击性、急迫性等特点,班主任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正确疏导、有的放矢。抓住良好的契机,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班级中,随时随地都会有事情发生,这些事恰恰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契机,可以随机生成微班会。
用知识指导生活
[背景]课间,一名学生吃薯条,还让我吃,于是我和她聊了起来。只要我开口讲话,总有一大批学生围上来听,我的“嘴巴德育”很有市场。
[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学知识,树立用知识指导生活的理念。
[过程]
生:老师,吃根薯条吧!
师:谢谢!看着都好吃!可我不能吃。
生:为什么?
师:我现在是典型的“三高一低”。
生:“高增长、高效益、高就业,低通胀”,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老师,您教我们的我学会了,课间您就歇会儿吧,别再为我们操心了。
师:我哪儿还有心思操你们的心呢!我说的是自己——“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低工资”。(其实我只是血糖有点儿高)
生(大笑):老师,您真幽默。
师:那低的我控制不了,可高的却是自己吃出来的。
生:不会吧,我每天都吃,书上说薯条属于油炸类食物,吃多了不但会增加人体热量,还会致癌,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等。看了吓死人,可大家都这么吃,不也都好好的吗。
生:我爸爸就得了糖尿病。
师:病是吃出来的。不是吃哪一口得的,是几十年每次都不注意,每次多吃一口造成的。正是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使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成了我们可感受到的疾病。所以,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彻底改掉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生(把薯条收了起来):怪不得我妈整天头晕,我再也不敢贪吃了。
师:你们现在还未成年,再吃几年,“长大后你就成了我”。
生(大笑):老师,那我们该吃啥呢?
师:简单说,就像我现在这样,每天遵循“两高一低”“四多三少”。“两高一低”指的是宏观上的生活习惯,即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低脂肪,“四多三少”则是微观上具体到食物,即多果蔬、多豆制品、多菌类、多绿茶、少高能量食物、少加工肉制品、少喝酒。
師:偶尔吃一次薯条未尝不可。如果你每个课间吃,那就是无知。用知识指导生活,才会让我们轻松、快乐、安全地享受生活,才会吃得更长久。
这个微班会抓住学生课间吃零食的机会,通过对话的方式向孩子们普及了用知识指导生活的理念。
班主任应有随机生成微班会的能力,这对班主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正确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学养,较强的现场组织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握问题的本质,把学生思维导向一个正确的轨道,这一切需要老师长期修炼。
角色扮演,分享体验
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行为体验,即一种实践行为,也称“亲验”,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内心体验,也称“想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告诉学生的道理,其实他们都懂,可就是不听。为什么他们不接受?因为说教属于“告诉式”德育,只是浅层的信息“流经”,学生的品德形成只停留在知识的建构这一层面,缺乏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这就妨碍了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构建。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切身体验获得的认识和感受才会刻骨铭心,并透彻理解。
受教育者是体验的主体。农民的辛苦,只有在体验者自己当了农民后才真正知道;家长的难处,只有在孩子自己当了家长后才真正知道;干部的苦处,只有在学生自己当了干部后才真正知道。体验活动中,体验者参与体验的动作他人无法代替。
学生缺少大量参加实践的机会,可以采用替代性方案,即角色扮演和移情体验。角色扮演是让扮演者暂时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规范和态度行事,以增进扮演者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实施自己角色行为的方法。角色扮演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易实施性。移情体验则是一种心理换位,在心理上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预测他人在某种情境中的情感反应。移情体验中的“他人”既可以是真实的他人,也可以是想象的、假设的他人。
个体生日创意会
[背景]班干部向我反映:“我们班同学只知道学习,班级缺少温情,有点冷冰冰的。”我说:“只有学习没有活动的班级是不会形成一个集体的。”经过策划,大家决定利用课前一支歌的时间,给每一个当天过生日的同学送祝福。
[目标]让同学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过程]
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大家把“小寿星”围在中间。
第一环节,大家一起唱生日歌。
第二环节,“优点大轰炸”,生日这天集中“曝光”“小寿星”的优点,让他感受到,原来自己给同学们的印象这么好。
第三环节,送祝福、送拥抱、送歌曲,温暖不断,感动连连,还可以趁机化解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矛盾。
第四环节,“小寿星”发表生日感言。
通过搭建10分钟生日会平台,给同学们一个交流的机会,如此,班级变得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集体凝聚力不知不觉增强了。一名同学在毕业回忆录上写道:“生日会上的我们应该是最天真最开心的吧,那时我们会放肆地大笑,甚至提出一些近乎无理的要求,而这些都会被原谅,变成我们弥足珍贵的回忆。生日会不仅是一种表达友情,发泄情绪,缓解气氛的方式,还承载了更多的内涵。许多误会在生日祝语中被解开,朋友重归于好;许多真情在此刻流露,让人泪光闪闪;感恩行动也在此刻进行,大家一起享受着感动。生日会让我们听见了许多不一样的声音,看见了许多以前不曾见过的真情。生日会上,最令人难忘的是从眼眶里一不小心滑出的泪水,让花在瞬间绽放,爱在顷刻永恒。”
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同学的生日不会过得这么隆重,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心理体验。
案例中,老师在改变学生态度时没有说教,而是采取体验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切实的感悟,从而引导他们的情感,实现了道德移情。
学科教学,植入渗透
我们提倡全员德育,全员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
实现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融通,可以极大地提高班级建设水平。班主任要引领学科教师摆脱学科知识中心主义的局限,整合教师团队,充分借助微班会介入班级建设。
语文课前三分钟《论语》吟诵
我动员我班语文老师给学生编号,每天由一名同学值班,提前在后黑板上抄写两条论语,上课时让学生领诵、讲解,并结合多种版本的解释,加入自己的理解。下次由语文老师抽查背诵。
活动延伸:
学生接触《论语》之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积累到一定程度,老师带领学生将文章编辑成册,取名《子曾经曰》。
深入学习之后,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与孔子有个约会”的读书交流活动,学生选择喜欢的论语名句齐诵,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将发言结集成册,取名《“孔”风那个吹》。
《论语》全部读完之后,学生才真正走进了孔子,老师再组织“我心中的孔子”主题征文活动,将获奖作品编辑成《论语感悟》。
这样,花了大约两年时间,学生就能熟背《论语》经典语句。那一年高考,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班学生的语文都拿了高分。原来,他们在作文的开头结尾及中间都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论语》中的句子,令改卷老师眼前一亮。
微小时段,充分利用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浸润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班主任也不可能等班级有了问题才开主题班会。我在班里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充分运用恰当素材开发了若干系列微班会。比如励志晨诵午诵、朝会演讲、养心幻灯片、操后点评等。
朝会演讲
我们班有个值日班长5分钟演讲制度,就是每个人当一天班长,在下晚自习前或第二天第一节课前做一个演讲,对一天的班级事务进行点评。下面是一名同学的演讲:
作为班内一员,我热切地希望我们班能高效有序地运转,希望每个成员都能安然、泰然地走完这一段旅程。今天借着值日的机会,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从昨晚到今天上午,已有4位老师相继对我们提出批评或改进要求(数学、政治、英语、地理4科老师),这让我很难过,甚至心情沉重。今天英语老师问我们,这是高三应有的样子吗?也许有的同学不以为意,觉得我们还不是高三,所以不必那么紧张。
我认为,我们都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素质。请注意我的用词,“能力”和“素质”。以数学课为例,老师不厌其烦地逐步讲解答题思路,甚至在黑板上演算出答案。这种细致的教学确实好处颇多,只是,老师在演算时我们是在思考,还是在等着老师计算好结果呢?拿我来说,我已经对数学老师产生了依赖,企图凭靠老师解决问题。学习,是个人的事情。独立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别人的帮助不能替代自己。
我们都该洗掉身上的娇气,对自己狠一点,增强自己的承压能力。你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孩子阶段。
我希望我们班的男生能拿出男生的样子,虽然人数少,但男性是被定义为“强势群体”的。请高调一点,发挥你们的强势吧!
让我们一起努力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现在做起。
中学生最在乎同伴的看法,如果老师以这种口气跟学生说话,学生不但不会买账,还有可能变本加厉。而当身边的同学这样讲出来时,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了,那是同伴指出了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
学生毕业时,我们还从3年积累的1000篇演讲稿中筛选一部分编成了一本《班级史册》,成为师生永远的回忆。
活动载体,系列实施
学校里有各类大型活动,如歌咏比赛、研学旅行、美育节、运动会、篮球赛等。在大型活动前,我精心预设关键节点,在活动中寻找亮点,在活动后点评提升。下面看看以运动会为载体的系列微班会。
拍卖会
早上,我在走廊里给班干部开会,选出了各小组组长。由于时间紧,饭后10分钟,我就到班里“拍卖”任务。
我说:“学校春季运动会今天上午就要正式开始了,运动会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盛会。我早上给班委开了个短会,分了几个小组,没有参赛项目的同学有10分钟时间报名,我们以‘拍卖的形式分配任务。要求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才可以‘买到此项任务。如果有更适合的同学,可以二次‘购买。几位小组长分别在自己的区域站好,我公布完各小组任务和‘拍卖条件后,请‘拍卖者迅速跑到对应组长那里。”
各组组长立马拿着一张写有组名的纸站在自己的区域中间。
我宣布:“啦啦队,为运动员加油,条件是声音响亮,听指挥。”很快有几名同学高喊着要买,立即跑了过去。
“卫生组,负责我班区域卫生的维护和每天活动结束后的清扫,要求认真,肯吃苦。”有几名同学迅速跑了过去。
“宣传组,负责写稿送广播站,要文笔好。”大家一致喊莉莉、文馨,她们不好意思地走了过去。
……
“拍卖”结束,我说:“各组长下去给本小组开个短会,制订组规,做好分工,商议工作细节。”
母子情
“老师,我妈说要来看运动会,不知来了没?我去门口接她吧!”尧几次问我。后来,尧的妈妈来电话了,我喊尧去接。他三步并作两步地蹦下台阶,一溜烟地跑出了运动场。
我观察到,运动会期间,尧陪母亲坐在看台后面,一边点评操场上的运动员,一边聊得热火朝天。我暗示摄影组拍下这一动人的瞬间。
当天中午,我利用休息时间在班里展示了这张照片——母子的幸福感洋溢在画面上。
我问:“同学们,我们给这张照片取个什么名字最合适?”
“母子情深!”有同学说。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呢?”我接着问。
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说:“幸福!”
我说:“这就是平凡日子中的幸福。我们看到尧和他的妈妈边看运动会边聊天时,那种幸福的表情写在脸上。相信尧的妈妈一定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其实尧的成绩很差,他的妈妈为此很烦恼,跟孩子闹过几次矛盾,母子关系一度很紧张。我趁此机会融洽他们的母子关系,也肯定尧的人品。成绩不是几天就能上来的,但我相信,对尧的肯定,一定会化作他前行的动力。
“坚守党”
运动会期间,欣独自一人痴迷地看书。下午,运动会结束,同学们纷纷往回走,我回头看到卫生组的同学正做最后的保洁工作。这些,不经意间被我收入眼中。我灵机一动:何不表扬一下为班级默默贡献力量的同学?
晚饭后,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教室,我示意大家安静。
我环视一下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在我们四处乱跑时,有没有人观察到一直默默看书的同学?”
“是欣,她帮我们看衣服。”
我说:“没有如欣一样坚守在看台上的同学,我们班哪里还像个班?”
我接着说:“在我们胜利大撤退时,有没有人注意到,我们卫生小组的同学晚饭也没来得及吃,把我们班的看台打扫得干干凈净?”
同学们默不作声地听我讲。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坚守,我们班才彰显出集体的力量,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如果给这些默默无闻贡献着自己力量的同学取个名字,叫什么呢?”
“‘坚守党!”一个说话直来直去的同学喊道。
我说:“我们班需要这样的‘坚守党,让我们一起坚守应该坚守的,让咱们班变得更有力量。周一班会,我们来个细节发现大赛,讲讲运动会期间触动你心灵的故事。”
与班主任日常的随意教育相比,微班会有明确的主题,每次召开前,无论时间长短,我都坚持备课;无论重大主题还是微小话题,我均长话短说。实践证明,在班级建设中,微班会育人效果十分明显。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