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传达方式变迁与视觉转向颤变

2021-04-01杨荣倩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水文化视觉传达

【摘要】视觉传达仰仗新科技而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导形式,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文化载体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表达提供了可视性,数字媒体提高了洱海白族水文化传达的交互性,互联网增强了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的高效性;在文化旅游发展热潮中,促成了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转向,并应用于以水纹装饰创新文化传播、以水波动态衍生产品平台、以苍山洱海塑造视觉形象、以水神故事延伸文创矩阵,进而可以构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多元载体、丰富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效果、提升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文化内涵、强化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情感认同。

【关键词】水文化;洱海白族;视觉传达;视觉转向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97-04

【本文著录格式】杨荣倩.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传达方式变迁与视觉转向颤变[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97-200.

基金项目:滇西北文化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开放项目“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传达研究”(项目编号:WS201904023)阶段性成果。

引言

洱海白族人民在认识水、开发水、治理水、保护水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蕴涵在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载体中,并主要以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传递出去。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视察,在洱海边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促发了有关洱海的研究热情。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随着视觉传达的迅猛发展,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传达方式和受众群体出现了较大变化,需要给予一定的研究关注;但相应的研究成果却还少见。仅有专著《最是那一回眸的乡愁——洱海水文化研究》融合文字、图片、影像为一身,从文化、民俗等角度,对大理民族文化与洱海关系进行了系统剖析,其中宣传片《洱海四时》运用影像手段直观展现了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充分应用了新的视觉传达方式,但并非对水文化视觉传达本身的研究。因此,本文专门对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传达在新时代出现的新变化进行初步探索。

一、洱海白族水文化视觉传达转向的新科技背景

传统的洱海白族水文化视觉传达方式,主要是人与人之间,在固定的空间,通过图形、色彩、文字来进行传播。随着互联网、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众通过电子书、短视频、新媒体等多种方式来了解世界,视觉传达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导形式。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这些科学技术,并要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促进大众了解。

(一)传统文化载体的视觉元素解读

“视觉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视觉化。视觉传播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传递信息,是以人为起点,通过媒介把信息传达给人为终点的过程。即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用来传达有效地信息。”[1](P3)视觉传达是一个输送信息的过程,通过对视觉符号进行视觉化处理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文化符号是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洱海地区白族水文化视觉传达的重要素材来源。可视化的文化载体是人们的思想、情感、目的的有效表达途径。洱海白族人民通过“水晶宫”“放生会”等可视的方式来传递水文化信息,通过特定的仪式和色彩、图形等表达方式,形成人与人、人与工具、人与环境间的视觉信息传递途径,使洱海周边的白族人民在行为观念和精神观念上形成了一种整体的水文化现象,为洱海白族水文化可视化奠定了基础。

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载体大致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物质形态的载体是水工程、水设施、水景观等所展示出来的外在表现,非物质形态的载体是对水的作用及价值的认知、审美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视性的文化载体是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的媒介。通过解读洱海白族人民对水的认知、思考及其应用,追溯可视的水信仰、水技术、水制度,发现可視性文本,揭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符号。借助视觉传达的方法,以可视的方式表达和传递洱海白族水文化,针对人们对洱海白族水文化认知度较低、受众群体有一定的需求等特点,制定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化素材,对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内容进行有效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洱海白族水文化。

(二)传统媒体转向数字媒体

传统的视觉传达主要以纸质媒介为基础,主要包括书籍、报纸等,多为静态的平面传播。由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视觉传达,更加注重传达过程的互动参与性,这种互动参与性,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还包括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数字媒体成为视觉传达的一种新媒介,与纸质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不再是信息与受众的单向传播,而是二者间的交互性传播,拉近了信息与受众的距离;也不再局限于二维空间,而是走向多维空间的结合,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媒体也相应实现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多维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为视觉传达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支持,可以突破传统空间的限制,将图片、文字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并对这些视觉语言进行数字转换,使视觉媒介从静态到动态,塑造出多维的视觉语言,使信息传达更加直观、具体、形象和真实,从而使受众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尤为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参与程度。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已经逐渐转变为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诸如新浪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不仅可以使受众及时了解信息,还可以参与其中进行讨论,使信息传达与受众产生互动,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

从这个方面来看,数字媒体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多的表达方式,有着良好的交互性。数字媒体是现代视觉传达的基础结构,应用到水文化传播中,可以打破传统水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打造多维的视觉视野,更能将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将数字媒体和洱海白族水文化进行更好的融合,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对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图案、文字等进行创作和应用,可以优化受众的视觉体验,增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信息输入;通过数字媒介实现受众之间即时、充分、有效地互动与交流,可以提高洱海白族水文化视觉传达的交互性。Photoshop、Illustrator等都属于视觉传达的数字化工具,这些数字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视觉传达中。数字媒体技术从形式上直接改写了传统文字、图形、色彩基于平面的存在,数字化的文字识别、图形识别和色彩识别,创造出由线条、颜色、图形等元素组成的视觉符号,可以为洱海白族水文化提供更多的视觉文本,使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可以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成果与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有效对接,扩展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传播途径,扩大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传播空间。

(三)互联网传播的多样化

互联网为视觉传达提供了多种展现形式,极大地影响了视觉传达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界限,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展示和互动的平台,使传播的受众由原来的固定群体变为全部群体。受众群体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的信息传播。目前,移动网络、4G、Wi-fi已经普及,5G时代也已经到来,为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条件。随着互联网的推进,移动终端成了信息传播的高效平台,如:只要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广泛快速地完成信息传播,高效实现信息与娱乐的传递。“互联网消除了各种传统媒介类型的界线,使各种事物边缘模糊,融合了先前各种互不相干的新旧媒介形式。”[1]“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即时性,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反馈及时。”[2]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集合了多种媒介的表达形式,及时有效地实现信息传达,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信息。

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传播现状并不乐观,传播方式还是主要依靠传统媒体,有关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视觉文本的网络资源十分缺乏,以宣传洱海白族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号、网站等尤为少见。急需利用已有技术手段增强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的高效性。互联网是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博等途径推送与洱海白族水文化相关的内容,展示洱海白族水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更好地激发人们对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认知。借助互联网平台,发挥互联网传播的高效性,使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紧跟时代步伐,让洱海白族水文化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活起来”,以符合现代传达方式和受众群体选择偏好的方式更加高效地传播洱海白族水文化。相关学者、部门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交流分享洱海白族水文化研究成果,开展洱海白族水文化宣传。

二、洱海白族水文化视觉传达在文旅背景下的应用

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为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通过视觉传达,将洱海白族水文化与文创紧密联系,是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与再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水文化传播、推动旅游发展,进一步将洱海水景观、水文化载体等元素进行视觉化处理,使之既符合传统的水文化展示习惯,又紧跟新时代的视觉传达发展方向,可以有效实现洱海白族水文化内涵与文创的融合,成为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的闪光点。

(一)以水纹装饰创新文化传播

水纹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作为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广泛运用于各种装饰之中。水纹饰作为一种平面化的视觉元素,具有独特的装饰意义,极具视觉表现力。洱海白族水文化源远流长,水纹作为主要的视觉元素,贯穿了洱海白族的装饰发展过程,承载了丰富的水文化内涵。“白族水崇拜起源于原始社会早期……在白羊村遗址和剑川海口出土的罐、碗、钵、盆、缸、壶、杯、皿、纺轮、网坠等陶器上,有大量的条纹、涡纹、水波纹、漩纹、漩涡纹、曲纹等代表水的繁而多变的纹饰。”[3]可见,白族先民创造的原始的水纹状态等纹样具有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基本内涵,代表着白族先民对水的认知,是洱海白族水文化不可缺失的载体。通过视觉传达的特点,充分挖掘水纹元素、水纹形象,从多视角进行创新展示,具体可以应用于生活用品、家居饰品中,这样的展示既可以加大水文化的传播,也可以提升相关文创应用的效果。

(二)以水波动态衍生产品平台

要实现洱海白族水文化与文创的有机结合,就不能仅仅把视觉符号单一地放在某一产品中,而是要拓宽思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水文化视觉上的刺激。在充分尊重白族历史的基础上,找到洱海白族水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综合运用现代科技,通过点、线、面的排布,大胆加入现代科技的元素,深刻抽离水文化视觉元素,由内到外、由浅入深地把现代科技的视觉效果融入洱海白族水文化视觉符号,让产品和水文化元素相融合,实现水文化的相关产品衍生。按照不同的内容题材、艺术特征等,将抽象的水文化概念转化成可视的具象符号,完成洱海白族水文化视觉传达的具象化,集中体现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表达内涵,把水文化内容植入普通大众能够接受的文化载体中,寻找突破口,使洱海白族水文化文创衍生品实现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衔接。唤起受众对水文化的审美体验,从而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水文化的氛围和环境中,促使洱海白族水文化相关的文创衍生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从而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三)以苍山洱海塑造视觉形象

视觉形象具有对内认知和对外标识的功能,能够对受众产生视觉上的刺激,通过塑造洱海白族水文化浓缩型的视觉形象,受众可以将视觉形象放置在不同的语境中完成对其内容的解读,达到推动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的目的。塑造和传播苍山洱海视觉形象,不仅能够体现出大理的水文化内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理的生态品味,优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形象,可以应用于景观设计、景区导视系统、旅游纪念品中,还可以应用于商业海报、艺术展览等等,在满足功能性需要的同时,使受众体会到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内涵。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增强受众视觉和心理的认同;由公众亲自去体验,触发个人的情感表达、唤起水文化意识,吸引更多人了解水文化,丰富水文化传播途径。

(四)以水神故事延伸文创矩阵

洱海白族先民创造了水利工程、水利景观、水利工艺等客观实在的水文化,还衍生了与治水、管水、用水等方面相关的许多神话故事。如雨神李定国、小黄龙等流传在洱海流域、与水有关的神话故事,成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文化延伸。洱海白族的水神可以划分为自然水体、管水龙王、治水英雄、天地神灵四大类。洱海白族从事农耕生活,逐水而居,白族先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水有“善”有“恶”,从而将水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宰风调雨顺的水神,人们顶礼膜拜;另一类是制造洪水的水神,人们就求治水神灵消灭它。“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他们希望通过祭祀与崇奉‘水神,来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好年景的到来。”[4]洱海白族水神有效揭示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和精神传递。面对制造水灾的水神,白族先民虽恐惧,但也积极驱除它;这种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是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代表,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精神体验。在保证洱海白族水文化内涵不变的前提下,线下可以建立水文化博物馆,展覽大理出土的水文化历史文物,讲好大理白族水文化民间故事,宣传洱海白族水文化,借助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活动,以洱海白族水文化为活动载体,举办主题DIY手作、地方曲艺表演等多种活动,开辟水文化展览空间,打造水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加强线上传播,设计符合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线上文化活动,甚至可以以洱海白族水神故事为蓝本,创作插画、网络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等。通过挖掘和延伸相关水神故事,可以正确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视觉传达对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视觉传达的助推器,视觉传达的方式变迁和视觉转向是突破传统水文化传播的契机。充分利用新科技背景下视觉传达的新方式,能够挖掘洱海白族水文化传统,创新传播方式,促进水文化的交流与共鸣,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多元载体,提升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文化内涵,增进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一)构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多元载体

洱洱海白族水化的载体既可以是景观建筑、水利工程等物质载体,也可以是与新媒介结合的音乐、视频等非物质化的载体。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传播载体单一、表达方式落后等问题,滞碍了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的效果,导致人们对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认知度较低。物质载体的水文化在白族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物质载体对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承担传播功能的载体丰富多元,才能让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传播更有深度。以洱海白族水文化元素作为视觉传达的创作素材,通过对水文化载体的观察、联系、再创造来进行创新,对相关视觉元素进行提炼、分解、重构等,用现代视觉传达的方法和创造思维来传播洱海白族水文化,构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载体多元性,是拓展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丰富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效果

不同的表达方式将会呈现不同的表达效果,视觉传达可以更直观地表现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精髓。基于视觉传达的特点及优势,洱海白族水文化可以有较为创新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通过视觉传达创造出更直观的视觉语言,还可以通过视觉冲击吸引受众的眼球。有必要冲破原有的禁锢,充分利用洱海水资源、水环境,把洱海白族水文化元素加入到视觉传达中进行创新,实现白族元素与其他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既可以体现现代美,也可以彰显民族特色,从而可以为洱海视觉形象塑造添砖加瓦。目前,随着洱海治理进入完善提升阶段,洱海沿线已初步实现生态环境改善,洱海生态走廊的建设也深入人心,适时采用视觉传达的新传播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受众的感官体验,提升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传达效果。

(三)提升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洱海白族文化视觉传达的灵魂,也是洱海白族人民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体现。每一个水文化元素都是白族文化的精髓,都是具有白族独特个性的视觉元素。在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过程中,结合洱海白族历史及现状,打破传统传播方式的常规,利用视觉传达原理,通过文字、图形、色彩对洱海白族水文化内涵进行优化表达,可以拓宽水文化的传播方式,实现洱海白族水文化视觉传达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因而,将洱海白族水文化蕴含的视觉元素和内涵应用到视觉传达中,使二者交相辉映,能够增强相关内容视觉传达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展示水文化的传统魅力。

(四)强化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情感认同

对视觉信息内涵的深刻认知是完成视觉传达的基本条件,其中,注重情感联系是深入认知的重要方式。因为,情感在人与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引起兴趣与关注,情感认同更能引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视觉符号中,隐匿着白族先民的情感。在洱海白族水文化视觉传达的过程中,将情感因素加入到视觉体系,可以获得人们的认同和情感共鸣。因此,强化情感认同是促进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的重要內容,可以有效促进人们对洱海白族水文化认知程度的深入,提高人们参与认知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传播,更好地弘扬洱海白族水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促使洱海白族水文化与时俱进。

四、结语

视觉传达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对文化的传统表达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洱海白族水文化是洱海白族审美表现的载体,代表着洱海白族的审美趣味,通过视觉传达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更直观地表达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理念和特色,使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文化内涵能够通过视觉传达呈现出来,从而使视觉传达成为洱海白族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发展的新机遇,成为驱动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洱海白族水文化与视觉传达的融合应用,搭建一个崭新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水文化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的作用,帮助人们更直接地认知水文化,充分展现新时代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2]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组委会.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A].祝卫东,宋坚.运用互联网的优势 打造水文化传播虚拟平台——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1):98-104.

[3]李福军.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13.

[4]王晓莉.白族本主神话中的水神崇拜[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0-34.

[5]郭晓霞.视觉设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34-36.

[6]杨玉柱.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175-176.

[7]胡逸卿.数字媒体艺术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与发展[J].艺术百家,2019(6):196-200.

[8]朱涵钰.信息技术助推黄河水文化的数字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9(12):29-31.

[9]苟敏,周睿,费凌峰.基于成都水文化的文博产品开发策略[J].包装工程,2019(24):247-254.

作者简介:杨荣倩(1995-),女,白族,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水文化视觉传达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视觉传达艺术与中韩网页艺术设计的比较研究
设计素描结合视觉传达专业特点的教学探索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浅谈字体设计在商业运用中的创新与表达
鹤文化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
云南的稻作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