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表现形态的文化特征

2021-04-01娜尔纳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

【摘要】对于蒙古族而言,马在其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被其视为神圣的牲畜,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对马的外形进行了生动模拟,主要来自此民族群众对马的深入感悟以及特点的深入了解,并在舞蹈过程中充分利用上身的动态和肩部的舞蹈动作进行体现。因此,要想充分体现蒙古族舞蹈的情感特征,就需要对舞蹈中肩部不同的表现形态加强研究,并对其相关文化内涵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融入舞蹈中。本文就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发展背景、文化特征以及表现形态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表现形态;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41-03

【本文著录格式】娜尔纳.浅议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表现形态的文化特征[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41-143.

引言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形式和生存方式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其中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都有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当地人的性格特点,其中,民族文化中民族舞蹈也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具特色的包括了肩部动作,此舞蹈特征也包括其民族的重要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动作发展背景概述

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具有丰富的变化性,同时也极具表现力,其形成主要来源于对各类动物形态的模拟,比如鸟兽,再加上人体动作的特点进行加工创作。由于肩部动作极具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的体态结构及个性风格。同时,通过模拟的方式,对生动、优美、独特的肩部动作进行创造,能够更好地对深厚的民族感情进行抒发,对不同性格进行刻画和表现,这种舞蹈形式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背景。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其需要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通常采用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遵循自然發展的规律,不断地进行迁移和流动,也是草原生活的民族最有效、最经济地对草原资源进行利用的方式。游牧民族的发展经过了人与自然的长期磨合适应,并经过大自然的选择,并向野生动物及大自然学习的结果。同时,草原民族也像鸟、兽、牲畜等 一样采取聚合成群的形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与其他的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和习惯。

由于草原民族因迁移,长年生活在马背上,通过其实际感受,对民族舞蹈进行创造,其中走马具有快速和平稳的特点,骑马者为了控制马的奔跑速度,必须通过自身姿态的调整,将上身向后微仰,使身上的全部力量施加在马背上,有效压制住马的身体,避免因马过度兴奋而开始奔跑,同时,在马快速奔跑时,骑马者的身体也会随着马身的动态而不断起伏,为了确保上身的平衡性,需要使肩膀随着马背的起伏自然地轻微颤动,因此,在蒙族舞蹈中,通常会大量用到碎抖肩、笑肩等动作。另外,各种各样的肩部动作是蒙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蒙族舞蹈的典型风格。

除了从马背上产生了蒙族舞的肩部基本动作外,通过对鸟兽形态的模仿表现,进一步对肩部、手臂、手腕甚至手指的动作进行创造。比如,肩部和手臂的上下扇动,可以表现天鹤在扇动翅膀;张开双臂象征着雄鹰在天上翱翔;而手臂前后摆动则代表鸿雁在结队远行等。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必然来自其信仰、生存环境、习俗、生活习惯等,而肩部动作形成的背景也同样如此,不仅来自对马背以及鸟兽的模拟,而且综合了各种劳动生活中的因素,使如今丰富多彩又具有典型蒙族舞蹈特征的肩部动作得以形成。

二、肩部动作表现形式中蒙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在蒙族舞蹈中,首先,舞蹈者利用身体语言对文化特征进行表现和保存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一定环境内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承,同时,随着社会和生活的不断变化而持续发展。另外,蒙族舞蹈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以及良好品质,其中,通过肩部动作能够对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态进行充分表现。

在蒙族舞蹈中,通过融入马背上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民族性格、感情以及草原气势得以充分展现。在舞蹈中,不仅只是简单模拟马的形象,而且通过肩部、手臂、手腕以及上身的所有动态,并与深厚的感情相融合,从而将民族情感及民族审美情趣予以充分表现,使其能够打动和感染每个观众。[1]

通过蒙族舞蹈的肩部动作,能够充分体现游牧民族豪迈、洒脱的性格以及审美情趣。游牧民族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其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改变,但不会脱离原始的草原文化的精髓,因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蒙族舞蹈的肩部动作的表现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舞蹈对其生活进行真实反映,不同的舞蹈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不同的风格特点,也对其不同的生活情景进行真实反映。

三、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分析

作为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蒙族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舞蹈形式极具强烈的视觉效果,热情奔放、节奏明快、表演方式新颖独特。其中利用抖肩、翻腕的形式表现蒙族姑娘的优美和欢快,因此通过运用肩、臂和腕等最有展示力和表现特征的部位,能够更鲜活地呈现舞蹈者的动态。在蒙族舞蹈中,对肩、臂、腕部位的肢体训练至关重要。因肩部动作在舞蹈中有着较多的表现形式,如硬、双、柔、耸、绕、碎抖及笑肩等,需要对肩部的韧性、力度、灵活性及弹性加强训练,确保在舞蹈中能够保持肩部动作的松弛自如。

(一)硬肩动作

蒙族舞蹈表演通过充分力量、速度的动作,表现民族豪放的性格,同时充满了强烈的民族厚重感。在此类型舞蹈中,肩部动作最具独特性,伴着极具动感、明快的音乐节奏,结合丰富多样的动作形态,能够对舞蹈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内心活动及情感色彩进行灵动和传神的表现。其中,肩部动作主要包括柔肩、硬肩、耸肩、抖肩、绕肩、甩肩等,使舞蹈动作更加灵活多变、形态丰富。其中,硬肩动作是保证人体胸部和背部肌肉处于收缩状态下,借助和运用肢体力量,推动肩胛骨向后产生摆动的动作,具有节奏明快的特点。同时需要利用手部进行配合,通过手腕和手臂相互交替,形成收缩性摆动动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肩膀摆动幅度太大,否则会影响视觉效果,降低动作的美观度,因此,在做硬肩动作时,需要保证肢体的协调度,对摆动幅度进行有效控制。

(二)柔肩动作

在蒙族舞蹈中,此类动作需要舞蹈者对双肩部分进行交替性运动,通过连贯性的身体运动,使舞蹈动作呈现出端庄和优雅,同时,通过舞蹈中柔肩动作的设计,能够对主人公的心理和情绪进行表达,并借助对人物心理、情感的描写以及人物的刻画,使舞蹈作品的内涵得以充分体现。在蒙族舞蹈中,此类动作主要包括横摆、双摆以及柔肩等,通常采用背对观众的方式,通过柔肩律动向观众呈现相应的舞蹈场景,同时,因观众无法看到舞蹈者的面部表情,只能看到其背影,使观众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其肩部动作上,有利于舞者通过肩部和背部动作,使舞蹈风格更加直接地传递,同时,观众也能通过舞者优美的肢体动作和优美的旋律展开联想。

(三)耸肩

在此类型民族舞蹈中,最常出现的肩部动作为耸肩动作,其主要是通过舞者对双肩上抬和下放自如的控制,并结合音乐节奏对动作进行连贯性、交替性的改变。在此动作表演时,应对肩膀的上抬和下放形式加强控制,保证其处于直上直下的状态,并且肩膀和胳臂需要处于直线状态,从而更好地体现舞蹈中的力量和美感。另外,需要在肩膀在上抬时保证其的力量感,能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力。当肩膀下放时,应在自然状态下将其轻松放回原位,整个动作保证松驰有序、刚柔并济,从而使艺术表现力增强。另外,此动作由于与人在大笑时所产生的肩膀动作相似,所以也称为笑肩,能够在舞蹈过程中体现人们轻松、快乐、愉悦的心理感受。

(四)绕肩

在表演过程中,此运用可根据表演形态分为双肩绕肩和单肩绕肩两种,前者主要是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双肩均按照前上后下的形式进行绕圈;后者则是采用其中一只肩膀按照前上后下的形式进行绕圈,同时舞者在表演时应保持头与颈部的平衡性,确保双肩自然放松,腰部与肩部绕圈动作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前合后仰的动作,此动作能够体现出舞蹈中所蕴含的含蓄、优雅。[2]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利用具有连贯性的、轻快的绕肩动作,并结合音乐节拍和节奏,呈现出形体不同的灵动性,并在双摆、绕手、柔臂、横摆等动作律动中使变幻有序的舞蹈风格予以体现。舞者还可借助不同手腕动作,对舞蹈中相关人物细腻、优美和端庄的形象特点得以体现,从细节中对舞蹈灵动、轻快风格予以呈现。

(五)抖肩

在蒙族舞蹈中,通过称为“碎抖肩”的抖肩动作是指舞者在表演过程中,确保身体肩膀部位放松的情况下,利用后背力量,对双肩部位有效带动,使其形成快速、连续的前后抖动动作,同时,肩膀筛动频率直接影响着舞蹈所呈现的表现力。另外,舞者在做抖肩动作时,必须保持下半身稳定不动,通过上半身高频率的抖动,及下半身的稳定性,使整体动作的美观性提高。所以,此类动作对舞者的肢体控制能力及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控制技巧也较多,存在一定的表演难度。另外,在实际舞蹈表演中,通常运用开场舞环节,通过群体舞者以背对观众的形式,一字排开进行抖肩部分的表演,通过这种酣畅淋漓的舞蹈表演形式,能够起到调动观众情绪,营造喜庆、热烈的表演氛围,对现场气氛起到鼓动作用。

(六)甩肩

在蒙族舞蹈表演中,甩肩动作极具民族艺术特色,舞者在甩肩过程中应结合快甩肩和慢甩肩的特点和差异,在不同节奏状态下,对抖动幅度及甩肩频率加强控制,确保动作得当。在实际表演过程中,舞者采用快甩肩动作时,在两侧肩膀向前,腰部处于哈腰状态下,利用半蹲的形式与快速甩手的动作进行配合,同时也可将手部分别从肩膀两侧部位甩出,并保证甩手过程中动作具有一定的起伏性,快速有力,因此,需要对动作的力度和速度予以保证。[3]另外,在慢甩肩动作表演中,舞者需要在身体向前运动的同时,加强双肩和手的配合,同步甩出后再将双手慢慢拉回。另外,在舞蹈过程中,需要保持舞者的腰部、身体、肩膀和手部的协调性,使观众能够从舞蹈中感受到洒脱、挺拔的艺术美感。

四、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训练要点

对蒙话舞蹈的单臂硬肩进行训练时,需要保证动作有弹性,同时还要有顿挫感,使动作快而有力、干脆。与硬肩不同,柔肩则需要保证动作的柔、韧、抻以及连续不断,并确保每个动作都标准到位,从而使动作的对比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双肩是以硬肩为基础,其动作要保持双肩自然放松,放松背阔肌上方的斜方肌、三角肌、背部深肌,收缩胸大肌,在平线上进行双肩的交错推出、收回的动作,通过轮番交替形成连续运动,其重点是要注意第一拍动作要轻,第二拍则动作较重,并使动作富有弹性,保证幅度小而脆。另外,整个肩部动作都是以硬肩基本动律为基础元素。

绕肩还可以分为前绕、单绕、后绕、交替绕等,在舞蹈中加以运用时,其基础为绕立圆,保持连绵不断。另外,与柔肩的节奏相同,采用四分之二中速节拍,需要四拍完成全部动作。

耸肩动作中的单肩耸和双肩耸形式,需要保持双肩处于松弛状态,由三角肌有规律地放松和收缩,使肩脚骨从上而下移动,从而形成双肩上下起落的运动形态。在舞蹈中,向上时强调重拍,并慢慢提起后再快速放下,确保提、沉做到位,耸肩时不仅要快而有力,并且要干脆利落。另外,采用四分之二的中速节拍,需要四拍完成,这种表现方式主要对幽默、热情和轻松愉快的情绪进行表达。

笑肩主要通过发自内心地带动节奏,保证弹性,双肩微向上提,并快速落下,需要采用稍快的四二拍完成,落下时处于重拍。

在进行碎抖肩训练时,确保肩部放松下沉,并夹紧肩胛,采用小而碎的快频率进行抖肩,其与笑肩采用的节拍相同,在具体表演时,对腰、后背加强控制,保持双臂放松,以肩胛为主,快而碎地进行抖肩,并保证动作节奏流畅、均匀。

甩肩动作要求舞者腰部挺立,保持双肩放松,在肩每次收后及甩出去还原后,保持轻微颤动,同时,需要保证肩的甩动具有弹力,身体向上挺拔。利用胸大肌和三角肌的收缩力量,将肩胛骨和肱骨向前收回,再有弹性和快速地向后甩出,之后再还原,从而形成肩部的甩动动作。另外,手部动作可采用1-6位上的弹拨手、甩手、柔臂、硬腕等,保证动作的力道和弹性。[4]

在蒙族舞蹈中,需要对肩部节奏和动作加强控制,使情感和气质有效提升,在外形表现上能够运用自如,呈现出情感跌宕起伏的表演效果。另外,肩部律动的特质是保持其流动性,并结合身体形态、眼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等,能够对民族舞蹈的风格和气质予以充分体现。

五、结语

蒙族舞蹈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肩部动作形态也有其特别的形成背景,同时构成了一种文化特征。对于游牧民族而言,骏马深受其民族的喜爱,同时也承载着民族的信仰,在蒙族舞蹈中,可以体现民族的情感寄托,以及其对家乡和民族的热爱,并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融入舞蹈之中。其中,对马的感情,并对鸟兽进行模拟,通过舞蹈的肩部的表现形式,对蒙族人民的性格、感情以及草原的磅礴气势进行充分体现。另外利用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特征,能够对人们的不同性格、心理和情感等进行刻画和呈现,并对美的舞蹈形象进行塑造。另外,通过舞蹈表演,能够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张敬凯.蒙古族舞蹈教学中肩部动作的动态特征分析[J].乐府新声,2019,37(4):159-164.

[2]胡悦.蒙古舞肩部动作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8(6):78.

[3]娄晓艺.浅谈不同时期蒙族舞蹈的时代特征[J].人文天下,2019(24):42-44.

[4]刘雪涛.浅析蒙古族舞蹈教学中肩部动作的动律特点[J].明日風尚,2016(12):233.

[5]苏日娜.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特征[J].长江丛刊,2017(17):19.

作者简介:娜尔纳(1984-),蒙族,女,甘肃省酒泉地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乌兰牧骑,中级职称(三级演员),本科,研究方向为传统蒙古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的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
对我国传统服饰中蝶形纹样文化特征的探究
苗族“巴岱”吃猪祀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俄罗斯知识分子及其文化特征
浅谈闽东畲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