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的人物关系

2021-04-01孟庭渝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话剧成长

摘 要: 原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该剧通过对王阳明成圣历程的深刻把握,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清晰地再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九死不悔的人生画卷,将其立志成圣的人生传奇用戏剧的方式演绎了出来。全剧除王阳明以外共有十二个人物,从他们与王阳明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将他们分为王阳明的支持者、敌对者和阳明心学的传播者三类。正是这些人物关系的设置,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重现了王阳明在家国情、父子情、夫妻情和朋友情中的不断淬炼,并由一个狂狷少年逐步迈向儒家圣贤。

关键词: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人物关系 成长

随着近年来“阳明热”的升温,王阳明题材的话剧也在不断涌现,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就是一部新近创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该剧以王阳明的成长历程为线索,通过对阳明精神的深刻把握,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清晰地再现了王阳明波澜壮阔、九死不悔的人生画卷,将其立志成圣的人生传奇用戏剧的方式演绎了出来。全剧除王阳明以外共有十二个人物,从他们与王阳明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将他们分为王阳明的支持者、敌对者和阳明心学的传播者三类。正是这些人物关系的设置,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重现了王阳明在家国情、父子情、夫妻情和朋友情中的不断淬炼,并由一个狂狷少年逐步迈向儒家圣贤。

一、成圣志向的理解与支持

在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王阳明从小便立志做圣贤,希望成为如孔子般的圣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付出了许多艰辛和努力,这一切离不开家人和朋友对他人生志向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妻子诸玉和父亲王华等便扮演了其成圣路上的理解者和支持者角色。

王阳明的妻子诸玉对他的成长有着极大的支持作用。作为剧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诸玉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下了生活的重压,而且不断从精神和情感上支持王阳明,从而“助推了王阳明思想境界的提升”a。当王阳明因与道士论道而忘记入洞房时,诸玉并没有过多地埋怨他,反而对其成圣之志给予赞赏,并启示了他圣人必可学而至的道理。当王阳明为南京言官上书劝谏而受到迫害时,诸玉劝说他不可遇难而退,不然又何谈为万世开太平呢?当王阳明受到同僚的嫉恨和皇帝的指责,诸玉从没有抱怨生活的艰难与动荡,而是耐心安慰:“夫君,玉儿一直相信,夫君成圣的志向必然会实现,因为夫君你便是这样一个坚定的人。”寥寥数语,没有华美的辞藻,却显示了诸玉对王阳明的坚定支持以及与夫君共同进退的决心。也正是有这样贤惠知礼的妻子,王阳明在面对人生的痛苦与磨砺时依然保持对未来的希望。诸玉的性格中拥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丽特质——包容、坚韧等品质,这些都为王阳明成圣道路奠定了基石。

父亲王华对王阳明的成圣之路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剧中,王阳明从小便有立志成圣的远大志向。父亲王华曾对少年王阳明的所作所为给予了严厉斥责,但最终也理解了儿子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想,成为他成圣路上的支持者。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就从少年王阳明与私塾老师争辩“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讲起。王阳明既不愿埋头读书考功名,也不愿做不问世事的酸腐文人,而是想成为如至圣先师孔子般的圣人。但这一切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包括他的父亲都认为他是在痴人说梦。剧中,王阳明独自跪在地上,但嘴里仍是念念有词:“守仁不知!这圣人难道便不是人!而圣人与我又有什么不同的!这小儿笑我,同窗笑我,连先生父亲都在笑我,我王守仁不服!偏偏却要做一个开万世太平的圣人!”但父亲王华并不是单纯为王阳明立志成圣而生气,他更多的是对儿子的前途担忧,担心儿子好高骛远,丢失了正确的人生目标而荒废一生。一句“阳明,你可知这自古求圣无坦途呀。”道尽了父亲王华对儿子未来的忧心。面对周围人的不解和讥讽,王阳明没有就此放弃,他的心中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正是这样坚持与求索,父亲王华也逐渐明白了儿子并非是那夸夸其谈的狂妄之辈,而是心怀天下、言行一致的坚毅之人。

除了妻子诸玉、父亲王华以外,剧中还有许多王阳明立志成圣的支持者,如王阳明的好友——湛原明。两人同朝为官,都对劉瑾的专权和朝廷的腐败痛心不已。当王阳明执意为南京言官辩护时,湛原明害怕他触怒刘瑾,惹来杀身之祸。二人惺惺相惜,自是人生知己。当王阳明因为弹劾刘瑾而锒铛入狱时,湛原明心系好友,为王阳明的处境而忧心不已,他在剧中所吟的“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垄”,正是王阳明在狱中所作的诗句。诗句的大意为挽救危难时局就靠贤达之士了,而自己只愿归隐乡间,种田度日,这样巧妙地将王阳明对时局的无奈,对人生的困惑融入其中。

二、人生困境中的抗争与磨砺

王阳明立志成圣,但也屡遭磨难,可谓是百死千难。在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中,刘瑾、张忠、宁王,乃至皇帝都为王阳明制造诸多困境与险恶,让他经受了许多的挫折与磨砺。也正是这样的艰难险阻淬炼了他的精神人格,促进了他思想的成熟,让他获得了“无比强大、无比光明的内心”b。

太监刘瑾是王阳明人生中的首个敌对者和迫害者。他权倾朝野,气焰嚣张,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王阳明为了天下安危,不顾之前诸多官员被贬被杀的惨况,毅然选择了弹劾刘瑾。刘瑾自然对之深恶痛绝,便痛下杀手。剧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刘瑾对王阳明的追杀,而是用妻子诸玉和刘瑾的对话来表现。刘瑾说:“咱家与王大人交情深厚,本早就暗中派人加以保护,可王大人一心要逐这清风明月而去,咱家也是不好阻拦啊。”这样一句反话正说,体现了刘瑾阴险狠毒和诡计多端。所幸,王阳明假死逃脱,平安到达了贬谪地贵州龙场。为了体悟生死,王阳明躺在石棺之中,恍惚间与刘瑾、王华、诸玉、朱熹等人先后相遇,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在面对刘瑾的张扬跋扈时,他不禁动摇了对程朱理学的坚持。他闭眼哀叹:“圣人之路,到底该怎么寻得?我王阳明的志向全为这天下,却为何不能通达?为何连刘瑾这小人都能问心无愧,而我却在此迷茫,‘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那犀牛,不是那老虎,为何是我王阳明,在这旷野之上徘徊!”这时的王阳明再次陷入了痛苦之中。曾经当作立身之本的理学在此刻竟是这样的软弱无力。但是和他们的心灵对话却让他坚定了“我心便是天理”的准则。在这新旧思想、心学理学的火花碰撞下,王阳明爆发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呐喊。与其穷究虚无缥缈的天理,不如遵从己心,付诸实践。“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在思想上的一次新生。王阳明内心无数的心理活动和思想交锋无法让台下的观众明晰。于是话剧将王阳明与刘瑾等人那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搬上了舞台,让观众明确了王阳明思想转变的过程与结果。那一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呐喊是对程朱理学条条框框的挣脱。在龙场的那一夜,本性之美在舞台之上熠熠生辉。王阳明挣脱了来自程朱理学的束缚,为心学开辟了疆域。这也意味着王阳明由依附转向了自立。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靠理学中的“天理”来规范自己言行的少年。王阳明的精神真正地走向了独立。刘瑾的小人行径没有使王阳明跌入尘埃,而是在龙场瘠薄的土壤里开出了新生的花。舞台上主要人物逐个出场,将主角王阳明和各个人物拉近,凸显了各个人物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动态,让观众领略到他们思想上的碰撞。

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宁王朱宸濠企图夺取大明江山。他欣赏王阳明的才华,希望王阳明能够为己所用,于是强掳王阳明的妻子诸玉来要挟。剧中,王阳明为救妻子诸玉只身来到宁王府。宁王对这位有着过人才智的王阳明十分赏识,不惜以诸玉之命为要挟,又以高官厚禄为诱饵,让王阳明效忠于他,但王阳明不为所动。因为他明白无论谁为帝王,他所求的不过是为黎明苍生谋求太平。宁王起兵造反,百姓又将因为战火而流离失所。王阳明这样说道:“阳明自知宁王的才能更甚于陛下,可阳明所求知行合一,不為陛下,不为宁王,全为这世间苍生。”王阳明冒着被宁王杀死自己和妻子的风险,却依然不为所动,其风骨可见一斑。为了逃脱宁王的陷阱,王阳明慧眼如炬,一下就戳中了宁王的软肋——天下权柄。因为他知道宁王蛰居数年,只为韬光养晦,不可能为他而自毁长城。果然,宁王只能放了他们夫妇。

当王阳明擒获宁王后,立下不世奇功之时,他也随即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在平叛宁王之乱后,皇帝受到张忠等宦官蛊惑,坚持要求再与宁王一战,全然不顾战争给百姓带去的灾难。王阳明据理力争,却被张忠等小人污蔑谋反。这时的王阳明才是真正陷入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为同侪所记恨,为君上而不喜。这世上似乎再无王阳明的立锥之地。皇帝昏聩无能、听信谗言;张忠蛊惑君上、搜刮民脂。他们都是王阳明人生中的反对者。但正是这样的对手成就了王阳明悟得良知。王阳明正在这逆境之中如凤凰涅槃,再次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剧中,王阳明再次与各个角色产生对话。此时的父亲王华和妻子诸玉也作为他人生的支持者而出现。愈是危难,愈见人生底色。王阳明终于领悟了其人生的真谛,他呼喊道:“阳明到了今天才最终明白,唯有良知,唯有我这一颗本心才是这世间唯一的真,唯一的理。我王阳明这一生,便是成那圣人的一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此致良知,求大道!”在百死千难之中,王阳明没有向皇权摇尾乞怜,也没有向同侪谄媚讨好,这些显然凸显了他坚持初心,宁折不弯的圣人品格。

另外,与王阳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好友湛原明。在剧中,湛原明也曾与王阳明一起为铲除阉党而上书朝廷,但二人结局却是大不相同。湛原明在张忠的威逼利诱之下,选择同奸臣苟合。在面对王阳明与宁王“私相授受”这样的浅薄谎言面前,湛原明只能怯懦地选择保全自己,迎合权奸张忠。他说:“我人在京城,身不由己,阳明切莫怪我。”作为王阳明引为知己的朋友,他自身的修养学识是不必说的。但在人生这样大是大非的选择面前,他退却了,选择了明哲保身。由此可见,即使有着极高的学问素质,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君子也会变成小人。对观众而言,湛原明和王阳明之间的对比是极大的震撼。大火炼真金,大考见胆识。在这样激烈的政治旋涡中,湛原明与王阳明之间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就说明了一切。“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干脆响亮,掷地有声的八个字说尽了王阳明一生的信念操守。王阳明与刘瑾、宁王、皇帝和张忠等人的关系设置,再一次刻画了王阳明“百死千难”的人生之路,而正是这样的人生路磨砺了王阳明的成圣志向和人格精神。

三、心学思想的阐释与传播

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不仅描写了王阳明的成圣之路,也以戏剧艺术的方式对阳明心学思想进行了阐释与传播。阳明心学深奥难懂,普通观众一般难以理解。若是在舞台上照本宣科王阳明心学思想,则必然会使话剧丧失了戏剧应有的艺术魅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以钱德洪和弟子文清的对话穿插在王阳明的成圣路途中,让钱德洪以老师教导学生这样的方式向观众解释阳明心学的内涵与精髓。这一设计让舞台的完整性有所提升,使观众的视听感受更佳。

在话剧第一幕刚开始,弟子文清就有了这样的困惑:“弟子近来研读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总觉这心学之道实在太过玄奥,哪有理学格物的功夫来得踏实?”钱德洪为了让弟子文清明白知而行的道理,让阳明心学得到传承,便向他讲述了阳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故事也随之开始。当王阳明被贬谪时,钱德洪与弟子文清也讲述了王阳明在贬谪之地贵州龙场,陷入了生死之问的困境中。为了体悟生死,他在棺中悟道,拷问内心。钱德洪为弟子文清讲述了阳明先生“生死穷达,不易其志”的信念。而这样的旷达也正是与孔子一脉而来的。由此可见,此时的王阳明已初具圣人气象。在龙场悟道后,钱德洪询问弟子文清王阳明先生是否可称圣人。弟子文清说:“自古圣人的作为,远及孔圣,周游列国开讲学之风,奠万世教育之基业,近到朱子,门人学生遍及九州天下,定理学道统之尊位。这二位都是实实在在开了后世之先的人物,与之相比,此刻阳明先生的思想,还没有给这天地留下独属于自己的印记。”弟子文清这番话说得十分中肯。这时王阳明的所有觉悟只是一人之觉悟,还未到如朱子般成熟完整的体系。但王阳明并没有就此离开险恶的官场,去完善自己的学说。而是“立于危墙之下”,去实践自己的知与行。他不想做那只知不行的伪圣人,而是希望自己能知行合一,为天下求得太平。但他也随之迎来了生命中最险恶的境地。弟子文清在明白了阳明先生最为凶险的境地后,他终于明白即使为君王所猜忌,为臣僚所嫉恨,依然要坚持“吾心光明”。最终,弟子文清立下了庄重的誓言:“文清不才,却愿以身证道!”

话剧中,老师钱德洪和弟子文清所扮演的正是阳明心学思想的传播者与继承者角色。弟子文清本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懵懂学子。但在老师的指引下,弟子文清随着戏剧中阳明先生的人生发展而成长。他经历了阳明先生立志成圣却备受奚落,棺中悟道的凄清彷徨,打败宁王后的坐困愁城。这样百死千难的人生经历让弟子文清明白了阳明先生以身证道的卓绝和知行合一的伟大。也正是有钱德洪、弟子文清这样的仁人志士代代相传,阳明心学才能得以传承发展。

四、结语

总之,绍兴文理学院的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从主角王阳明与各个人物间的关系入手,以巧妙的人物关系设置,凸显刻画了王阳明坚持本心,知行合一的坚毅品质。剧中,不仅有王阳明这样立体丰满的主角人物,诸玉、王华、湛原明、刘瑾、宁王、张中和钱德洪等一些次要角色也同样十分出彩。正是有了这些人物和王阳明之间相互关联与冲突,才更好地展示了王阳明的人物性格。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集中展示中国智慧和精神气派”c,该剧“向观众展示了一代宗师和‘心学的集大成者可敬可佩、光辉伟岸的形象”d,观众也可以从剧中领略到一代大儒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传奇人生。

(指导老师:卓光平)

a 王敏霞:《一部话剧激活王阳明文化新动能》,《绍兴日报》2019年5月20日。

bc沈卫莉:《文理学子创排〈王阳明〉》,《绍兴日报》2019年5月20日。

d 郑荣健:《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在浙江绍兴首演》,《中国艺术报》2019年10月18日。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阳明文化传播的考察”(202010349025)、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让阳明文化‘活起来——‘阳明戏的研究、创排与传播实践”(2020R444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孟庭渝,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话剧成长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再见啦,秋天!
《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在沪首发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