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懂心”的良师
2021-04-01梅丽旻
梅丽旻
“懂得,是生命中最美好的相通,最深刻的感动。”“懂心”的教师,能读懂学生的心灵需求,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施以科学艺术的教育;“懂心”的教师,会努力让教育有温度、有趣味,以此来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效力;“懂心”的教师,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最美好的相通”,也会让师生双方收获许许多多“最深刻的感动”。
实现儿童的美好心愿——摇桂花的故事
“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上面这段文字,摘自作家琦君《故乡的桂花雨》一文。讲到文中摇桂花这一段的时候,我还仰起头,在“桂花雨”中忘情陶醉地转起了圈。学生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也闭上眼陶醉了,还摊开手掌装作接桂花的样子,感叹道:“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那年9月的一天,我被喊到了学校政教处,原来班上有三名学生被政教处主任抓到损坏公物——学校的桂花树。政教处主任反映,当时三名学生抱着树使劲摇,嘴里还喊着“下雨啦,下雨啦,好香的雨”!作为初二的学生,没理由不懂得这样做不对。我将不解的眼神投向三名“肇事者”。他们一定意识到这事儿影响不小,全都低着头。我走到他们身边问起缘由。其中一个孩子说:“我,我,我想感受一下桂花雨……”另外两个孩子听了也连连点头。哦,原来如此!我又继续问:“摇下来的桂花你们打算怎么处理?”其中一个女孩说:“我想放到书里夹着,翻书的时候就很香……”一个孩子说:“我想收集起来带回家去,烙饼的时候用……”还有一个孩子说:“我只是想感受一下桂花雨,没想过拿桂花干什么……”听到这里,我的心里有底了。
我把三个孩子带回了教室,将这件事原原本本地讲给了全班同学听。我点评说:“这三位同学被《故乡的桂花雨》这篇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想亲身感受一下那种甜美的诗意和童真。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是多情、热爱美好的事物的人!最可贵的是,这三名同学不仅想了,而且行动了!说老实话,梅老师也很想体验体验呢!”说到这里,大家都沸腾了——他们没想到,梅老师是支持他们摇桂花的!
我又接着说:“可是,我们校园里的桂花树真的适合摇吗?校园里的桂花和课文里的桂花的归属有什么不同?”一名学生说:“校园里的桂花是公物,作者搖的桂花是自己家的。”我说:“说得对!公家的桂花树是不容我们自由处置的,爱护公物是美德。”说到这里,大家都表示认可。
我又进一步启发同学:“其实摇桂花肯定会对桂花树有一些影响,那作者为什么要摇自家的桂花树呢?”又有同学回答:“桂花树对作者来说,相当于一种农作物。不同的农作物采摘的方式不一样——如同谷子需要割,桂花树就得摇。”
我又问:“那我们校园里的桂花树是农作物吗?”有的学生说:“不是农作物,它是用于观赏,美化校园的。”听到这里,我遗憾地说:“是啊,这样我们就只能赏桂花,闻桂香,不能拿它去把书熏香,也不能拿它去烙饼,只能看着花开,又看着花被风吹落,零落成泥碾作尘!”看到大家连连点头,我又问:“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怎么做才能让今天摇下来的桂花合情合理地发挥农作物的作用?”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同学说:“我们去找学校领导请示,要摇一些桂花下来,上烹调校本课程时作为配料使用。”这个主意好,我带头鼓掌!之后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申请当学校桂花树的护花使者,到了桂花季的时候,我们摇一次桂花,在地面上先铺好白纸,再亲自把桂花晾干送给学校食堂,让全校师生喝一次桂花糊。大家觉得怎么样?”同学们听了,拼命地鼓掌。
讲到这里,我继续说:“即便如此,梅老师还有一个遗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一直想折一枝桂花插到家中的花瓶,我还想弄一些新鲜的桂花夹在我的书里,但是,我家没有桂花树,公家的桂花树又不能随便采摘。”同学们又开始议论纷纷,许多同学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我又发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合情合理地得到一枝私用的桂花呢?”同学们都陷入了思考之中。我接着说:“我想建议学校领导,能不能在老师或者同学表现好的时候,在自选奖品清单里列出特别的一项——“自折一枝桂花”?这样的奖品多特别,多浪漫!简直是千金不换呢!”听到这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下课了,同学们都围在我的身边,有的同学还亲热地搂着我的肩膀说:“梅老师,您怎么总能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我笑着说:“因为我从前跟你们一样,也是个孩子!现在,我还是个孩子——老孩子!”
中秋节前夕,我网购了杭州某知名品牌的桂花糕,到货后,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份。我对同学说:“希望大家品尝桂花糕的时候,也用心体会梅老师的这些话——当我们有了美好的愿望,就要想办法通过合情合理的方式去争取实现。换句话说,就是要用美的方式成全美!”
后来,我们把讨论中的种种预想都进行了尝试,学校领导非常欣赏我们的创意!于是,我们真的喝到了格外香甜的桂花糊,现在,我们正在为“自折一枝桂花”而努力着!
我相信,记得摇桂花的故事的,绝不止那三个摇了桂花树的孩子!
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何不多问问孩子在想什么?当孩子因为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犯错时,他们最需要的到底是制止和批评,还是指引和启发?当我们读懂了错误背后孩子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爱,就应用放大镜对准美和爱,用我们的教育行为悄悄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你,我们支持你!我们会想办法成全你的美好心愿,让你成为更懂得美,更懂得爱的人!
满足儿童被人赞赏的渴求——夸夸我的同桌
在班级生活中,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儿童被人欣赏的渴求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学生之间的关系好不好,老师说了不算,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维系。那么,老师在这其中可以做些什么呢?我的做法是:创设夸与被夸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夸别人,也被人夸——让学生表达对他人的赞赏,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赞赏。简言之,夸一夸,更和谐!
就以換座位前后这个时间节点为例。按预定方案,这天放学后要调座位,为了让同学们和旧同桌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我组织了一个班级聊天会——夸夸我的同桌。在我的鼓励和先行者的带动下,共有11名同学上台夸自己的同桌。聊天会快结束时,我现场点评:“我发现这些同桌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特别值得他人学习之处;我也发现发言同学的共同点,那就是有懂得欣赏他人的眼光。愿每位同学都成为受人欢迎的同桌!愿每位同学都能从自己的同桌身上学到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这次聊天会只有40分钟,许多同学都没来得及上台夸自己的同桌。第二天中午,新座位公布以后,我安排同学继续夸旧同桌。可能是因为这样的机会不多,有几个男生在底下表现得有些“兴奋”,班级管理责信团队的同学在黑板上记下了他们的名字,还注明他们挨批评的原因是“起哄”。轮到我点评时,我调侃这几名同学:“看来大家对夸同桌的活动都非常重视,特别是这几个‘起哄的同学,梅老师已经接收到信号了,以后我一定会多给你们一些夸同桌的机会。”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又补充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生的主要任务界定为‘四个学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在学生阶段,无论是同性同学还是异性同学,大家彼此之间大大方方地相处,懂得欣赏,懂得宽容,这是同学们成长中要学会的交往之道。新座位已定,希望大家珍惜新起点,在新的座位上与自己的左邻右舍建立和谐的关系,一起努力学习,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尊重儿童世界的规则——有些混乱不必理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主任若一定要把班级的所有事都捋得格外有秩序,那其实是在把自己推向“无徒”的境地。在我看来,儿童的世界自有儿童的规则,懂得并尊重儿童的规则,其实是对儿童世界秩序的叧一种呵护。所以,面对有些“混乱”,我们不必去理顺。这里的“不去理顺”,绝不是消极怠工,也不是无能为力,而是适当留白,从容共处,拒绝“过度作为”和“越界管理”。
当代的初中生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在班级内,学生之间相处久了,往往会建立起非常混乱的关系。比如,小雨与小雪互称姐妹,而小林又是小雪的“爷爷”,与此同时,小林的“奶奶”小岚,又是小雨的“女儿”。我曾经很八卦地问过学生,这些关系从何而来,答案听上去非常幼稚。例如,“我看见他的头发长得非常稀少,跟我爸爸差不多,我就喊他‘爸爸了。”“我看他经常说出很天真的话,完全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孩子,而我又很喜欢教育小孩,所以我就成了他的‘妈妈。”“我们两个都长得太瘦了,个子也没同学长得快,完全是‘难兄难弟啊!”可这“难兄难弟”明明一个是男生,一个是女生!总而言之,相当混乱!可是,孩子们就这么一笑了之,无所谓当“孙子”还是当“爷爷”,他们乐在其中。这在成人的世界里完全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学生实际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他们对于同龄人更加在意,想借用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来表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更亲密。同时,他们想借助这种方式与同龄人之间建立类似于家庭成员那种可以放松戒备的持续的密切又和谐的关系。在真实的日常相处中,他们并不会遵循这些关系所要求的礼仪规则。如果教师硬要介入其中,也许可以在短期内让学生由公开的“亲属关系”转为“地下秘密亲属关系”,甚至“断绝亲属关系”,但是会影响师生关系。只要学生不在公开场合晒“亲属关系”,不影响班级正常秩序,我们大可不必去理睬。
做儿童乐意效仿的人——我的“反思跑”
一次体育课后,值日班长告诉我:“体育老师生病了,一位老师来代课,同学们不太听指挥。老师安排大家练习体育中考项目——1000米长跑,结果有的同学马上说腿疼,有的同学抄近道,有的同学边跑边嬉戏说笑,还有的同学不跟上队伍,故意三三两两慢慢跑。代课老师非常生气。”说着还拿出了一张违纪名单,“我记下了这几个闹得最凶的人的名字,他们还都不服气,不承认自己闹。”
午自习时,我来到班上,把值日班长反馈的情况大致讲了一下。好多同学低下了头。接着我自我批评:“老师有教育之责,学生有好好上课之责。虽然今天直接犯错误的人不是我,但是作为你们的班主任,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10分钟后我会到操场上去进行1000米的‘反思跑,表达我反省的诚意。我不太清楚今天体育课上还有哪些同学违反了课堂纪律,但我相信违纪的同学此刻的心情一定跟我是一样的。如果有同学想跟我一起去参加‘反思跑,等一下就一起出门吧,我们组成一个‘反思团,我当仁不让是‘团长啊!”很快,几个学生把手举了起来,说:“小梅老师,我想去跑!”我马上表扬他们:“有错就认,有担当!”又有同学举手问:“小梅老师,我可以去看一下你们的‘反思跑吗?”我说:“好啊!所有不参加‘反思跑的同学全部都是‘见证团的团员,去见证一下我们勇于反思、敢于承担错误的勇气。‘团长就是你了!”
“反思跑”开始了。“团长”带着26位团员排着整齐的队列迈开了大步。“见证团”的同学围着操场站成了一圈,为“反思团”喊“加油”。一圈又一圈,大家跑得安静又卖力。跑完之后,个个都气喘吁吁,满头是汗。“见证团”的同学直鼓掌,“反思团”的师生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在初中生心目中,教师是有特殊地位的,他们对教师有着特别的期望和依赖,常将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而且,他们看教师时,眼光也会比小学生更有批判性。他们自信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所以尤其喜欢观察、评价教师,掂量教师是否值得自己模仿。教师的行为无论正确与否,都容易对学生产生“放大效应”“连锁效应”“群体效应”。上述教育故事证明,教师坦诚地在学生面前主动承认自己的问题,并以“反思跑”这一实际行动来担责,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引导学生自省、自律,培养学生诚实、敢担当的品质。
放大儿童的自尊自爱之心——抓住学生生日中的教育契机
学生在班上过生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抓住这个契机,放大学生的自尊自爱之心,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在我的班级里,每名同学的生日都是班级的节日——生日节,都会有一点特殊的安排。通过征集意见,我们约定过生日的同学在当天的每一节课都要积极举手发言,如果老师抽查学习情况,也首当其冲,还要在读报时间发表以“生日有所思”为主题的演讲。总之,生日成为一个新的成长阶段的启动日,要以最积极的态度去开启新的一岁!
下面讓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给学生过生日蕴藏着多少教育契机吧!
其一,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生日、生命的意义,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生命的成长。
其二,利用学生生日自然生成一个真实鲜活的教育情境,因势利导,从做人做事的态度上给予全体学生自然、深刻、富有启发性的教育。
在班里每个孩子的生日当天,我都会给他们做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日纪念微信专辑,发到班级微课堂——“小梅小园”里。
在生日专辑里,我会写一段祝福语,并配上过生日的孩子在班级的学习、生活照片。有单人的放单人图片,没有单人的,我从孩子们的合影中找出来放大。为了回顾过生日的孩子在初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除了把专门照的“生日定妆照”放入其中,还将他(她)在课堂上、运动场上等各种情境之中的照片放到一起,拼成9张。我希望,每当学生看到这个生日微信专辑时,自己长大一岁之前的初中生活就会一一闪现。我希望,它能够成为学生成长中永恒的美好回忆。虽然每一个生日微信专辑都要花不少时间,但我乐在其中!
可以想见,这样一份用心制作的生日纪念专辑,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我想,他们一定可以深深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喜爱和期待。对于我写在其中的优点,他们一定会大力地发扬;而我所提的期望,他们也一定记在了心间!
与学生同声共气——燕子的故事
春天,两只燕子将巢筑在了我班教室外走廊的天花板下。它们的到来让我和全班同学都欢欣鼓舞。我们每天都关注着燕子一家,经常在一起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燕子的生活习性的知识,期待着燕子一家在这里增添新成员。可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同学,居然趁没人注意的时候捣毁了燕子窝。发现这个情况后,我和同学们都惊呆了,心疼又愤怒。在心潮起伏之际,我以诗歌的形式写了一则谴责书,贴在了教室外走廊墙面上。全文如下:
春至风和煦,七一校园美。两只小燕子,筑巢屋檐下。点点润湿泥,日日穿梭忙。辛苦半月余,终见小窝成。风雨无须惧,师生齐欢欣。出入呢喃软,和谐动人心。一夕横祸至,拖把捣小巢。巢破燕子啼,盘旋久不去。声声似带泪,切切犹啼血。悲声何忍听,残泥何忍睹!我班共义愤,心寒更心疼!何人做此事,良心将何安?
诗写成后,贴上了墙,全班同学齐声叫好,说我写的每个字都是他们的心声!全校师生都跑来看诗,纷纷谴责这种行为,七一中学校园电视台还将此事搬上了荧幕,让全校同学进行大讨论。肇事的同学知道自己犯了错,主动到政教处去承认错误。现在,燕子在旧址上又建起了新巢,开始孕育下一代。如今,它们不仅是班级学生细心呵护的芳邻,更是全校师生的贵客,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声共气,抓住这个小事件因势利导,以真情述身边事,彰显它的大意义,进行环境教育、和谐教育、爱心教育、行为教育,全无说教,却打动人心,自然地内化、强化了教育的作用。
理解学生的天性——“自动返回的子弹”
梅老师是儿子的初中班主任,高老师是他的小学班主任。两个都是女老师,年纪相差也不大,因此,儿子总是不自觉地将这两个老师进行比较。听听儿子的原话:
我们班上男生相对调皮,下课后,他们喜欢拿橡皮筋当弹弓,相互之间射纸团。几个课间后,教室的地上全是纸团。班主任梅老师看我们这样调皮,没有板着脸训斥,而是笑着对我们说:“你们若有本事,就创造一个不用打扫‘战场的游戏,制造出‘子弹可以自动返回的‘武器!”梅老师这样说了,我们以后肯定不再玩这个游戏,因为这样的游戏我们目前创造不出来。如果是高老师,肯定会说:“你们玩的游戏多危险!打着人咋办?谁玩的?站出来!到教室后面站着去!”
——摘自我的学生杨树天家长的笔记《儿子眼中的班主任》
喜欢游戏与玩具是孩子的天性。允许学生做游戏、玩玩具,就是允许从前的自己像一个正常的儿童。在校做游戏、玩玩具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好处多多。
比如,愉悦身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自由自在地做游戏、玩玩具,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就会觉得学习不是那么苦,那么累。有了这种愉悦的情绪,学生对生活会多一份热爱,自然也就不会厌倦生活,厌恶学习了。还可以锻炼身体、促进交往、启思益智,等等。
既然“热爱游戏和玩具”这个天性的释放有这么多好处,老师就没有必要去压制,相反,应当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自由地玩各种游戏,甚至鼓励学生去创造游戏、制作玩具。
再来分析一下我为什么会如学生所述那样去处理这个问题。
虽然我们班这群男生的弹弓只是一根橡皮筋,子弹只是纸团做的,但射击的目标是人,如果瞄得不太准,就有可能射到人的眼睛,有一定的危险,不倡导学生玩。另外,纸团落地之后无人清理,破坏了教室环境。综合这两个问题,我肯定是反对玩这个游戏的。
如果我表态时直接谈第一条,学生很可能会不服,毕竟他们现在不是小学生了,弹到别人眼睛的可能性还是不大的。如果因为这一点小的可能性就禁止他们玩这个游戏,学生肯定会不服气的。就我个人看来,学生在校拥有一种心灵上的安全感、自由感是非常重要的。这“两感”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过于严苛、谨慎的管理,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反之,则能让学生心灵从容、舒展地生活、生长。所以我不会基于第一个问题直接去禁止。
我是从第二条不良影响入手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这条不良影响,学生只要睁开眼睛都看得到,所以不用再费口舌谈后果。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怎么消除不良影响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弹出纸团后,立即去捡。纸团很小,它的降落点在哪儿并不容易捕捉到,就算捕捉住,要弯腰在课桌椅的缝隙间去捡一个那么小的东西,也挺麻烦的。平常他们打球的时候我观察过,每次去捡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他们都挺不情愿。现在要他们捡回射出的小小纸团,自然就更不乐意了!所以,我当时笑着对他们说:“你们若有本事,就创造一个不用打扫‘战场的游戏,制造出‘子弹可以自动返回的‘武器!”正如学生所说,“这样的游戏我们目前创造不出来,除非发射后有人捡起来”,但是又没人乐意捡,所以“我们以后肯定不再玩这个游戏了”。
在跟学生做了一番交流之后,我又开展了“说说我最喜欢的玩具”演讲比赛,让大家都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怎么玩,并现场演示给大家看,再说一说自己在玩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这项活动不单展现了我前面所讲的做游戏、玩玩具的四大好处,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渴望展示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还在老师的启发下懂得了“应在玩儿中学习”的道理。这样因势利导,一举多得,难道不比“一刀切”式的禁止更有教育效果吗?
总之,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懂心”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而要做到“懂心”,则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学习并灵活运用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脑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用心倾听学生心声,尝试用艺术、科学的教育满足儿童合理的成长需求。能努力这样去做的教师,必将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